从“雅教”到“雅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是个美好的字眼。《辞海》中“雅”的多个义项告诉我们,“雅”是“正道,合规范”;“高尚,不庸俗”;“美好,不粗鄙”。“雅学”不应是“死学”“僵学”,也不全是“苦学”,当然,也别于“乐学”。
  雅学是“诗”之学。“风、雅、颂”是诗歌的类型;“赋、比、兴”是诗歌内容的表现方法。所以,“雅”本来就是一种诗体,“诗”自然就是雅正之言。“诗”与“雅”血脉相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无可置疑的。“雅学”有“诗”性特质,是“诗之学”。所以,雅学应有诗性的学习内容——开放;应有诗性的学习方式——内隐;应有诗性的语言表达——灵性。
  雅学是“和”之学。“和”是一种融通了极化现象后的美好境界。百年的语文教学发展史启示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极化现象严重,在做钟摆运动。要解决极化矛盾,就需要融通。语文教学从宏观到微观都需要融通,要树立雅俗共赏的优课观、主客相生的师生观、显隐结合的师生观、言意相谐的性质观,这些都是融通之道。还要追求方方面面的细节融通,如:言意互转,同构共生;教学合一,互促互融;虚实互补,融会贯通;诗文互融,相得益彰;一进一出,圆融和美; 一呼一吸,吐纳有序;一扩一收,伸缩自如;文字画面,切换补充;内容形式,骨肉相连;作者读者,两情互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等等。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要寻求不同的融通点,如:状物文章——形神融通;写人文章——表里融通;写景文章——情景融通;叙事文章——事理融通;民间故事——虚实融通;绘本教学——图文融通;寓言故事——言意融通;诗词文章——诗(词)境与语境融通。融通就能生“和”,呈现了“和之境”的学,就是“雅学”。
  雅学是“用”之学。“雅”在词典中的其中一个义项是“正的、合规范的;素常、向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来、素常的样子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遵循语文的正道,回归语文的本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提示我们,语文学习要凸显一个“用”字,要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姑且不谈,对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的语文课堂,我们该如何丰化、优化、趣化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多维组练,整体提能;多层展练,阶梯提能;主体促练,自主提能”,要追求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层次性、主体性。
  雅学是“美”之学。“雅”在辞典中的另一个义项是“美好、不粗鄙”。故而,一切雅的事物必定是美好的。语言是美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是美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要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要追求“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还要追求“走向实践的和济之美、调和融通的和融之美、和畅圆润的和润之美、两极平衡的和谐之美、和乐喜悦的和悦之美、行云流水的和舒之美”。但更要追求和而不同、有冲突的和美:“学”攀“教”梯,越攀越高;“教”借“学”势,越烧越旺。
  从“雅教”到“雅学”,是课堂教学的一场理念革命。语文老师不仅要追求雅致的教学风范、优雅的教學气质,更要从守护“以学为本”的童心出发,奉行“雅学之道”,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享受学习、学会学习。
其他文献
以“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双线主题统领语文教材内容体系,以语文要素贯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是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将语文要素看作一个单元阅读和习作的学习重点、目标或学习的核心任务,以此为抓手,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新的学习需求,站在教材双线主题融合的全局语境视域下,构建单元主题读写活动。这一单元活动,既要立足于教材编排的单元,又要不惟这个单元,要从语文要素的读写关联、认知建构、
2019年秋季,统编本教材全面实施,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如何用好新教材,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无论是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还是阅读内容的推荐、方法的指导等,均应坚守儿童立场。然而,现实情况是否如此?近日,笔者就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2006年开始,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论,其中大部分是对小学语文界名师课例的点评,它们发表在有关小学语文类的各种刊物上,使我有幸与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相互了解与交流。但是,回头想想,我最初开始这样写作的时候,对评课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理性的认知。说来惭愧,一路写下来,文字背后更多的是自己对语文、对教育、对文本、对课堂的“直觉”与“体悟”,写作的过程很接近弗朗士所说的“灵魂在杰作中的
记得2008年的初夏,陈琴老师应邀来到我校做“经典素读教育”的经验传播,展示了“素读”教学法这种奇特的教学方法。当时的我对于何为“经典素读教学”既陌生又好奇,对陈琴老师展示了她的学生诵读经典时的录像——孩子们摇头晃脑、或吟或唱、怡情娱乐的场景,我始终觉得不可理解。对于陈琴老师说的,孩子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可以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万千言”,我觉得那更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那一次,我从心底拒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沟、产”等18个二会字,会写“份、坡”等10个四会字,能读准多音字“种、好、干、分”。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4. 学习仿写句子,尝试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 视频激趣,初识葡萄沟  1. 小朋友们,美丽中国地大物博,
连着三年带毕业班,虽然兢兢业业地教学,与学生关系也不错,但总觉得有些什么遗憾。翻看前两届学生的照片,猛然发现,竟有几个叫不出名字,更别说是这个学生的曾经了。我心中隐隐地觉着,这也许就是我一直空落落的原因。  今年三月的时候,班里的学生又开始传递“毕业赠言”了,不过总是悄悄的,深怕老师们“没收”,敢开口请老师留言的成了学生中的“勇士”。学生对老师这份又亲又怕的情感,让我有了一股冲动:从此刻起我要清楚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第四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其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全文用优美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生动细致而又诗情画意,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含蓄地借景抒发了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赏“潭”——学写法  《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作者观察小石潭细致入微,条
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猜读“助、抽、使”等13个生字;观察结构,正确书写“车、得、秧”等8个生字。  2.借助学习单和课后提示,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  3.通过对比朗读,联系生活经验,明白“做好事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识记生字,感知内容  1.出示李峤的谜语诗《风》,猜谜引出“风”。  2.引出课题:风妈妈有
一、课前游戏  师: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捕鱼达人”的游戏。在大屏幕中会播放一些内容,里面包含着的信息像河里游着的鱼儿一样,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它们。观看时间有限,集中注意力哟!  (第一次播放丰子恺《父与子》的图片,第二次播放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环境保护部拍摄的环保公益广告视频《爬烟囱的》。学生限时观看后,即时交流。)  师:在信息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同学们以后在
中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有了明显提高,观察的有序性有所发展,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增强。但是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还是时常呈现出无目的、无序、表面、片面的毛病。中年级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习作训练的黄金期。笔者以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_________”为例,诠释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定点引观导说,训练观察的有序性  四年级下册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