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部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在泸州天然气化工公司员工手中掀开时,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谆谆教诲仿佛仍在耳边。
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经济、百废待兴的中国,每一寸耕地都浸润着对化肥的渴求,而当时在整个中国能生产化肥的只有几家化工企业,其产量也不过几十万吨左右。随着对四川南部天然气资源的成功开发,天然气生产化肥提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宏伟蓝图之中。196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新中国化肥发展史上第一次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首次将从英国、荷兰引进的一套年产10万吨合成氨和16万吨尿素生产装置落户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新中国第一次用天然气生产化肥,不仅对促进全国化肥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量的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后引进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走中国自己发展之路的新起点,作为首次从西方引进的成套化肥生产装置的企业,泸天化的建设和发展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二
1965年11月11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泸天化的关怀,小平同志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中共西南局书记李井泉以及四川省省长李大章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泸天化厂视察。小平身着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进现场指挥部的引进装置模型室,与前来接待他们的泸天化和建设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一一握手,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战斗在建设第一线的泸天化职工表示慰问。听完对装置建设的介绍后,小平热情地勉励大家要抓紧建设并开好、管好这套首次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化肥装置,要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决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他亲切地询问了泸天化的规划和建设进度情况。小平听完泸天化第一任厂长李鸣鹏详细的汇报后强调指出,按时保质保量地建设好第一套从西方引进的化肥装置意义非常重大,泸天化领导要统一思想,与施工单位团结一心,通过建设,多培养人才,积累经验,为将来进一步引进西方技术和建设更大规模的企业做好准备。
在视察过程中,小平得知企业在外国专家的使用问题上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致使双方在合作上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他严肃指出,我们请外国专家来,主要是用其所长,我们不能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要求、来强加于人和限制别人,我们要真正发挥和调动好外国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加快建设步伐,使装置早日竣工投产。
尽管天气寒冷,小平迈着稳健的步伐和大家一起来到泸天化施工建设现场。当小平走到正在进行调试的合成车间空气压缩机旁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向身边的泸天化厂厂长李鸣鹏询问合成氨装置的建设情况,并仔细地扳起手指算了算工期的进度,对身边的随行人员说:我很高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不久就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小平来到正在修建的尿素厂房工地,看到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时,他欣喜地用地道的四川话向工人们问候:“同志们辛苦了!”一时间,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的施工现场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家情绪激动,纷纷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与小平握手……
三
11日晚,省、市相关领导立即组织泸天化厂领导班子召开会议,就如何落实小平的指示进行座谈,特别是对外国专家的使用上,按照小平的指示,统一了思想,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认真消除“左倾思潮”的影响,为加快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落实小平同志指示的会议精神在泸天化干部职工中化作一股神奇的聚合力。“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为中国人民争气”一直成为建设工地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后来展开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攻坚战”中,泸天化广大参战职工风餐露宿,战严寒、斗酷暑,终于在1967年7月31日生产出合格的尿素产品。泸天化这套国内首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成的化肥生产装置的使用,为尔后进一步引进先进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建好装置,积累经验”。泸天化人多年来一直铭记小平同志的教诲,对洋设备坚持“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精心驾驭着这套洋设备,通过一系列节能改造,使当年小平视察过的这套装置至今仍保持着“安、稳、长、满、优”的高产记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泸天化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西部化工城”建设的龙头角色。循着小平的谆谆教诲,泸天化改革发展的举措如虎添翼,总投资24亿的七大发展项目稳步实施,意大利、美国、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的企业相继来到泸天化,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通过与国内外的技术合作,为泸天化增添新的经济增長点和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推着泸天化这艘巨轮破浪前进。
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经济、百废待兴的中国,每一寸耕地都浸润着对化肥的渴求,而当时在整个中国能生产化肥的只有几家化工企业,其产量也不过几十万吨左右。随着对四川南部天然气资源的成功开发,天然气生产化肥提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宏伟蓝图之中。196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新中国化肥发展史上第一次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首次将从英国、荷兰引进的一套年产10万吨合成氨和16万吨尿素生产装置落户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新中国第一次用天然气生产化肥,不仅对促进全国化肥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量的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后引进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走中国自己发展之路的新起点,作为首次从西方引进的成套化肥生产装置的企业,泸天化的建设和发展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
二
1965年11月11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泸天化的关怀,小平同志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中共西南局书记李井泉以及四川省省长李大章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泸天化厂视察。小平身着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进现场指挥部的引进装置模型室,与前来接待他们的泸天化和建设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一一握手,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战斗在建设第一线的泸天化职工表示慰问。听完对装置建设的介绍后,小平热情地勉励大家要抓紧建设并开好、管好这套首次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化肥装置,要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决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他亲切地询问了泸天化的规划和建设进度情况。小平听完泸天化第一任厂长李鸣鹏详细的汇报后强调指出,按时保质保量地建设好第一套从西方引进的化肥装置意义非常重大,泸天化领导要统一思想,与施工单位团结一心,通过建设,多培养人才,积累经验,为将来进一步引进西方技术和建设更大规模的企业做好准备。
在视察过程中,小平得知企业在外国专家的使用问题上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致使双方在合作上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他严肃指出,我们请外国专家来,主要是用其所长,我们不能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要求、来强加于人和限制别人,我们要真正发挥和调动好外国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加快建设步伐,使装置早日竣工投产。
尽管天气寒冷,小平迈着稳健的步伐和大家一起来到泸天化施工建设现场。当小平走到正在进行调试的合成车间空气压缩机旁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向身边的泸天化厂厂长李鸣鹏询问合成氨装置的建设情况,并仔细地扳起手指算了算工期的进度,对身边的随行人员说:我很高兴,一座现代化的工厂不久就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小平来到正在修建的尿素厂房工地,看到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时,他欣喜地用地道的四川话向工人们问候:“同志们辛苦了!”一时间,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的施工现场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家情绪激动,纷纷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与小平握手……
三
11日晚,省、市相关领导立即组织泸天化厂领导班子召开会议,就如何落实小平的指示进行座谈,特别是对外国专家的使用上,按照小平的指示,统一了思想,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认真消除“左倾思潮”的影响,为加快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落实小平同志指示的会议精神在泸天化干部职工中化作一股神奇的聚合力。“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为中国人民争气”一直成为建设工地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后来展开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攻坚战”中,泸天化广大参战职工风餐露宿,战严寒、斗酷暑,终于在1967年7月31日生产出合格的尿素产品。泸天化这套国内首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成的化肥生产装置的使用,为尔后进一步引进先进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建好装置,积累经验”。泸天化人多年来一直铭记小平同志的教诲,对洋设备坚持“引进、消化、吸收、提高”,精心驾驭着这套洋设备,通过一系列节能改造,使当年小平视察过的这套装置至今仍保持着“安、稳、长、满、优”的高产记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泸天化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西部化工城”建设的龙头角色。循着小平的谆谆教诲,泸天化改革发展的举措如虎添翼,总投资24亿的七大发展项目稳步实施,意大利、美国、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的企业相继来到泸天化,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通过与国内外的技术合作,为泸天化增添新的经济增長点和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推着泸天化这艘巨轮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