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复习的第一位,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论高考命题如何发展,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永恒的主题。
(一)理解性记忆基础知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的同学误以为下功夫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但这样记忆的知识是死的,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要强调理解性的记忆。历史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没有经过理解记忆的知识是无法有效应用的。例如:
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题,一要识记明清时期实行这一重要制度的原因、内容和意义,二要理解“改土归流”是明清政府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是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采取的一项正确措施,并与秦汉、隋唐、宋元时期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互相联系。答案为D。
提高理解能力,必须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提出问题。比如对“两税法”,不仅要记住原因、时间、人物、内容、作用等具体内容,还要理解称为“两税法”的原因,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这样的变化产生的意义。这样对“两税法”的理解性记忆就能进行灵活的运用了。
(二)运用内在联系把握知识。任何一个知识都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明、清”时,要理清这一单元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1.本单元的第一节和第三节从政治上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封建制度的衰落;第四节从经济上以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来说明封建制度的衰落;第七节从文化上以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进步的思想家和明清的小说,来说明封建制度的衰落。以上三点说明明清时期的第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的衰落。
2.本单元的第五节是以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特别是明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友好往来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六节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国家的统一。以上两点说明了本单元的第二个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分析和整理,明清时期的单元阶段特征清晰地显现出来,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三)通过寻找规律来总结知识。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来掌握基础知识。比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从“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方面来说明;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讲到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主要从“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劝课农桑”“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方面描述。
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学科能力。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此基础上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其次要充分发掘、解读试题所给的材料即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次,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准确审题和有效的表达能力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保障。缺乏这种能力的同学在答题时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从2006年开始高考采取网上阅卷,考生答题的规范和文字的表达尤显重要。
三、充实人文素养
近年来文综卷历史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2006年全国卷考查了“中华文明问题”“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问题”“文明对话问题”“国际会议与国际关系问题”“中西方文化交流问题”等。此类关注现实、显现人文的命题都是对人文素养的考查,题量之多、比重之大,要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
(一)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即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反思。例如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2)题: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9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本题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全面看待作为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产物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所带来的影响——在鞭挞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同时,正确认识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某些积极影响。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遭受到新的剥削与压迫,使国家的主权遭受到极大摧残;但是列强的侵略也带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文综考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重大社会现象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渊源。如日本政要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留下的后遗症;美国在中东、台湾等地不断制造麻烦,就是美国长期以来霸权主义的反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只要同学们脚踏实地认真复习,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充实自己的人文素养,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历史学科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复习的第一位,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不论高考命题如何发展,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永恒的主题。
(一)理解性记忆基础知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的同学误以为下功夫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但这样记忆的知识是死的,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要强调理解性的记忆。历史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没有经过理解记忆的知识是无法有效应用的。例如:
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回答本题,一要识记明清时期实行这一重要制度的原因、内容和意义,二要理解“改土归流”是明清政府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是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采取的一项正确措施,并与秦汉、隋唐、宋元时期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互相联系。答案为D。
提高理解能力,必须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提出问题。比如对“两税法”,不仅要记住原因、时间、人物、内容、作用等具体内容,还要理解称为“两税法”的原因,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所具有的特点,这样的变化产生的意义。这样对“两税法”的理解性记忆就能进行灵活的运用了。
(二)运用内在联系把握知识。任何一个知识都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明、清”时,要理清这一单元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1.本单元的第一节和第三节从政治上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封建制度的衰落;第四节从经济上以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来说明封建制度的衰落;第七节从文化上以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进步的思想家和明清的小说,来说明封建制度的衰落。以上三点说明明清时期的第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的衰落。
2.本单元的第五节是以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特别是明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友好往来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六节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国家的统一。以上两点说明了本单元的第二个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分析和整理,明清时期的单元阶段特征清晰地显现出来,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三)通过寻找规律来总结知识。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来掌握基础知识。比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从“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方面来说明;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讲到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主要从“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劝课农桑”“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方面描述。
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学科能力。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此基础上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其次要充分发掘、解读试题所给的材料即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次,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准确审题和有效的表达能力是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保障。缺乏这种能力的同学在答题时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者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从2006年开始高考采取网上阅卷,考生答题的规范和文字的表达尤显重要。
三、充实人文素养
近年来文综卷历史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2006年全国卷考查了“中华文明问题”“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问题”“文明对话问题”“国际会议与国际关系问题”“中西方文化交流问题”等。此类关注现实、显现人文的命题都是对人文素养的考查,题量之多、比重之大,要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
(一)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即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反思。例如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9题第(2)题: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9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本题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全面看待作为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产物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所带来的影响——在鞭挞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同时,正确认识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某些积极影响。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遭受到新的剥削与压迫,使国家的主权遭受到极大摧残;但是列强的侵略也带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文综考试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重大社会现象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渊源。如日本政要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留下的后遗症;美国在中东、台湾等地不断制造麻烦,就是美国长期以来霸权主义的反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只要同学们脚踏实地认真复习,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充实自己的人文素养,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