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馆菜到疯狂的 “厕所串串” 成都的辣不那么火爆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在古代,“天府”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战国后期,秦国的李冰及其子二郎在蜀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为成都平原带来了富庶。如今,“天府之国”一词被专门用以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富饶的土地带来了众多的食材,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像是一个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将食材变成了一道道珍馐美馔,成就了成都令人魂牵梦绕的美食。美食之于成都,不仅是一道闪亮的招牌,更是一副涵盖了各阶层人士的浮世绘。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贱富贵,总能在成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美味。
  这里有高端精致、阳春白雪式的佳肴,也有朴实简陋、下里巴人式的路边排档菜。此外,成都美食离不开丰富的佐料,而在万千种佐料中,成都人对辣椒情有独钟,但成都的辣,并不那么火爆,再加上一点点麻味,显得柔情万种,让人念念不忘。
成都美食丰富多彩,从精致料理,到麻辣火锅,再到街边小吃,无不体现出这座城市对于美食的热爱。无论是谁,来自何方,均能在成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美味。

  因此,与其说是成都造就了遍地美食,不如说是众多其味无穷的美食,造就了热闹非凡的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阳春白雪
  “公馆菜”将美食变为一幅画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大约发源于秦朝时期,而到了魏晋三国时期,无论是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对刀工、火候的要求,均已初具菜系规模,进入唐朝后,川菜已名扬天下。此后,川菜的烹调技艺日臻完备,菜品也愈加丰富,清朝时期,四川有位名叫李调元的文人在《函海·醒园录》中记载,川菜的烹制方法有炒、滑、煸、炝、炸、煮、烫、煎、蒸、煨、炖等 38 种之多,可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近现代川菜起于清朝初年,那时中国正值多事之秋,四川地区民生凋敝,清政府作出“湖广填四川”的政策,为四川引入了众多能人志士。外地官员举家迁至天府之国,连厨师都带来了,因此,各大菜系在四川融会贯通,更加丰富了川菜的风格。因此到了现在,川菜可谓吸取了各方精华,而且在众多菜肴上,一代代传菜大师精益求精,将美食变为了真正的艺术。
  作为四川的省会,成都无疑是川菜的集大成者。光是成都市区,就有3万多家酒楼、餐馆,它们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就算是闭着眼睛,也能轻易找到一家餐厅大快朵颐。如果你是一个十分讲究品位的人,追求高端的精致料理,大可品尝一番成都特有的“公馆菜”。
  民国时期,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成都吸引了众多达官显贵、文化名流前来定居,他们住在深宅大院里,成都老百姓将之称为“公馆”。住在公馆里的人,对衣食住行十分讲究,在烹饪上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断用挑剔的味蕾折磨着一个个从名馆子里出来的大厨。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挑剔,让川菜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分支——“公馆菜”。
  “公馆菜”的特点,便是精妙绝伦。当年的公馆大厨,发挥了科学家般的研究精神,反复钻研每一道菜肴的潜力,力求能制作出绝世无双的独家美味,为此,他们甚至可以为了一盘炒青菜而筹措数日,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大概连如今欧美盛行的分子料理都只能汗颜。后来,部分公馆大厨不愿孤芳自赏,便就地开起了馆子,对外开放,“公馆菜”也渐渐成了成都普通百姓对美食的最高追求。
  “公馆菜”的另一个特色,便是古朴典雅的就餐环境,精心雕制的红木家具、花纹繁复的帷幔、独具韵味的古典工笔画……无一不体现出民国风貌,再加上艺术品般的美酒佳肴,让食客宛如步入了一幅优美画卷,每一次咀嚼都是极致享受。
  
  下里巴人
  走街串巷的美食传递者
  成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除了阳春白雪式的精致料理,也有下里巴人式的平民小吃。成都小吃丰富多彩,口味变化多端,仅常用的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红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鲜、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种,在厨师的手下,每一样佐料都能玩出“十八般味道”,让人永远也吃不腻。
  想要吃到味道正宗的成都小吃,需要进行一番探索。如同很多地方的小吃摊一样,成都的小吃摊也往往隐藏在曲折幽深的小巷里,而有些小吃摊的地址并不固定,而是随着摊主走街串巷而不断迁移,因此,为了享受一口绝妙小吃,有时还需要一些运气。
  很多70后和80后成都人,一定还记得当初在家属区中游荡的“甜不辣”吧。“甜不辣”是成都的特色小吃,即一种油炸小串,各类食物被分成极小的一块,串在一根根牙签般的小签上,炸好后,将小串放置在铺满辣椒酱的佐料盘中,用力地一裹,便大功告成了。“甜不辣”的摊子非常小,往往只有一张折叠桌椅,摊主除了炸“甜不辣”外,还会“兼职”画糖光灯。椅子不够坐,食客们——通常是放学归来的小孩,也并不介意,他们三五成群,耐心地等待摊主炸着诱人的“甜不辣”,得到食物后,一手拿糖光灯,一手拿“甜不辣”,一群人嘻嘻哈哈地吃着美味小吃,各自回家。
  可惜的是,如今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从前的家属区变成了一栋栋高楼,而“甜不辣”也渐渐消失了身影,唯有在尚未拆迁的少数老旧小区中,或许能有幸遇见一位佝偻着腰、白发苍苍的摊主,一群活泼的小孩围绕在其周围,叽叽喳喳地点选着食物,摊主则一声不吭,默默地取出孩子们选择的食物,再看着孩子们拿好食物蹦蹦跳跳地离开。说起来,“甜不辣”应该算作是成都串串的一个分支。成都人爱吃串串,更能将串串吃出千百种不同的花样来,冷锅串串、火锅串串、藤椒串串、钵钵鸡、砂锅串串……可以说,那一根根修长的竹签,串起了成都最平凡的市井生活。成都串串多如繁星,而成都人有一个共识:越是偏僻的串串,就越是好吃。其中的代表之一,便是“厕所串串”。   “厕所串串”本没有名字,但凭借着良好的口碑,食客总是络绎不绝,因店铺位置偏僻,不好找,但好在附近有一间公共厕所,食客们便以此为地标,口耳相传,久而久之,店铺就正式得名“厕所串串”。这样的名字虽然显得有些不雅,却也引来了更多食客一探究竟,很快便成了成都的名店。后来,见食客实在太多,“厕所串串”便决定开分店,没想到,争相模仿的“厕所串串”也纷纷开业,倒让真正的店主头疼起来,据粗略估算,成都市内一共有300多家“厕所串串”,而其中的“真品”,还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这样的结果,尽管让人哭笑不得,但由此可见,成都人对串串是多么疯狂。
  粗中有细
  用佐料谱写交响曲
  对于麻辣火锅的发源地,成都与重庆曾发生过无数次唇枪舌战,且不论真相究竟为何,火锅无疑可说是川渝地区的代名词。其实,成都火锅与重庆火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与重庆的辛辣火爆不同,成都火锅,讲究的是刚柔并济,辣中有香,香中带辣,再加上花椒所带来的余味,让人回味无穷。
  在很多外地人看来,串串与火锅似乎有很大的相似性,事实上,串串更像是夜宵首选,而火锅,则多少要显得“正规”一些。或许对不拘小节的重庆人来说,晚餐与夜宵本无区分,但在成都却并不如此,火锅,绝对属于正餐范畴。
  正因如此,成都火锅总是显得精致一些,从店内的装修、油碟的种类,到锅底的色泽、菜品的摆盘,均有一股小资情调。翻滚的红油,散发出浓郁的香味,香味中,无数佐料像是万花筒般,不停变换着排列组合,辣椒、花椒、豆瓣、牛油、三奈、八角……这些佐料如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谱写出了一首诱人的交响曲。
  当然,成都美食在佐料上的丰富,绝不仅仅体现在火锅上,因为在川菜中,佐料本身就占有绝对比重,例如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跷脚牛肉、老妈兔头、夫妻肺片、水煮牛肉、酸辣蹄筋……可以说,佐料就是川菜之魂。
  成都美食离不开佐料,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喧宾夺主,但其实,正是这些佐料,将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加细腻、丰富,让舌尖上的每一颗味蕾,都能充分感受到曼妙的美味,真可谓是“粗中有细”。
  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慵懒的城市,这句话其实是说:生活在成都,才叫真正的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并没有让成都变得浮躁,反而使之变得更加历久弥新,如同一坛老酒,静默地散发出醇厚的香味。在这坛酒中,酒水无疑是成都人,而酒曲,则是他们对美食的追求,也是对生活的追求。酒曲不断发酵,醉了成都,香了人间,这便是成都的魅力。
其他文献
▲明太祖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赐以铁券表彰开国功勋,由于没见过铁券的样子,就让钱氏后人把铁券送到京城,按照钱镠铁券翻刻。历代帝王中还有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和乾隆等帝王都曾调阅过钱镠铁券。  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死金牌,算得上是帝王对功臣或王侯的承诺。以丹书之,以铁为契,将皇帝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宗庙内,以示郑重。然而,最早的“铁券”仅作为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的凭证
提起古时的离婚,大家总会联想到丈夫“一纸休书”,将妻子逐出家门的情景,似乎婚姻存续与否就是全凭丈夫说了算,但实际上,古代的离婚,真的和大家想象中的不一样……“七出”与“三不去”不是想离就能离  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里,最典型的离婚方式就是出妻。出妻,又称“休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纸休书”式离婚,在这类离婚里,女方没有任何话语权。但其实,男性想要出妻也不是那么简单,只有满足以下七个条件之一,男性才
在介绍广东潮州的文里村之前,我想先谈谈它所处的庵埠古镇。  庵埠古镇坐落于粤东潮汕平原,隶属潮州市潮安区。长久以来,不熟悉庵埠古镇的人,都会将其视作土豪遍地的印刷工业重镇。殊不知,历史上的庵埠古镇滨海贸易发达、镇场商铺林立——据《粤海关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下辖七处总口,其中地处庵埠古镇的庵埠海关,是继省城大关总口和澳门总口后的第三大总口。贸易港口的设立,为整个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中美两国人有更多跨文化交际的渠道。拒绝语是两国人在沟通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是经常遇到的一种语言行为,对中美两国人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叙述中美两国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拒绝的具体表现,并用文化维度对中美两国人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由于两国文化都在发生变化,本文将探索中美两国在拒绝别人时的差异并提出建议,以便能提高中美两国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的交际意识
“慰安妇制度”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男性对女性最极端的罪恶,也制造了战争对女性最极端的损毁。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的工作人员称,截至今天,影片中公开身份的22位老人仅四位在世。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仅剩17位。  即便中日战争已过去八十多年,人生的记忆在不断模糊和散失,但关于自己被性暴力吞噬灵魂和肉体的黑暗印记却始终坚固如铁、永不磨灭。那些
山西大同的美不同于寻常,它拥有北方古城的雄风,也蕴含塞上名都的古韵。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能让每一位游客都深刻感受到它历经千年的风霜印记。  大同这个名字里有“天下大同”的含义,但当你真正走近大同,才会发现,它美得那样独特,美得像俗语说的那样:大同大不同。大同古城悠久历史留下丰富遗产  大同“家底”深厚,各个朝代都曾在这里留下印记。大同古城浓缩了大同历史文化精华,每一条街巷、每一处建筑都
雅砻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也是国内最典型的高山峡谷型河流,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奔腾,落差三千多米,惊涛骇浪、奔流飞溅,从未停歇。有水的地方便有人居,即便天险如雅砻江,仍旧在深闺之处孕育了外人难以企及的原始村落和风景,譬如上图卡瓦老热雪山下的大盖乡  令人望而生畏的雅砻江大峡谷,似乎是不宜人居的封闭之地,然而,古称“瞻对”今称“新龙”的一座县城,就坐落在险恶的雅砻江大峡谷中段,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苌(cháng)字的含义很简单,在《新华字典》中仅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种植物,二是指一种姓氏。苌姓并不常见,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未列入《百家姓》前500位。河南荥阳苌家拳研究会会长苌松华曾这样介绍自己的姓氏:“‘苌’是很少见的姓氏,我们出去自我介绍都得专门说清楚,‘我姓苌,草字头下面一个长短的长’……”  虽然苌姓稀有,但起源古老,相传其源自姬姓,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据史籍《左传·昭公十七年》记
民国时期,在湖南长沙一个叫“子弹库”的地方,出土过一张战国帛书。1973年,考古专家再次发掘该地,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墓。  考古专家根据墓穴中一块厚厚的木椁板确定,这是一位贵族的墓穴,理应有价值连城的随葬品,然而开棺之后,却只找到一些木俑和漆器。最后,在椁板与隔板之间的夹层中,专家终于发现了宝藏:一张帛画。  帛,是指丝织物;帛画,是指在丝绸上面作的画。这幅出土的帛画,便是著名的“人物御龙帛画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出土于黑舍里氏墓中,它烧造于成化年间,以其所呈现的成化斗彩的高超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创新纹饰,成为成化御窑的代表作之一。  明清两朝的瓷器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一说,《万历野获编》中记载“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清澹雅逸的成化瓷器,以斗彩瓷最负盛名,乃至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在乐此不疲地仿制成化斗彩瓷。  斗彩是一种瓷器彩绘的工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