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探讨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un9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拥有天然草原3.928亿公顷,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2%。草原拥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但是近年来,草原荒漠化、沙漠化和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所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实现草原生态平衡迫在眉睫。
  关键词:草原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对策
  近年来,我国草原被覆盖率已经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在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草原拥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需要与經济发展相协调,在技术的运用和政策制定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草原生态平衡。
  1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草原面积辽阔,集中分布在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草原资源是牧民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在促进牧民效益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草原资源还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其作为牧区畜牧业发展的载体,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因此,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能够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并且还可维系边疆安定,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1.2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
  现阶段,在我国可利用天然草原区域中,90%以上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据相关调查统计,草原退化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我国采取一些列措施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一些顽固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草原资源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不加强保护与建设工作,将会制约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因此,保护与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基于此,在防止草原植被退化方面,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统筹规划原则以及分类指导原则,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
  2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1)粗矿的矿产开采方式使草场破坏严重。草原深处拥有许多矿产资源,在各方面利益的趋势下,采矿队伍增加,胡乱开采现象突出,不规范采矿导致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污染草原环境,加剧草原退化。
  (2)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护草原环境之间难以达到平衡,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没能做到保护草原环境。
  (3)草原独特的生态功能没有被认识清楚。人们在开采和利用草原候,应该对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了解清楚,只有掌握草原生长规律,才能做到在利用草原获得经济利益同时维持草原生态平衡。
  2.2  过度放牧与过度开垦
  (1)牧民为追求经济利益,增加牲畜数量,使畜牧业超出草原承受力,原有草原大面积减少。以青海西宁内的草原为例,牲畜数量增加导致草原难以维持自身生态平衡,致使其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1]。
  (2)天然草原的无序化管理是草原过度开垦的直接原因。在市场经济趋势下,农业经济作物面积增加,草原被开垦为耕地致使植被覆盖率降低,同时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土壤盐渍化。长此以往虽然农民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但是牧民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容易激发双方矛盾。
  2.3  法律制定不完善
  草原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条文不清晰使得当地行政管理部门无法可依。且关于草原保护方面各部门职能混乱,无法保证政策有效落实。
  2.4  草原生态治理缺乏持续性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以及物力,通过长期的治理才能使草原恢复原有状态。这就要求在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需要做好长期战斗准备,提高持久力与耐力。通过对目前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各项目之间分隔开来,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不是单一的项目,而是需要各个生态保护项目相互整合长期协作。面对草原问题,应持久长期地交流探讨,共同协商。此外,一些地区在治理草原生态环境时,采用退牧还草方式,导致在围栏项目方面,材料与资金耗费过多,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同时还会影响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持久性。
  2.5  滥挖草地现象严重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依据就是绿色草原是否得到有效修复。虽然现阶段我国逐渐提高对草地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距离草地全面恢复,仍需要很长时间。在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中,乱垦滥挖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草原中生长较多稀有植物与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一些人为追求眼前利益,破坏草原植被,导致草原被大面积破坏,为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增添难度。
  2.6  缺乏完善的草原生态治理措施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致使草原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近些年,随着发展方式转变,逐渐认识到加强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受经验不足限制,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草原生态治理措施,进而导致草原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修复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只有提高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行之有道措施,才能提高草原植被覆盖面积。
  3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3.1  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减轻草原压力的同时满足畜牧业的发展,是平衡禁牧与草蓄发展的关键[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草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种养结合。在畜牧的同时加强对草地的保护,保证牲畜草量充足,提高牲畜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在牧区范围内,采用划区轮牧制度。对于退化现象严重区域,可采取围封禁牧措施。在2020年,青海地区采用划区轮牧、禁牧以及休牧等制度,退化草原治理率已经达到10.25%,并且综合植被覆盖了达到72.5%。   3.2  增强草原保护意识
  相关部门领导需要进行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利用多种宣传手段,让民众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定期开展组织学习,通过实际考察访问,及时获取草原保护的最新进度。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对草原进行环境治理。例如,青海省建立“草长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3.3  建立草原保護制度
  建立完整的草原保护制度。首先,限制粗狂矿产开采,对于开采后不治理进行处罚。其次,清理畜牧业和矿采产生在草原上的垃圾,防止草地退化、空气污染。最后,预防草原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加强草原基础设计建设,扩大草原管护人员队伍,积极推进划区轮牧和返青期休牧。同时强化对草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划分重点保护区域,以视频监控的方式加大保护范围。
  3.4  制定相关法律条文
  国家应该不断完善《草原法》,细化法律条文。对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粗矿矿采等行为处罚进行明确的规定。另外,还应对非法占用草原资源,恶意破坏草原生态平衡的行为加以法律约束。
  3.5  持续治理草原生态环境
  在治理草原生态环境上,要坚持持续治理的原则,保持长远的眼光。另外,增加对草原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科学合理规划草原区域,区分不同区域所具备的不同职能。采取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的方式,增加草原植被覆盖率,对持续治理草原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3.6  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对草场的围封、灌溉等。围封草场,降低胡乱开采行为,在保护草场资源时保护生态环境。另外,增加灌溉量可以促使草场植被生长茂盛,利于维护草场生态稳定,防止水土流失。
  (2)对被破坏的草场进行补播牧草,选择适宜当地草场且与当地草场相似的牧草进行补播,提高植被覆盖率。
  (3)营造防护林。建设防护林。有效防止牲畜进入对草场进行破坏,同时也防止其他人员对草场过度开采。
  3.7  转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单一的畜牧业已经不足以维持牧民经济收入。拓宽牧民收入来源渠道至关重要。用规模经营替代单纯增加牲畜数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采取牧民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在保证农民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减少对草场破坏。同时,互联网高速发展也为牧民拓宽经济来源的渠道,牧民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地区特色产品。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需要坚持“以草兴牧”、“以草定畜”原则,平衡草畜,循序渐进地将超载牲畜减少,在3~5年时间内,将超载牲畜减少至草原正常承载数量。与此同时,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将区域内草种质资源优势发挥至最大化,进而实现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尤其是草种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将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充分结合,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条件生长的牧草品种,同时将其应用于草粉加工、干草调制、微生物发酵以及饲料技工等相关产业之中。与此同时,完善“草原承包到户”制度,将草原交于牧民自行保护、自行治理。另外,推动畜牧业向着集约化与生态化方向发展,废除传统牲畜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圈养方式。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态畜牧业责任体系。以农牧部门为主导,住建管理部门、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国土管理部门发挥辅助作用,通过多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建设生态畜牧业,提高其生产效益,增加牧民收入,拓宽其经济来源。最后,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广大牧民发展养殖业,例如政府贴息、按揭贷款以及牧农户联保等,全面推动畜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重困难,经济民生都是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草原生态平衡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相关部门也应该完善法律法规,积极落实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环境的监管,为共同恢复草原生态平衡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福军,叶茂.阿尔泰山草地过度放牧的动力机制分析[J].当代畜牧,2018(30):34-38.
  [2] 郭振瀚,靳玉荣,郭晓春.鄂尔多斯市草原生态治理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1,41(3):113-115.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不断蓬勃发展,而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这背后,环境破坏问题不断凸显,习总书记的“两山论深刻的阐述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之下,生态建设也是一个重点问题,而在农艺师的工作不但可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还可以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帮助,正因此,农艺师这个职业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农艺师,重要的就是要清楚工作重点和意义。  关键
摘要:湿地资源是陆地上的主要蓄水保护区,也是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湿地资源遭到过度的开采和滥用,致使湿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湿地功能大幅度降低,湿地资源面积急剧下降,甚至在未来发展中湿地功能可能会彻底丧失。文章阐述了湿地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可行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旨在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以便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
摘要:水稻是安徽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确保水稻产出质量,优化水稻栽培体系很重要。文下由此而展开论述,分析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优化水稻栽培技术,确保水稻高产的思考,分别自选好水稻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做好育秧工作、合理组织密植、优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做概述,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种子处理;育秧;水稻高产  1 前言  水稻是安徽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
摘要:在生态问题逐渐加剧的基础上,人们加强了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林业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给予了重视,但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要想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的效果,就需要先解决病虫害问题,充分发挥病虫害防治的作用,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稳定开展。下文主要分析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并对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以及成因做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
摘要:本文从整地施肥、选种切块、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解,并着重阐述各个不同生育时期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要点,以期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种植户进行马铃薯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为马铃薯栽培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早春;地膜;优质;高产  当前,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将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又一粮食,同时马铃薯也是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
摘要:职中院校服务“三农”意识的一系列培养是一项总体系统工程,同时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学校三者之间的有效配合,促进其良性发展。笔者从“社会挂念转变,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思想的指引,促进校园环境的改善,从而加快农村环境的发展”这几个方面分析“三农”意识培养。以此促进职中院校学生的服务意识的提升,培养其服务“三农”的观念。  关键词:职中院校;学生;服务;“三农”  1 前言  国家在《农村建设、实用型
摘要:玉米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与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当前在开展玉米种植中,受到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产能没有获得显著提升,不仅不利于种植户创收,还对当地玉米种植行业发展带来制约和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速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带动当地玉米种植行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分析  1 玉米种植技术分析  1.1 整理地块  土
摘要:冬小葱与春番茄轮作,既满足了元旦和春节市场对小葱的需求,又能满足春番茄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解决了葱忌重茬的问题。这种栽培模式效益高,值得推广。文章叙述了辽西保护地冬小葱和春番茄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保护地;冬小葱;春番茄;高效栽培模式  1 冬小葱栽培技术  1.1 冬小葱对环境的要求  小葱具有既耐热又耐寒、还有喜凉爽的特点,气温在4~5℃的条件下,小葱种子即可萌动,13~20℃为发芽适
摘要:在我国蔬菜中的花椰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具有保健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花椰菜又被叫做菜花、花菜,在云南地区种植花椰菜主要是采用无公害高产种植和管理技术进行花椰菜的生产,其中涉及到品种选择、播种、种植与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的管理和生产工作。本文主要就云南通海地区花椰菜无公害高产种植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花椰菜;无公害;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摘要: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广大农民朋友创业致富的产业。随着时代发展,花生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本文围绕春播花生种植存在的问题,提出花生种植具体措施。为科学指导花生高质量绿色生产,提出以“一稳两减三提”(稳定并适度种植面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为重点的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以便供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关键词:探讨;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花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