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全球性的教育变革,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那么,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结合我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周口市文昌中学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但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从2014年装备一个实验班到2018年全校推广,不断摸索信息化2.0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学校提出“学校主导,校企共建,师生共用,服务驱动”的16字针。目前学校千兆光纤,众多的资源平台,学生人人有移动终端,真正实现了师生时时能互动,学生处处能学习的个性化网络立体育人环境。同时,互联网企业结合学校和师生需要和特点,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丰富的应用功能,我校致力于实现教育教学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导学本、电子作业、各类素材、网络组卷、教学诊断报告与质量检测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网络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为此,我校2016年率先和腾讯智慧校园合作,构建家校沟通平台,通过班级圈时时将校园信息传到家长手机上;2018年9月我校首度与学科网合作,适时推出了衡水中学作业系统;2019年春季开学我们又陆续和北大百年网校、爱英语、东泽数学、希沃白板等知名网站合作,全力打造网上和学校的双名师教学,真正实现了网络优质资源的个性化嵌入。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师资培训,我校结合三门峡外高经验,多次请进来名师现场授课,使老师们不断充电成长;同时也派出大量一线教师外出交流,汲取名校经验,为我所用。目前,我校教师的课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课堂效率逐步得到提升。相信信息化教学必将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的今天,很多学校仍停留在“一支黑粉筆闯天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我校自2018年全面推广智慧课堂以来,在校委会和信息中心的督促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课前导学本的观看,到课中快乐学堂和希沃白板的应用,再到课后网络作业辅导无不体现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我校学本课堂的深度融合,真正在课前、课中、课后融入了信息化教学理念。
继《十三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十九大会议上的重点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教育以应用为导向,以基础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教学、科研拓展应用渠道,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处于教育深度改革的今天,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相信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定能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周口市文昌中学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但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从2014年装备一个实验班到2018年全校推广,不断摸索信息化2.0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学校提出“学校主导,校企共建,师生共用,服务驱动”的16字针。目前学校千兆光纤,众多的资源平台,学生人人有移动终端,真正实现了师生时时能互动,学生处处能学习的个性化网络立体育人环境。同时,互联网企业结合学校和师生需要和特点,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丰富的应用功能,我校致力于实现教育教学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导学本、电子作业、各类素材、网络组卷、教学诊断报告与质量检测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网络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为此,我校2016年率先和腾讯智慧校园合作,构建家校沟通平台,通过班级圈时时将校园信息传到家长手机上;2018年9月我校首度与学科网合作,适时推出了衡水中学作业系统;2019年春季开学我们又陆续和北大百年网校、爱英语、东泽数学、希沃白板等知名网站合作,全力打造网上和学校的双名师教学,真正实现了网络优质资源的个性化嵌入。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对于师资培训,我校结合三门峡外高经验,多次请进来名师现场授课,使老师们不断充电成长;同时也派出大量一线教师外出交流,汲取名校经验,为我所用。目前,我校教师的课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课堂效率逐步得到提升。相信信息化教学必将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的今天,很多学校仍停留在“一支黑粉筆闯天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我校自2018年全面推广智慧课堂以来,在校委会和信息中心的督促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课前导学本的观看,到课中快乐学堂和希沃白板的应用,再到课后网络作业辅导无不体现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我校学本课堂的深度融合,真正在课前、课中、课后融入了信息化教学理念。
继《十三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再次成为十九大会议上的重点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教育以应用为导向,以基础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教学、科研拓展应用渠道,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处于教育深度改革的今天,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相信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定能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