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共赏,疑义同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农村中学学生,在当下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情形下,我作为语文老师尤其能感受到阅读之重要。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村高中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相对较差,全校高一年级共1000多名学生,能把古典四大名著读完的不到30%,即使有喜欢阅读的,其阅读倾向还是停留在奇幻、动漫、校园幽默等快餐文化上,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决定和学生一起阅读,贴近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审美倾向及阅读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之“悦”
  学生不喜欢阅读,主要在于没有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我从两个方面做好引导工作:一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方便其借阅;二是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我先是推荐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书籍,以小说为主,例如《水浒传》、《聊斋志异》、《骆驼祥子》、《红与厚》等,学生的兴趣特征决定了他们阅读书籍首先是关注故事情节,因而首先在故事上先吸引他们,学生一旦沉浸其中,就能为其精彩的情节所吸引,主动读下去。例如我班孔子昊同学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开始觉得晦涩难懂,我鼓励他坚持读下去,坚持了两周时间,他慢慢地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宿命所吸引,后面一口气读完。
  两个月之后学生就能慢慢地沉下心来,我就给他们推荐一些文字相对深的书籍,如《史记》、《鲁迅杂文集》、《历史的真相》、《中国文化要义》、《论语》等。当然对这些有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的阅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二、阅读之法
  (一)朗读背诵法
  我在和学生共同阅读纪伯伦的《先知》时就采用这一方法。因为课时问题,不可能对书中的语句一一解读,只是带着学生每天利用早读时间朗读和背诵三则短诗,每天重复,然后安排检查反馈,这样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素材,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其实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很正常,有时是因为缺乏相对应的生活体验造成阅读上的隔阂,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记住,然后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消化,切不可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二)美文集聚法
  所谓美文集聚是指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表达优美、富于哲理、形象鲜明、认识深刻的语句摘录下来,形成文学摘抄本,以便和写作指导结合。我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两篇文章的阅读摘抄,并批阅检查,在课堂上对优秀的摘抄加以点评和展示,阅读目的在于致用,读而无用不如不读。
  (三)问题讨论法
  为了让阅读能够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我将班上60位同学分为10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可有不同的阅读安排。我给每个小组提供几个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索,一边和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在课堂上,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阅读陈应松的小说《母亲》时,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你最同情哪个人物的命运遭际?理由是什么?
  (2)造成“母亲”乃至整个家庭凄苦命运的原因有哪些?
  (3)5个孩子为何要用“羊角七水”毒死亲生母亲?他们可以有哪些选择?
  (4)读了这篇小说你如何思考“苦难”与“人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有的是提示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有的是关注书中的细节,有的要求学生能进行情节的归纳梳理,有的问题需要学生有探究意识,有的要关注小说的主题评价。这其中有些问题有一定难度,那就需要凝聚小组智慧解决,在小组探讨中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为下一步的阅读、交流打下良好基础。谈论中有时我也会加入其中,表达阅读体会,透过篇章与学生谈理想、谈人生,其乐融融,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真挚情感的交流。
  三、阅读之得
  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心智,培养审美情趣,更是为了表达自我。看看学生的读书笔记,心理顿觉欣慰。我班韦杰同学读完《史记》作诗一首以表心迹:
  无韵离骚何处寻,汉武御史斋中卧。
  春秋文章已卓绝,奈何史记犹技高。
  铁划银钩存风骨,金玉良言语倜傥。
  一言一句泣血泪,一字一笔值珠玑。
  天公何必妒贤人,人杰本自求崎岖。
  若非横祸无端降,唯恐绝唱天上响。
  轻拭宝鉴蒙尘面,暗舞飞剑砺石刃。
  君当自惜更自惜,休教绝唱成绝唱。
  还有高嘉炜同学的《矛盾的宋江》、赵紫颖《迷惘与救赎》、孔子萌的《米达尔街之惑》等,在近一年的读书时间里大部分同学都能扎扎实实地读完10部作品,完成10篇读书笔记,一本美文摘抄,这使得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变浓厚了,写作不再感到困难,作文素材积累不够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和学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收获: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基础,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对文本的研究更深入,更容易发现平常备课时不太注重的细节,这样驾驭教学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身处快餐文化的今天,囫囵吞枣已是常态,陈与义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似是奢侈品,远而无所至极。然而如果有一天我们也有像苏轼一样“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的窃喜,就自然能明白读书之乐、之得。世事喧嚣,人情浮夸,唯书能净化心灵,愿以书架起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对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华应龙老师《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中课堂师生对话类型、师生对话功能、师生对话有效性、师生对话机会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关键词: 华应龙 师生对话 特征分析  华应龙,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20多年来,他致
摘 要: “用教材教”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使教材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活用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用教材教” 教学理念  “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凭借,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因地、因人、因时制宜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于每一位学生,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当前教育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通过研究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到分层教学真正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所有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因材
摘 要: “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我国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2000年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对三角形的教学要求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利用课程难度定量模型N=αG/T (1-α)S/T,对我国初中阶段“三角形”的课程难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一些值得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变化与调
《触摸春天》是小语教材第八册“热爱生命”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真切地描写了一个名叫安静的盲女孩,用她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春天里的蝴蝶,最后又放飞了那只蝴蝶。恰巧的是,我们班也有一名右眼失明的男孩,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班上有几个男生老是给我起外号。当我戴眼镜的时候,他们叫我‘四只眼’,当我不戴眼镜的时候,又嘲笑我是‘独眼龙’。无论我戴不戴眼镜,他们好像都更加乐于称呼我的绰号……”  著名语文教育专
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各个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方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较过去教学方式有很多优势,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容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自主学习 电磁感应现象 学习主动性  一
摘 要: 本文以建构主义中的“创设和谐教学情境”为论述重点,阐述为学生提供情境化和趣味化的课堂,对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综合运用激情的促进作用。突出自由、平等、和谐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表达和积极探究,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和综合运用意识。探讨情境化教学,对丰富学生英语表达思维感知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情境教学 表达交流能力 提高途径  建构
摘 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语文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当前,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积极培养学生自
摘 要: 翻译的等值性是现代翻译学中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是译者的追求目标。由于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的等值性具有相对性,这一相对性体现在语言意义、语言功能、文体形式等方面。  关键词: 翻译 等值性 相对性 中译日  一、翻译等值性的概念  翻译的等值性是现代翻译学中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是译者的追求目标之一(Holmes,1988)。上世纪五十年代,费道罗夫最早且较为全面地提出
历史是什么?狂人说是“吃人”,Arnold Joseph Toynbee说“是胜利者的宣传”,两者如出一辙,从道德层面分析,这类说法过于情绪化。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说也说不清,我们更多的是面对的文本,文本涉及的是作者,作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