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备受关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被众多教育界业内人士称之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通道。但是,面对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使教师培训工作更具有效性,分层培训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一、 分层培训,精心组织
上学年,我校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师训处精心组织、教务处具体安排下,开展了各级各类老师的分层培训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广大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广大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师训工作的重点。培训时分两条线索:一是由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具体落实的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知识结构、独立编制教案、教学的各个环节、编制测验试卷等常规工作,并通过青蓝工程“结对子”进行具体指导;二是由师训处组织、教科室成员具体落实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专题,如确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操作原则和方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组织提问、学生练习及讨论、如何撰写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所交论文作奖励评比。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授课引起了广大青年教师的兴趣,课上既有有趣案例的精辟分析,又有不同教学思想引起的碰撞,可谓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在授课培训结束后,教务处还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青年教师(即培训学员)教学基本功大赛,其中历史组的张老师,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无锡的传统工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良好的课程意识,其教学构思令人耳目一新。化学组的张老师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情境,以实验为依托,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时把课堂教学引向高潮。这两位教师获得本次大赛的特等奖。最后,在学校领导牵线、师训处的组织下,学校青年教师赴江苏省泰州中学听课、互动交流,畅谈专业成长的经历、感想和机制。
(二) 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再发展
为了骨干教师树立“二次创业”的忧患意识,通过教学研究,克服专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并充分挖掘其潜能,学校建立了骨干教师研修制度,引导他们进行教师生涯规划,要求他们每学期必须开设一堂研究课、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研究一个专业领域、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发表一篇教研论文。师训处定期列出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既有诸如教师评价、班集体评价的科学性争论,又有面对当前的生源结构我们怎么办等具体问题的研讨。这既增强了教学沙龙的实效性,又激发了广大骨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三) 名特优教师教育智慧辐射效应的发挥
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召开名师教育思想研讨会、为名师出版论文专集等,通过校内学术讲座、示范课等形式推广名师经验,通过参与实证性研究,如教育教学调查与分析、课题研究总结反思等,提升其科研的品位,使他们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二、 分类引导,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活化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品位,追求教学境界,被公认为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揭示教师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对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反思加以整理,并收集一些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既为教师发展寻求了更高的平台,也为其他同行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一)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青年教师首要的任务是站稳讲台。因此,教学反思的重点主要是寻找更经济、更直接的途径,快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的精雕细琢远远超过对教学效果所蕴藏的教育思想和价值的追问。这表现在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时,常局限于教材,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虽然师生之间也有互动,但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牵引下作被动的应答。诚然,这对学生的理解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所学内容是否真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关联,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探讨。可见,我们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主要停留在对教材文本的反思上,其视野和品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 对教学意义的反思
作为工作多年的骨干教师,多数已度过了学校、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危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仅囿于此,教师的劳动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此时,只有把关注实际情景对课堂实践的意义,即把教学实践作为故事如实地写下来,并重视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地诠释与体悟,才能走出经验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对教学意义的反思,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给予“自我”的意义,即自我是如何感知和理解教学的,以及自我在建构活动当中的作用,以体验教学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对教学境界的反思
当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到一定时期,其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决定了专业化发展的高度。由于他们在课堂实践中不仅负载着教学价值,而且这些价值由于被应试压力等种种原因而被扭曲,因此,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决不能依赖于外在的权威或屈服于外来的威严,而改变他们对教育的本真追求,应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具有自我的决定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教学境界的反思反映的是教师的价值趋向。对于那些仅把教育作为职业来看待的老师而言,或许已很难到达这一境界。教师步入专业化发展的高原现象也是自然的事,但对于那些视教育为事业的教师来说,教学境界正是他们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这给学校管理者以启示:即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自主的氛围,是智慧型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
三、 教师培训,任重道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生理到心理分为若干需要,生理需要是较低级的需要,对理想的追求则是高级的心理需要。由于教师的知识层次整体较高,其对个人的专业化发展也有着很高的期望,同时教师的归属感又希望自己在学校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 教师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由于时间、经费等原因,专家引领在培训中只能偶尔为之。青年教师可以与骨干教师、名教师结成对子,促进专业成长,但也要认识到骨干教师除了参加省、市一级的培训外,校级培训往往力不从心,主要靠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和交流。此外,教师工作本身负担重、强度高、压力大,也有教师担心培训后的考核达不到要求,因而会产生消极抵抗的现象。恩格斯说:“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营造信任、理解的沟通氛围,让教师们领悟到: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离不开学校提供的舞台。
(二) 教师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些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喜欢搞“短平快”活动。这些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活动完后却无人过问了,从而让培训教师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其实,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不必关注短期的收获,因为种子刚刚播下,成长的周期还很长。学校应发动大家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营造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文关怀的氛围,以激发其工作的内动力,让研修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此外,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拓展其研究的视野,让他们享受由发展带来的成就感。
(三)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教师培训包括培训工作的部署,行政的措施,人员的选择,培训的目标、计划、内容、方法、考核措施的制订等诸多工作。此外,还有教师培训成果的展示、效果的反馈、计划的修正等培训工作的评估等。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可谓是任重道远,但这又是学校走内涵之路必须经历的。
学校不仅是教师工作、生活的场所,更应成为教师学习、成长、发展的乐园;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成为名师辈出的基地。教师培训是学校、教师的需求,更是学生、家长、社会的呼唤。让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构筑培养名教师的高地。这是广大师生的福音,更是中华民族的福音。
一、 分层培训,精心组织
上学年,我校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师训处精心组织、教务处具体安排下,开展了各级各类老师的分层培训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广大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广大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师训工作的重点。培训时分两条线索:一是由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具体落实的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知识结构、独立编制教案、教学的各个环节、编制测验试卷等常规工作,并通过青蓝工程“结对子”进行具体指导;二是由师训处组织、教科室成员具体落实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专题,如确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操作原则和方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何组织提问、学生练习及讨论、如何撰写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所交论文作奖励评比。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授课引起了广大青年教师的兴趣,课上既有有趣案例的精辟分析,又有不同教学思想引起的碰撞,可谓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在授课培训结束后,教务处还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青年教师(即培训学员)教学基本功大赛,其中历史组的张老师,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无锡的传统工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良好的课程意识,其教学构思令人耳目一新。化学组的张老师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情境,以实验为依托,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时把课堂教学引向高潮。这两位教师获得本次大赛的特等奖。最后,在学校领导牵线、师训处的组织下,学校青年教师赴江苏省泰州中学听课、互动交流,畅谈专业成长的经历、感想和机制。
(二) 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再发展
为了骨干教师树立“二次创业”的忧患意识,通过教学研究,克服专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并充分挖掘其潜能,学校建立了骨干教师研修制度,引导他们进行教师生涯规划,要求他们每学期必须开设一堂研究课、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研究一个专业领域、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发表一篇教研论文。师训处定期列出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既有诸如教师评价、班集体评价的科学性争论,又有面对当前的生源结构我们怎么办等具体问题的研讨。这既增强了教学沙龙的实效性,又激发了广大骨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三) 名特优教师教育智慧辐射效应的发挥
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召开名师教育思想研讨会、为名师出版论文专集等,通过校内学术讲座、示范课等形式推广名师经验,通过参与实证性研究,如教育教学调查与分析、课题研究总结反思等,提升其科研的品位,使他们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二、 分类引导,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活化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品位,追求教学境界,被公认为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揭示教师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对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反思加以整理,并收集一些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既为教师发展寻求了更高的平台,也为其他同行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一) 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青年教师首要的任务是站稳讲台。因此,教学反思的重点主要是寻找更经济、更直接的途径,快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的精雕细琢远远超过对教学效果所蕴藏的教育思想和价值的追问。这表现在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时,常局限于教材,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虽然师生之间也有互动,但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牵引下作被动的应答。诚然,这对学生的理解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所学内容是否真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关联,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探讨。可见,我们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主要停留在对教材文本的反思上,其视野和品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 对教学意义的反思
作为工作多年的骨干教师,多数已度过了学校、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危机,并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仅囿于此,教师的劳动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此时,只有把关注实际情景对课堂实践的意义,即把教学实践作为故事如实地写下来,并重视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地诠释与体悟,才能走出经验的束缚,使课堂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对教学意义的反思,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给予“自我”的意义,即自我是如何感知和理解教学的,以及自我在建构活动当中的作用,以体验教学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对教学境界的反思
当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到一定时期,其对教学的理性思考决定了专业化发展的高度。由于他们在课堂实践中不仅负载着教学价值,而且这些价值由于被应试压力等种种原因而被扭曲,因此,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决不能依赖于外在的权威或屈服于外来的威严,而改变他们对教育的本真追求,应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具有自我的决定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教学境界的反思反映的是教师的价值趋向。对于那些仅把教育作为职业来看待的老师而言,或许已很难到达这一境界。教师步入专业化发展的高原现象也是自然的事,但对于那些视教育为事业的教师来说,教学境界正是他们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这给学校管理者以启示:即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自主的氛围,是智慧型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
三、 教师培训,任重道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生理到心理分为若干需要,生理需要是较低级的需要,对理想的追求则是高级的心理需要。由于教师的知识层次整体较高,其对个人的专业化发展也有着很高的期望,同时教师的归属感又希望自己在学校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 教师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由于时间、经费等原因,专家引领在培训中只能偶尔为之。青年教师可以与骨干教师、名教师结成对子,促进专业成长,但也要认识到骨干教师除了参加省、市一级的培训外,校级培训往往力不从心,主要靠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和交流。此外,教师工作本身负担重、强度高、压力大,也有教师担心培训后的考核达不到要求,因而会产生消极抵抗的现象。恩格斯说:“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营造信任、理解的沟通氛围,让教师们领悟到: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离不开学校提供的舞台。
(二) 教师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些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喜欢搞“短平快”活动。这些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活动完后却无人过问了,从而让培训教师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其实,教师培训工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不必关注短期的收获,因为种子刚刚播下,成长的周期还很长。学校应发动大家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营造其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文关怀的氛围,以激发其工作的内动力,让研修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此外,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拓展其研究的视野,让他们享受由发展带来的成就感。
(三)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教师培训包括培训工作的部署,行政的措施,人员的选择,培训的目标、计划、内容、方法、考核措施的制订等诸多工作。此外,还有教师培训成果的展示、效果的反馈、计划的修正等培训工作的评估等。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可谓是任重道远,但这又是学校走内涵之路必须经历的。
学校不仅是教师工作、生活的场所,更应成为教师学习、成长、发展的乐园;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成为名师辈出的基地。教师培训是学校、教师的需求,更是学生、家长、社会的呼唤。让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构筑培养名教师的高地。这是广大师生的福音,更是中华民族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