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于思 浸于美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识水墨的孩子,水墨画的自身特性显现为水与墨在极富个性化的生宣纸上共同作用,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这更富于刺激和挑战性,同时更具有新奇性,更容易激起儿童探究的欲望。整体说来,这样的探索与体验,儿童更是容易接受,更容易上手。以下就是我在设计和实施大班美术活动“水墨探索”过程中,如何带领孩子领悟点线融合之美,探究大笔大墨之韵的几点思考:
  一、细节解读 厚积厚发
  1.走进大师,建立对文字与作品的共鸣
  吴冠中是中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特别是他后期的作品,如孩子般将复杂的绘画对象简单化,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西方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这是与孩子非常接近的地方。《春风桃柳》、《青城山》、《海棠》、《苗圃》等作品,绘画中的野草、小花、老树、藤条等,都是根据自然的提示,主要运用了以点为主的艺术手段的设计构思而起作用。那些极具韵律感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组成具有复合趣味的画面马上引起孩子的共鸣。
  2.走进幼儿,寻找幼儿经验与作品之间的联系
  任何新经验都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幼儿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好水墨常规训练,了解本班幼儿的情感经验是设计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内容。丰富幼儿经验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已有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1)墨香和墨臭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生性好动、单纯而直率,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才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否则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记得在刚开展水墨教学的时候,孩子们刚走进飘满浓郁墨汁味的画室里,就七嘴八舌起来,有的说臭,有的说怪,更有甚者捂住了嘴巴,捏起了鼻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吸取了教训,在孩子们接触墨汁之前,我就做足了功课,就“墨汁和墨香”向孩子们细细地讲解:古时候的人写字多是磨墨,墨块中往往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因此墨总是香的。你们闻到的就是墨汁的的味道,这是一种特殊的味道——淡淡的墨香。说来也怪,这么一解释,所有孩子只要走进画室,就会感叹:“真香啊!墨香真好闻啊!”孩子们终于从心里接受了墨汁这一特殊的味道,开展教学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2)黑色和彩色
  在孩子们接触水墨之前,他们几乎都接触过大量的水粉、丙稀颜料,甚至油画颜料,但体验中国画的材料,却是平生第一次。在体验过程中,我们不灌输技法和概念,而是给予他们自由认知笔、纸、颜料等中国画基本材料的空间和对话式的启发。孩子们竟然能对墨所产生的各种微妙变化有如此的感悟与深爱,产生“墨会开花呀”“墨比黑夜还要黑”想象。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需要红、黄、蓝、紫许多鲜艳的颜色,但也需要黑色,这样我们的生活都会变得五彩缤纷。喜欢黑色、爱上黑色,这是接触水墨的基础。
  其实,孩子们虽然喜欢鲜艳明亮的色彩,但心灵和视觉成长使孩子们更需要适应简单纯净,而又具有丰富变化的色彩。中国画颜料的天然特性与透明正符合孩子的视觉心理需求。那种对母体文化天然的认同情怀和沉淀了几千年的艺术基因,深藏在中国儿童心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能力,也有责任将源自传统文化的水墨与孩子有更亲近的接触。
  二、欣赏为重 步步精心
  1.抽丝剥茧 层层深入
  请孩子们重点欣赏吴冠中的水墨作品《紫藤》时,采用多元的欣赏方式,从单幅作品的整体欣赏、点线的欣赏,点和线的联想,从而慢慢带领孩子进入大师所营造的意境。以整体——局部——整体的多元欣赏方式,让幼儿在实物原型图片和水墨画作品的比较中体会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了解作品中画家用淡浓不同的墨色,粗细、长短不同的线条来画树,树枝用流的方法来表现,画中彩色的小点是画家用颜料点上去、洒上去的。
  2.虚实对照 实现转换
  完成最画家单幅作品的重点欣赏后,我选择了十幅吴冠中大师的系列作品,进行对照欣赏。这些作品都是孩子生活所能感受到的形象意境:杨柳、爬山虎、老树、残荷等等。“猜猜这些线线和点点在吴冠中爷爷眼里是什么呢?”在欣赏过程中,这一个设问引发了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和惊叹:飞舞的柳条、凋零的荷叶、爬山虎、野花野草互相纠缠,难分难解的枝干和藤条、挺拔顽强的松树……在此环节中,一方面是对大师作品的大胆猜想,一方面是将画家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境进行客观的呈现。这种虚实对照从抽象到具象的多维转换,进一步帮助孩子感受与体验水墨带给他们的快乐、惊喜与想象空间。
  三、互动合作 整体架构
  《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本次活动采用合作绘画的方式。当孩子们拘谨于自己面前一块方寸宣纸时,老师一句“你的线条和你朋友的线条握握手”,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孩子创作的激情。孩子们放开手脚,对面的、左右的、斜对角的,粗的、细的,直的、弯的,深的、淡的……所有的线条在交汇中交流,在交汇中交融。集体创作大幅呈现,给了孩子一个更大的视觉冲击。孩子们似乎从自己的画面,看到色彩的幻想与激情。水墨宣泄后心灵的欢歌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我们能看到的是现代儿童与传统水墨的成功契合。当我们驻足于孩子们的画前,在我和画之间,在画和现实之间,在现实和梦幻之间,在梦幻和灵魂之间,若隐若现……这线是流动的情感,这线是幻化的形式,这线合而为一,这线他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摸到了,他握紧它、他抱着它、把它紧紧地咬住,这点这线终于变成了最宽阔的交响。有理由相信这粒包含艺术水分和水墨营养的种子,会种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一天晚上,妈妈对我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注重质疑,而我认为于教学这“质疑”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同步质疑。学生质疑可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活跃思想,对事物充满求知欲望;教师质疑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充分挖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师生的同步质疑才是解读文本的阶梯,下面我结合小学苏教版第六册第二十六课《剪枝的学问》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师生质疑这一阶梯来实现对文本的解读。  一、教师质疑——解读文本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满堂灌和教学气氛沉闷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思考的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拨。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于引导,让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一、问题设计要凸显有效性  1.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前提。“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
这天,小明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他看到地上有一个洞口。他好奇地朝洞里面望,一股吸力将他吸入洞中。小明只感觉到自己晕晕的。过了一会儿,小明发现:他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的人和房子都很小,可是花草树木却很高。这儿还有会飞的鱼,有听着歌就能长高的樱桃树……他想在这里住下来,可是,他很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于是,小人们就让他拿起一朵喇叭花走上房顶吹起来。他吹出的声音正是他想说给爸爸妈妈听的话。吹着吹着,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验”是这样解释的:“经验”有两种词性,作为名词,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作为动词,指经历,体验。  杜威曾指出,片面地以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的做法也是不对的,因为“儿童现在的经验绝不是自明的。它不是终极的,而是转化的。它本身不是完成了的东西,而只是某
你怎么渴成这样了啊?
期刊
5月6日 星期三 晴  我一直觉得林至聪是班上最聪明的人,因为他很会思考,而且有很多新点子。今天课间,我看到他没有出去玩,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我就走了过去。  林至聪回头看到我,指着本子对我说:“高原峰,你觉得我研究的这种新型乘法竖式怎么样?”  “乘法竖式?”我看不明白,“你画的都是线呀,没有数怎么能算乘法呢?”  “哈哈,我的新型乘法竖式的特点就是没有数,只有线!”林至聪翻到新的一页,边画边讲解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变革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新课程三大主要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以其面向生活,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在实践中养成良好道德情感等特点,更深层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才培养方向,而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也更为深入和有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小组合作学习是最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努力追寻“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办学理想,立志“为每一个提供适合的教育”。多年来,学校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核心,赋予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努力破解“三好生”评选“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积极探寻适合星海小学学生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之路。学校采取了活泼的、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的“星海娃”卡通形象的形式来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调动了学生参与评
《指南》倡导要真正地理解、尊重幼儿,“作品分析”是引领我们进入幼儿心理世界的重要途径。笔者将从 “形、情、质、引”四方面,围绕“是什么——“形”之表层意义”、“想什么——‘情’之内在映射”、“为什么——‘质’之剖析解疑”、“怎么做——‘引’之对症下药”等问题进行案例解析,探索作品分析的要素、方法,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富有个性地成长。  《3~6岁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