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中语文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但是,对于大部分全日制高中生而言,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他们日常接受文学熏陶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一个人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必然不会低,相应的他的审美品位也会比较独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品位。从而使学生拥有自主思维方式,独到的人生见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独特地审美品位呢?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由自然、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组成,拥有良好的审美品位,首先要有一种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双创造美的双手。
一、发现美
自然是我们一切生物休养生息的场所,人既然是生物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一辈子的生活就离不开自然界。高中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其创造力发现能力都是人生的巅峰时期。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个人影响,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美,发现自然美。不仅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过程也可以体现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文字是生活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语文教学不应当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它有别于物理、化学等理工科,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发现美的课堂,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前辈用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笔墨描写了自然的美好风光。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到“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文字的表现力绝不亚于生活本身的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课本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感悟语言文字给人的感观带来的独特享受。
二、感悟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发现美的同时,用心灵感悟美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学的美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里,只有用心灵感悟,自习体会,方能领会其中的妙义。除了领悟自然之美,人文、社会的美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自然界生存发展现状,也能了解到古今中外名人轶事,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到古今中外叱咤风云的豪杰;从历史事件到科学报告;从政治斗争到人文历史,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深刻体验社会美,感悟人文美,可以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忧国忧民的陆游,也可以感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世情怀……审美的意蕴,也能在这一系列对美的感悟中,的到培養与提高。
三、创造美
如上所言,语文教学是一个与“美”共舞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可以很好地从书本中发现美、感悟美,更重要的是将所“遇见”的美,经过学生自己的消化吸收后,到达一个“产出”阶段,即创造美,也可以说是“美的再创造”。这种创造过程,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字作品的生产,如小说、诗歌、散文等题材的创作。因此,在高中语文写作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这是帮助学生二次审美的一个必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呢?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提升文学素养,即重温“发现美”和“领悟美”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好的写作水平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课外阅读很重要。可以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单,如路遥的作品,就是很好的写作典范。然后,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适时增加文采,以供其日后写作参考,同时在汲取前人写作经验的同时有所创新,如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底蕴 ;在行文谋篇中融入情感血液 ;在遣词造句中加大感情容量 ;在哲理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 ;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 ;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 ;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 ;在连词缀句中进展修饰魅力 等。只有不断创新的作者才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将已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它与个人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不仅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用心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要指导学生在学习领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自己独特的作品,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学人才,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
编辑/张俊英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独特地审美品位呢?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由自然、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组成,拥有良好的审美品位,首先要有一种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双创造美的双手。
一、发现美
自然是我们一切生物休养生息的场所,人既然是生物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一辈子的生活就离不开自然界。高中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其创造力发现能力都是人生的巅峰时期。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个人影响,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美,发现自然美。不仅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过程也可以体现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文字是生活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语文教学不应当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它有别于物理、化学等理工科,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发现美的课堂,从古至今,我们的先人前辈用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笔墨描写了自然的美好风光。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到“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文字的表现力绝不亚于生活本身的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课本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感悟语言文字给人的感观带来的独特享受。
二、感悟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发现美的同时,用心灵感悟美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学的美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里,只有用心灵感悟,自习体会,方能领会其中的妙义。除了领悟自然之美,人文、社会的美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自然界生存发展现状,也能了解到古今中外名人轶事,从日常生活的小人物,到古今中外叱咤风云的豪杰;从历史事件到科学报告;从政治斗争到人文历史,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深刻体验社会美,感悟人文美,可以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忧国忧民的陆游,也可以感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世情怀……审美的意蕴,也能在这一系列对美的感悟中,的到培養与提高。
三、创造美
如上所言,语文教学是一个与“美”共舞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可以很好地从书本中发现美、感悟美,更重要的是将所“遇见”的美,经过学生自己的消化吸收后,到达一个“产出”阶段,即创造美,也可以说是“美的再创造”。这种创造过程,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字作品的生产,如小说、诗歌、散文等题材的创作。因此,在高中语文写作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这是帮助学生二次审美的一个必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呢?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提升文学素养,即重温“发现美”和“领悟美”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好的写作水平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课外阅读很重要。可以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单,如路遥的作品,就是很好的写作典范。然后,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适时增加文采,以供其日后写作参考,同时在汲取前人写作经验的同时有所创新,如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底蕴 ;在行文谋篇中融入情感血液 ;在遣词造句中加大感情容量 ;在哲理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 ;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 ;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 ;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 ;在连词缀句中进展修饰魅力 等。只有不断创新的作者才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将已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它与个人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不仅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用心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要指导学生在学习领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自己独特的作品,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学人才,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