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一所大山里的免费女子高中。就是这所高中,创造了当地的教育奇迹:它的历史很短,招收的大多是贫困、辍学或落榜的女学生,全校高考上线率、升学率却连年高达百分之百,本科上线率稳居丽江市前列。自2008年建校以来,已有16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考入大学。
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所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数十年的呕心沥血。不过,刚刚过去的这个学年,对张桂梅来说却异常艰难。去年12月的一份诊断书上,医生密密麻麻地给她列出了骨瘤、血管瘤、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7种疾病。她数次病危入院抢救,体重从130多斤掉到90斤,饱满的圆脸瘦成了干瘪的尖脸,甚至连从椅子上站起来都需要人搀扶。即便如此,只要一出院,她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熟悉的校园里。
每天5点15分,张桂梅都会准时从女生宿舍的铁架床上爬起来,忍着全身的疼痛,乘坐宿管员的电摩托来到教学楼,颤巍巍地从一楼爬到四楼,把每一层楼道的电灯点亮。
张桂梅在办公室里填写教学楼巡查记录新华社陈欣波/摄
“我们经常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却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张桂梅说。
目睹一幕幕悲剧,张桂梅心中渐渐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不管中考分数高低,只要愿意读书,女孩们都可以来这里免费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通过求学改变命运。
有人听说了张桂梅的想法,说她想出名想疯了,那么多孩子,哪里救得过来。张桂梅却坚定地回答:“能救一个算一个!”
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我的目标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办学的钱从哪里来?张桂梅首先想到的是募捐。“我就想,全省这么多人,每人捐10元给我也够了”。
让张桂梅始料不及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去街头募捐,换来的却是多数人的不理解。
“有人说我是骗子,说劳模怎么会到街上募捐。我还曾被人当面吐口水,甚至被放狗咬过。”5年下来,她只募集到1万多元。
2007年,别无他法的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就在这一年,她被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准备去北京参会。参会前,华坪县委、县政府知道她十分节俭,舍不得买衣服,特意拨了几千元钱给她买正装。但她却舍不得花,把这笔钱留给了福利院。
后来,她穿着一身平时穿的旧衣服来到北京参会。一天早晨,她急急忙忙往会场里赶,一位新华社的女记者突然把她拉了过去,悄悄对她说:“你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羞得滿脸通红——她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 这是张桂梅平时最爱穿的牛仔裤,因为耐磨,自己平时家访走累了,经常席地而坐,裤子不知啥时磨破了。
张桂梅没有想到,正是在党代会上的这次出丑,让她的梦想成为现实。
没多久,新华社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稿件播发。张桂梅和她的梦想马上火遍全国。从北京回来后,丽江市、华坪县都提供财力支持,让她筹建女子高中。
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当年9月,首届100名学生入学。这是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从教几十年来,张桂梅一直有一个习惯——家访。
很多人问她,开个家长会就可以解决的事,为什么非得家访不可?张桂梅回答:“山里人来趟城里不容易,花钱不说,还耽误农活。”
其实,跟张桂梅去家访过的人都知道,家访的意义还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一门心思学习,顺利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十多年来,张桂梅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许多学生家在偏远山区,进村的路不好走,车子进不去的地方,张桂梅就搭老乡的拖拉机;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走,她就卷起裤腿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走;村民不忍心,让她坐在自家的马背上,走出山沟……
学生山启燕家住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高三寒假,家里缺钱过年,山启燕一早从家里背着甘蔗来街上摆摊。恰巧这一天,张桂梅来荣将镇家访。她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学生。
山启燕家那时住着土房,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在水泥厂打工。每到假期,她一早就要去田里砍甘蔗,然后背到镇上卖。了解她家情况后,张桂梅默默记在心里,经常偷偷塞生活费给她。山启燕说,女高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而校长就是最牵挂她们的家人。
工作数十年,张桂梅的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至今仍住在女高的一间女生宿舍里,和几名女学生住在一起。
2018年初,张桂梅再次病危住院。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心里仍挂念着学生。
张桂梅无私奉献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
年轻教师勾学华,婚礼当天早上还在上课,中午匆匆办完婚礼后,晚上又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教师杜朝仙右脚骨折,因担心学生高考,拒绝了医生要她静养的建议,让在設计公司的丈夫辞去工作,每天背她来教室上课……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周云丽原本考取了邻县一所学校的教师岗位。当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放弃到手的正式编制,成为女高的一名代课老师。
张桂梅与曾经的学生陈法羽在一起新华社陈欣波/摄
陈法羽曾经是张桂梅眼中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2012年,陈法羽考上了云南警官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警察。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她把几千元工资全部打到女高账户上,用来资助需要帮助的学妹。
在华坪女高的墙上,有这样一幅宣传画,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清华北大我来了!”张桂梅说,每年她都在鼓励孩子们考上更好的学校,但她也会告诉学生,高考不是终点,高考过后,人生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坐在校园里的一把藤椅上,张桂梅喃喃地说:“我对她们的期望是什么呢,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希望她们变得更强,然后把心中的‘我’去掉80%吧,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们没有让张桂梅失望。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
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所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数十年的呕心沥血。不过,刚刚过去的这个学年,对张桂梅来说却异常艰难。去年12月的一份诊断书上,医生密密麻麻地给她列出了骨瘤、血管瘤、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7种疾病。她数次病危入院抢救,体重从130多斤掉到90斤,饱满的圆脸瘦成了干瘪的尖脸,甚至连从椅子上站起来都需要人搀扶。即便如此,只要一出院,她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熟悉的校园里。
每天5点15分,张桂梅都会准时从女生宿舍的铁架床上爬起来,忍着全身的疼痛,乘坐宿管员的电摩托来到教学楼,颤巍巍地从一楼爬到四楼,把每一层楼道的电灯点亮。

“我们经常说,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却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张桂梅说。
目睹一幕幕悲剧,张桂梅心中渐渐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不管中考分数高低,只要愿意读书,女孩们都可以来这里免费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通过求学改变命运。
有人听说了张桂梅的想法,说她想出名想疯了,那么多孩子,哪里救得过来。张桂梅却坚定地回答:“能救一个算一个!”
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我的目标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穿破洞牛仔裤的党代表
办学的钱从哪里来?张桂梅首先想到的是募捐。“我就想,全省这么多人,每人捐10元给我也够了”。
让张桂梅始料不及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去街头募捐,换来的却是多数人的不理解。
“有人说我是骗子,说劳模怎么会到街上募捐。我还曾被人当面吐口水,甚至被放狗咬过。”5年下来,她只募集到1万多元。
2007年,别无他法的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就在这一年,她被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准备去北京参会。参会前,华坪县委、县政府知道她十分节俭,舍不得买衣服,特意拨了几千元钱给她买正装。但她却舍不得花,把这笔钱留给了福利院。
后来,她穿着一身平时穿的旧衣服来到北京参会。一天早晨,她急急忙忙往会场里赶,一位新华社的女记者突然把她拉了过去,悄悄对她说:“你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羞得滿脸通红——她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 这是张桂梅平时最爱穿的牛仔裤,因为耐磨,自己平时家访走累了,经常席地而坐,裤子不知啥时磨破了。
张桂梅没有想到,正是在党代会上的这次出丑,让她的梦想成为现实。
没多久,新华社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稿件播发。张桂梅和她的梦想马上火遍全国。从北京回来后,丽江市、华坪县都提供财力支持,让她筹建女子高中。
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当年9月,首届100名学生入学。这是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万里家访路
从教几十年来,张桂梅一直有一个习惯——家访。
很多人问她,开个家长会就可以解决的事,为什么非得家访不可?张桂梅回答:“山里人来趟城里不容易,花钱不说,还耽误农活。”
其实,跟张桂梅去家访过的人都知道,家访的意义还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一门心思学习,顺利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十多年来,张桂梅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许多学生家在偏远山区,进村的路不好走,车子进不去的地方,张桂梅就搭老乡的拖拉机;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走,她就卷起裤腿一脚深一脚浅地往前走;村民不忍心,让她坐在自家的马背上,走出山沟……
学生山启燕家住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高三寒假,家里缺钱过年,山启燕一早从家里背着甘蔗来街上摆摊。恰巧这一天,张桂梅来荣将镇家访。她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学生。
山启燕家那时住着土房,父亲身体不好,母亲在水泥厂打工。每到假期,她一早就要去田里砍甘蔗,然后背到镇上卖。了解她家情况后,张桂梅默默记在心里,经常偷偷塞生活费给她。山启燕说,女高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而校长就是最牵挂她们的家人。
孩子们没有让她失望
工作数十年,张桂梅的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至今仍住在女高的一间女生宿舍里,和几名女学生住在一起。
2018年初,张桂梅再次病危住院。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心里仍挂念着学生。
张桂梅无私奉献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
年轻教师勾学华,婚礼当天早上还在上课,中午匆匆办完婚礼后,晚上又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教师杜朝仙右脚骨折,因担心学生高考,拒绝了医生要她静养的建议,让在設计公司的丈夫辞去工作,每天背她来教室上课……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周云丽原本考取了邻县一所学校的教师岗位。当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放弃到手的正式编制,成为女高的一名代课老师。

陈法羽曾经是张桂梅眼中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2012年,陈法羽考上了云南警官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警察。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她把几千元工资全部打到女高账户上,用来资助需要帮助的学妹。
在华坪女高的墙上,有这样一幅宣传画,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清华北大我来了!”张桂梅说,每年她都在鼓励孩子们考上更好的学校,但她也会告诉学生,高考不是终点,高考过后,人生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坐在校园里的一把藤椅上,张桂梅喃喃地说:“我对她们的期望是什么呢,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希望她们变得更强,然后把心中的‘我’去掉80%吧,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们没有让张桂梅失望。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