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关键词: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创新
一、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过程:
(一)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据说,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技术,铁农具出现;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三)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
二、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地主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但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是以不平等分配为前提的:占有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占有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量或完全没有土地,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分配驱使缺乏土地的农民同地主结成租佃关系,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二)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这就导致了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土地过度集中,导致无数小农经济破产,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长期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个体经营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自然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三)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往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土地私有导致土地兼并、农民赋税、徭役沉重,往往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具有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历朝注意兴修水利工程,防御自然灾害,也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四、犁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
某种意义上来说,犁是农业的象征,因此从事农业的人甚至被称为“扶犁之手”。犁是用来破土和翻土的。犁的原形耒耜即已有破土的功能。耒是从采集时所用的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容易。再后单尖演变为双尖,称为双齿耒。单尖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耜。所以耒耜虽然经常合称,但耒和耜还是有区别的。耒的下端是尖锥式,耜的下端是平叶式。
但耒耜不是犁。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耒耜破土是人的推拔间歇进行,如同现在人们所用的锹和铲,而犁是由动力(主要是畜力)牵引的,一改间歇推拔为连续行进。犁的出现可能是人们改变耒耜使用方法的结果。最初人们使用耒耜时,为了提高效率,往往采用合力并耕的方式,两人并排同时推拔,后来改为一人在前用力牵引,一人在后扶耒柄,这时耒就成为犁了。犁的破土能力主要取决于犁头的铧。犁的改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表现在铧上面,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石犁铧,商代出现了金属的青铜犁铧,春秋战国以后,铁犁铧开始普及,随着铁犁铧的出现,犁的改进开始由铧转向整体结构。汉代出现了犁壁,这是一个加在犁铧上端的装置,它可以取到翻土和碎土的作用。它的创制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汉代耕犁的已经具备犁辕、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虽然犁辕的长短有别,但都是直的,因此称为直辕犁,与后世所见的曲辕犁不同。
曲辕犁的出现和南方水田耕作分不开。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比较起来,面积都比较小,耕作时经常要拐弯,这就要求犁比较轻便和灵活。曲辕犁便具有这一特点。它出现于唐代的江南地区,所以又称为“江东犁”。因此,成了中国传统耕地方式“牛犁相联”的新形制。
五、农作物的种植推广
(一)原始社会时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培植了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培植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二)商周时期,后世所说的“五谷”已齐备;并知道选种。
(三)张骞通西域后,农作物新品种不断传入。唐朝时传入许多新品种,多从西域传入;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盛行饮茶之风。
(四)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也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表明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五)明朝时,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清代不断推广;明朝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六)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產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曹智.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简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关键词: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创新
一、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及影响
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过程:
(一)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据说,神农氏创造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在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技术,铁农具出现;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三)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
二、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地主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但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是以不平等分配为前提的:占有人口少数的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占有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量或完全没有土地,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分配驱使缺乏土地的农民同地主结成租佃关系,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二)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这就导致了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土地过度集中,导致无数小农经济破产,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长期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个体经营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自然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三)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往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土地私有导致土地兼并、农民赋税、徭役沉重,往往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具有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历朝注意兴修水利工程,防御自然灾害,也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四、犁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具
某种意义上来说,犁是农业的象征,因此从事农业的人甚至被称为“扶犁之手”。犁是用来破土和翻土的。犁的原形耒耜即已有破土的功能。耒是从采集时所用的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容易。再后单尖演变为双尖,称为双齿耒。单尖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耜。所以耒耜虽然经常合称,但耒和耜还是有区别的。耒的下端是尖锥式,耜的下端是平叶式。
但耒耜不是犁。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耒耜破土是人的推拔间歇进行,如同现在人们所用的锹和铲,而犁是由动力(主要是畜力)牵引的,一改间歇推拔为连续行进。犁的出现可能是人们改变耒耜使用方法的结果。最初人们使用耒耜时,为了提高效率,往往采用合力并耕的方式,两人并排同时推拔,后来改为一人在前用力牵引,一人在后扶耒柄,这时耒就成为犁了。犁的破土能力主要取决于犁头的铧。犁的改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表现在铧上面,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石犁铧,商代出现了金属的青铜犁铧,春秋战国以后,铁犁铧开始普及,随着铁犁铧的出现,犁的改进开始由铧转向整体结构。汉代出现了犁壁,这是一个加在犁铧上端的装置,它可以取到翻土和碎土的作用。它的创制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汉代耕犁的已经具备犁辕、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虽然犁辕的长短有别,但都是直的,因此称为直辕犁,与后世所见的曲辕犁不同。
曲辕犁的出现和南方水田耕作分不开。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比较起来,面积都比较小,耕作时经常要拐弯,这就要求犁比较轻便和灵活。曲辕犁便具有这一特点。它出现于唐代的江南地区,所以又称为“江东犁”。因此,成了中国传统耕地方式“牛犁相联”的新形制。
五、农作物的种植推广
(一)原始社会时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培植了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培植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二)商周时期,后世所说的“五谷”已齐备;并知道选种。
(三)张骞通西域后,农作物新品种不断传入。唐朝时传入许多新品种,多从西域传入;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盛行饮茶之风。
(四)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也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表明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五)明朝时,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清代不断推广;明朝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六)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產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曹智.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简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