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对中国体育管理的影响为背景,揭示中国体育管理在管理方式、政府体育部门的机构职能转变、国际竞技体育新秩序、社会力量的兴起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面面受到的影响。指出未来中国体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规律、适应我国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政府主导下的体育管理多元化运行机制。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管理;改革
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新时期,由原先以奖牌的数量多少论高低的“奥运争光计划”逐渐向提高全体国民身体素质 “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转变,体育管理面临深刻的变革。
1.我国体育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开创、快速发展、遭受重创以及走向全面发展和革新四个阶段。其管理方式概括起来有两个显著特征。
1.1“举国体制”——我国体育管理的根本制度
“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根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其新的内涵。即指我国为了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在发展竞技体育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制度设计。它是以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目标一致、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1.2“奥运模式”与“全运模式”——体育管理的中国范式
“奥运模式”与“全运模式”都是我国体育管理的特殊形式,是我国“举国体制”在运动竞赛管理与协调运动训练体系上的具体体现。“全运会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模式”的支柱之一。新时期“举国体制”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改变,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注重科教兴体,走集约化道路,提高训练、比赛、管理效益,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应继续发挥“奥运模式”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继续深化竞赛改革,完善“全运模式”,更多地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向努力。
2.新时期中国体育管理受到的挑战
2.1体育管理方式及手段变化的挑战
在“转型”这一大背景影响下,体育管理的方式必然发生变化。体育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得蓬勃发展中的体育运行规则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可能已不适应现有的改革形势而不得不面临改革。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已经反映了体育管理方式问题。因此,体育体制改革渗透着体育管理方式变革的历程。也就是说,以前的“一切体育事务都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来操办和控制”的方式面临挑战,显然,作为政府来讲,其艰巨任务就是要建立起“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这也是2002年中央体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基本要求。
2.2政府体育部门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挑战
实际上,政府机构设置的变革,政府管理职权的重新配置等,都与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育市场化改革是从政府的组织机构改革开始的,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也不再直接管理运动项目,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直接隶属于体育行政部门,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并被赋予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对所属运动项目进行全面管理,本质上仍然是政府行为与职能的延伸。
2.3社会力量的兴起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挑战
在经济活动中,投资活动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因而,投资主体的角色应该由市场主体——企业来承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深入,依靠社会力量办体育,推行社会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体育领域,决定了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将成为可能。在这一趋势影响下,由国家一元投资主体办体育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中发现,是否还有必要设立省一级专业队,能否设立单项运动协会下的基地来取代某些项目的常设国家队,能否在高校、大型企业建立运动训练基地等,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政府投资的范围、作用方式等即将面临挑战。可以想象,在至少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体育将会保持业余竞技、职业竞技、专业竞技三种竞技体育体制并行互补模式。如何建立市场经济基础上多元化的体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将是新时期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2.4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差异化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东、西部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了综合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率的差距,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体制、文化背景的差距三个方面。正如胡鞍钢等人的研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属于地区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和影响着社会发展差距,地区社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是体育的基础并制约着体育的发展,社会发展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同样决定了社会发展对体育存在一定的影响。
3.我国体育管理未来发展展望
在新世纪,中国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政府管理方式,这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正在探索的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刚刚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必然要求正确处理体育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一个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体育管理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竞争协作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中国当今体育的改革是一个与世界体育接轨的过程。单就体制改革而言,中国体育体制的转轨必定是不同于东欧转轨、东亚方式和西欧的发展模式,中国体育体制的变革过程必定是一场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并且又一定是有阶段性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改革过程。展望未来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改革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社会集体利益冲突的过程,是一个动力与阻力、改革与保守力量相互抗衡、较量、斗争的过程。我们期望也坚信,在世界体育广泛交融,在中国体育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大势面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绝无回头路!
在中国体育渐进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下,“举国体制”的改革、训练体制改革、竞赛体制的改革、竞技体育职业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要解决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划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体育部门所面临的考验,不仅仅是要解决转型时期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还要突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二元经济的约束,从而实现中国体育的新跨越和可持续协调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3(3).
[2]胡小明.“举国体制”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2,9:3-4.
[3]刘青.新时期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角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管理;改革
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新时期,由原先以奖牌的数量多少论高低的“奥运争光计划”逐渐向提高全体国民身体素质 “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转变,体育管理面临深刻的变革。
1.我国体育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开创、快速发展、遭受重创以及走向全面发展和革新四个阶段。其管理方式概括起来有两个显著特征。
1.1“举国体制”——我国体育管理的根本制度
“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根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其新的内涵。即指我国为了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在发展竞技体育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制度设计。它是以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目标一致、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1.2“奥运模式”与“全运模式”——体育管理的中国范式
“奥运模式”与“全运模式”都是我国体育管理的特殊形式,是我国“举国体制”在运动竞赛管理与协调运动训练体系上的具体体现。“全运会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模式”的支柱之一。新时期“举国体制”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改变,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注重科教兴体,走集约化道路,提高训练、比赛、管理效益,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应继续发挥“奥运模式”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继续深化竞赛改革,完善“全运模式”,更多地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向努力。
2.新时期中国体育管理受到的挑战
2.1体育管理方式及手段变化的挑战
在“转型”这一大背景影响下,体育管理的方式必然发生变化。体育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得蓬勃发展中的体育运行规则也发生了变化,以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可能已不适应现有的改革形势而不得不面临改革。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已经反映了体育管理方式问题。因此,体育体制改革渗透着体育管理方式变革的历程。也就是说,以前的“一切体育事务都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来操办和控制”的方式面临挑战,显然,作为政府来讲,其艰巨任务就是要建立起“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这也是2002年中央体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基本要求。
2.2政府体育部门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挑战
实际上,政府机构设置的变革,政府管理职权的重新配置等,都与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有着直接关系。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育市场化改革是从政府的组织机构改革开始的,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也不再直接管理运动项目,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直接隶属于体育行政部门,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并被赋予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对所属运动项目进行全面管理,本质上仍然是政府行为与职能的延伸。
2.3社会力量的兴起及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挑战
在经济活动中,投资活动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因而,投资主体的角色应该由市场主体——企业来承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改革的深入,依靠社会力量办体育,推行社会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体育领域,决定了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将成为可能。在这一趋势影响下,由国家一元投资主体办体育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中发现,是否还有必要设立省一级专业队,能否设立单项运动协会下的基地来取代某些项目的常设国家队,能否在高校、大型企业建立运动训练基地等,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政府投资的范围、作用方式等即将面临挑战。可以想象,在至少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体育将会保持业余竞技、职业竞技、专业竞技三种竞技体育体制并行互补模式。如何建立市场经济基础上多元化的体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将是新时期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2.4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差异化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东、西部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了综合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率的差距,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以及体制、文化背景的差距三个方面。正如胡鞍钢等人的研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属于地区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和影响着社会发展差距,地区社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是体育的基础并制约着体育的发展,社会发展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同样决定了社会发展对体育存在一定的影响。
3.我国体育管理未来发展展望
在新世纪,中国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政府管理方式,这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正在探索的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刚刚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場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必然要求正确处理体育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有一个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体育管理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竞争协作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中国当今体育的改革是一个与世界体育接轨的过程。单就体制改革而言,中国体育体制的转轨必定是不同于东欧转轨、东亚方式和西欧的发展模式,中国体育体制的变革过程必定是一场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并且又一定是有阶段性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改革过程。展望未来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改革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社会集体利益冲突的过程,是一个动力与阻力、改革与保守力量相互抗衡、较量、斗争的过程。我们期望也坚信,在世界体育广泛交融,在中国体育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大势面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绝无回头路!
在中国体育渐进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下,“举国体制”的改革、训练体制改革、竞赛体制的改革、竞技体育职业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要解决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划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体育部门所面临的考验,不仅仅是要解决转型时期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还要突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二元经济的约束,从而实现中国体育的新跨越和可持续协调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3(3).
[2]胡小明.“举国体制”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2,9:3-4.
[3]刘青.新时期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角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