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与向量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对比研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0703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会运用综合法和向量法.两种方法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合理进行方法的运用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两种方法的运用问题展开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方法.
  【关键词】综合法;向量法;立体几何教学;对比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立体几何通常被划分为两个部分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掌握综合法和向量法.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空间想象力和论证推理能力.但在解题的过程中,还应灵活进行解题方法的选择,才能够确保立体几何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一、综合法与向量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运用目的
  在解答高考题时,立体几何试题的设计往往可以运用综合法和向量法这两种方法进行解答.立体几何教学是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图形语言能力、论证推理能力.就目前来看,由于使用向量法可以完成程序化操作,无须进行过多思考,很多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向量法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然而,偏重使用向量法解题,并不利于学生推理论证和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二、综合法与向量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比
  (一)综合法的运用
  使用综合法解立体几何题目,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空间构造能力,可以排除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发现题目的隐含条件,并进行问题的求解.为研究综合法的运用方法,可以一道试题为例,对其解题过程展开研究.
  例1如右图所示,P为圆锥顶点,O为圆锥底面圆心,圆锥底面与母线夹角为22.5°,底面圆上有两条平行线AB和CD,轴OP与平面PCD夹角为60°.需证明:平面PCD与平面PAB的交线与地面平行.
  在求解该例题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问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理解,需要学生拥有计算直线与平面和直线与直线夹角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类型的几何模型通常如果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解,不容易完成三垂直关系的查找,也不好计算点的坐标.所以,如果使用向量法求解,将使问题更加复杂.使用综合法求解,则可以通过画辅助线求解,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具体来讲,就是设平面PAB与PCD的交线为l,然后作图,并使l与AB平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公理1,就可以证明l与底面平行.
  在实际做辅助线时,不少学生难以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而使用三垂线定理,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在计算角时,则要将其放在三角形中,然后利用三角形知识进行角的求解.
  (二)向量法的运用
  使用向量法解答立体几何,可以直接帮助空间想象力稍差的学生摆脱点、线、面关系的困扰,也无须进行辅助线的添加,只需计算坐标就能够得知角度、距离和位置等关系.但是,使用向量法需要完成合适的空间坐标系的建立,才能够顺利完成问题的求解.在具体建立空间坐标系时,可以利用线面垂直关系、面面垂直关系、正棱锥中心与高所在直线或共顶点相互垂直的三条棱完成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构建.为研究向量法的运用方法,可以下面的试题为例,对其解题过程展开研究.
  例2四边形ABCD为矩形,满足AB=2BC=2.平面ABCD⊥平面PCD,△PAB为正三角形,O为CD中点,且BO⊥PA,求二面角B-PA-D的余弦值.
  分析例题可以发现,根据已知条件,可以D为坐标原点进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构建.坐标系的X轴为DC所在射线,Y轴则为DC右侧与DC垂直的射线,Z轴为DA所在射线.该坐标系为右手系,由于△ADP≌△BCP,所以CP与DP相等,OP垂直于CD,所以PO平行与Y轴.经过计算,可以得出OP=2.由此,就可以得到A、P、O、B各点坐标.在对二面角B-PA-D的平面角进行求解时,可以将其转化为两个平面法向量间夹角或补角,然后写出各向量坐标,并运用向量法完成各向量坐标求解.在此基础上,完成向量间夹角的计算,就可以完成二面角的余弦值求解.
  在实际解题时,一些学生会认为建坐标系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已知点和已知直线建系,并且完成两两垂直的三直线的查找.考虑到教科书中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都是右手系,学生还应该尽量建立右手系,以免对教师评分产生影响.在选取二面角时,还要根据法向量的选取方向进行二面角的选取.为避免学生在看图上出现误差,教师可以补充案例说明二面角的判断方法.在法向量方向都指向二面角外部或内部的情况下,法向量与二面角的夹角是互补关系.反之,则法向量与二面角的夹角相等.
  (三)方法的对比分析
  对比综合法和向量法的运用过程可以发现,向量法的思路更为简单,但是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计算功底.学生在计算向量坐标时,需要确保点的坐标完全正确,才能避免后续计算不会完全徒劳.所以,向量法是利用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间的联系进行立体几何的解释,从而通过运算空间向量得到立体几何结论.而综合法则能够更好地体现立体几何课程的开设意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立体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来讲,想要利用综合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思考.因此,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向量法和综合法各具一定的优缺点.
其他文献
数学的魅力在于思维,课堂的魅力在于探究.启迪思维、引领探究,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导问.笔者认为设置导问,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颇有研究价值,现浅谈如下.一、导问应具备激发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数学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通过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学生在数
【摘要】转换视角是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根据题目的信息特征,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决定解题策略的有效方法.通过构造方程、建立不等式、结构特征、代换等方式进行转换,将原问题转化为我们熟知的易于解答的新问题,来实现对原问题的解答.  【关键词】构造;结构特征;代换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学生应该专心地、反复地并且从各个方面来考虑题目的主要部分.”由此看出,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选取高中数学“数列”章节,分析数列实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表1),说明数学教学与数学思想的内在关联.  笔者在本文就数列中的函数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和模型思想,进行简单介绍与说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列中的数学思想.  一、函数思想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以函数思想为指导思想,让学生
【摘要】 在新一轮课改中,我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 先通过学生自学课本新课,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课堂中鼓励质疑,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反思,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乐学、爱学.  【关键词】 自学;合作;交流;体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效果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生成教学,有人就误认为教学要从预设性教学转向生成性教学了,于是乎,预设性教学有种种弊端,成为批判的靶子,生成性教学有种种优点,成为效法的样板.但其实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与疏导,本文就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观念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预设教学;新课程;教学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了预设性教学,没有充分地发
【关键词】正方形;探究;性质;判定  在文[1]中探究了由正三角形“衍生”出正三角形的一些情况,作为正多边形家族的正方形(正四边形)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  一、命题引入  图 2命题1 已知,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G,H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不含端点),且BE=CF=DG=AH.所得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命题2 已知,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F,G,H分别在它的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 “空间与图形”作为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文笔者就小学五年级“空间与图形——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辅助演示,教会学生观察  现实生活充满了神奇而又丰富的图形,走进图形世界应该从实际生活开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基础是环绕在他周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