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一个核心,五个步骤”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研究,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独立思考和教研组集体研教的合力过程。它立足课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直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文以《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梳理我们日常课例研究的推进过程与方法,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核心、五个步骤”。
  “一个核心”是指课例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结合课堂实际,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螳螂捕蝉》要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运用《学教导引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出的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我们此次课例研究的核心问题关键就是从《学教导引单》的制订和自主学习两方面着手进行实践研究。
  以下“五个步骤”是课例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执教教师自主备课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备课过程是否有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拥有对文本解读的能力,这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与文本深度对话,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这是课堂源动力。
  第二步:组内教师观课评课
  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步骤。观课结束,集中评课时,抓住发现的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问题一:导入新课环节,先抛出问题:“什么是寓言故事?”这个问题过于抽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修改建议:将问题改为“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快速筛选、提炼,梳理寓言的特点,体现自主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二:精读环节,《学教导引单》中的学法指导为“画出文中讲故事的句段,分析其中的道理”,学生依此按部就班地画重点词句、赏析,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修改建议:将问题改为“少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仅仅只是为了讲故事吗?你听出少年的言外之意了吗?”,带着一系列悬念、一连串问题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沉下心来细思考、真参与。
  问题三:总结提升环节,《学教导引单》中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根据课堂梳理出的思维导图讲故事”,问题太过笼统,不利于学生自主完成。
  修改建议:将学生的交流环节做详细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时目标更明确,行动指向性更强。
  课标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同时也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课后研讨是抓住课堂上变化的、流动的片段,及时把握课堂生成,汇聚组内教师的思考,打磨出高质量的课堂。
  第三步:修改教案,二次备课
  在第一次观评课的基础上,执教教师梳理问题与修改建议,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对教案和《学教导引单》进行修订。
  第四步:二次观课评课
  第二次观课评课目的更加明确:上次观课时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教学效果如何?让课例研究细化到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有的放矢地激发出日常教研活力。
  第二轮磨课时,我们重点关注了第一轮的几个调整,运用视频回放和数据分析,检验之前的课例打磨效果,同时进一步修改,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精读环节,将“分别找出眼前利益和隐藏祸患”具体描述为“用直线画出描写眼前利益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隐藏祸患的句子,然后由组长带领进行交流完善”,要求更加明确,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讲故事环节中增加了“如何讲好故事的主题拓展阅读”,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讲故事,与复述课文有什么区别,应该怎样去做。这样,学生在准备时才更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讲故事的展示环节也就更出彩了。
  第五步:总结梳理
  任何一个研究过程都离不开总结梳理,这是再思考和提炼迁移的重要过程。
  这样完整的课例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沧口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江南》(统编本一上)是汉乐府中脍炙人口的一篇,也是学生在统编本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体诗。它语言朴素自然,格调清新明朗,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其欢快的节奏深受学生喜爱。更妙的是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人们采莲以及鱼儿在莲塘嬉戏的情景,展现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学唱诗歌,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认识“江、南、采”等
“文本细读”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同樣可指导阅读教学。文本细读不是“概念化”“抽象化”的阅读,而是从文本独特语言、细节、语境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感悟与体验文本的过程。运用“文本细读”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总是脱离文本去补充所谓的创作背景、作者身世、文本立意主旨等,这种教学是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读与写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如果仅仅关注学生的读,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厚度”的。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指向表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习得语言表达方法,从而达到“读写双收”的目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语言细腻,老人乐观坦然、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特征在读者眼前表现得自然而丰富,是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有效素材。
儿童,有着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儿童独有的言语表达方式。时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与重视的问题。其中,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统编本教材中对低年级的写话非常重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从童心、童趣、童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写话能力的培养,以提
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主张,并推出一套6本《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还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综合的方法之一。去年我接手了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就利用《12岁以前的语文》开始了学生积累背
“限时讲授”旨在倡导教师在课堂中少讲精讲,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将“限时讲授”与微课结合起来,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有效预习,为“限时讲授”奠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认认真真地听讲。可是一个问题之后,教室里面死气沉沉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教师不得不回归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质优美、轻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荷塘童趣的夏天,让我们体味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爱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文章语言清新淡雅,想象丰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真童趣。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故事性的语言来贯串始终,做到“一突出,四注重”。“一突出”突出趣味,“四注重
编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童謠简介  猴子是中国古代童话故事里常常出现的角色,它象征了聪慧机智。关于猴的
锡兵和芭蕾小姐是一个小男孩的玩具,他们是好朋友。锡兵只有一条腿,尽管如此,在一次野外冒险中,他还是坚强又勇敢地克服了种种困难。美丽的芭蕾小姐听了锡兵的历险经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于是他们约定好,准备一起去旅行。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锡兵和芭蕾小姐出发了。他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里好美啊,我们来野餐吧!”芭蕾小姐激动地说。  “太好了,我同意!”  忽然,起风了。树叶在风中飞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