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来婴宁和香菱二人,极为人所熟知:一个出为天然,一个至乎洁清;一个叹其幸,一个哀其悲。这两个至笑极痴的女孩儿在中国古典小说的长廊中熠熠生辉、光彩动人,令人颇回其味。然而,两人不同的人生历程却又都不可置否地披上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外衣,在儒道观念的渗透中表演着自我痴笑的人生。本文笔者着重从儒与道来观析婴宁和香菱二人虽笑有千面却各法其心的深层内蕴。
【关键词】:婴宁;香菱;儒道;笑
同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在痴笑上有着扛鼎地位的女性,婴宁和香菱历来为人着墨甚多。这不单单是由于《聊斋志异》与《红楼梦》的惊世流传,我想更多的是源于二人含笑之中传达给世人的深刻内蕴。近年来,研究香菱痴笑的学者有很多,研究婴宁憨笑的学者亦不在少数,然而大部分学者往往是把二人放置在两条毫不干涉的平行线上去研究,笔者还未曾见过有学者(可能笔者读书甚少,故如井底之蛙不曾看过相关文章,还请各位海涵)比较过二人含笑究竟有何异同,也未曾用儒道观念去演绎二人含笑之态的深刻内涵。其实细细看来,婴宁和香菱虽同为痴笑,一个被称之为“憨婴孩”,一个被视为“呆香菱”;虽都是幼离父母而不能记忆,一个尚在襁褓而双亲早殁,一个尤为稚子而因拐离亲;虽皆与草木粘连,一个拈花簪花,一个根茎含香;然“笑有所笑,颦有所颦”,二人的笑与笑还是有着微妙的差别的,唯一令人不可置否的就是婴宁和香菱的笑都始终无法跳出儒道文化的晕圈。
一
在论及儒道文化对婴宁之笑的影响之前,笔者想先来谈谈“婴宁”二字的来历。 “婴宁”二字的出处及其命名意义在学术界更是饱受热议。杜贵晨先生曾最先提出“婴宁”二字出自于《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此后,这种说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比如袁行霈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就认为“婴宁”出于《庄子·大宗师》。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婴宁”二字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中“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更有学者指出“婴宁”可能由《韩非子·说难》中“婴鳞”二字演绎而来,不过响应者并未云集。笔者认为,庄子所谓“撄宁”二字,其意在指明“撄扰而后见其宁也”,即人在历经世间纷扰之后,无论外界车水马龙,抑或成功失败,全如东风之吹马耳,内心最终是要归于宁静的,也即道家所言“心清身净”;老子所言“婴儿之未孩”,婴儿即赤子也,未孩即是未至稍长之时也,是纯洁精诚的象征。在笔者看来,“婴宁”二字不妨综合这老、庄两种说法来解释似乎会更为妥当些。从字面而言,“婴”就是婴儿,“宁”即为宁静,结合来讲,即天然如婴孩的婴宁在历经世事纷扰后归于宁静的一种状态。这就不得不说蒲留仙在创作《婴宁》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婴宁之笑也定然穿上了道家拂尘的外衣。蒲松龄曾说道:“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然而,令笔者疑虑心生的是婴宁的笑真的就单单体现出了道家思想吗?其中有没有儒家文化的点染呢?从婴宁时刻而笑到最后竟不復笑甚至于对生零涕,我们已然可以看出端倪了,下文中笔者将详细道出儒道文化是如何侵染聊斋笔下的这位至情至性的含笑女孩的。
婴宁为狐生鬼养之女,生活于翠林修竹、千红露艳的世外桃源之中。文中借王子服之眼描述了婴宁的长成环境: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如此与世隔绝的仙外桃源怕是渊明也会欣羡不已。故婴宁虽无常人之命,早失父母,亦无姊妹兄弟,却在鬼母的照拂下于一片天然之中长成了烂漫纯真的姝丽。于婴宁看来,花颜柳姿与她同在、浑然一体,与尘世无干;于笔者看来,她仿佛就是大自然一件天然精琢的作品自然而真纯。庄子曾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夫》)”故而尚未踏染尘世的婴宁此时的笑颜显而明知是一种道法自然的笑,真而纯。
然而,当婴宁将随王子服还家时,鬼母嘱其曰:“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冗人。到彼且勿归,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即烦阿姨择一良匹与汝。”这明显是要求婴宁在踏入尘世后要学儒家诗礼,从而变得知书达理合乎儒世规范。因为我们的婴宁如鬼母所言,言少教诲,一向呆癡如婴儿,任情至性。不过,一个人的改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初到王家的婴宁并未改变自己爱笑的本性,仍是孜孜憨笑不可止矣,以至行婚嫁之礼时笑极不能俯仰。而有一件事则是婴宁逐渐走向儒家道德规范的转折点,那就是因西邻子之死使得她开始认识到“过喜而伏忧”及“人罔不笑,但须有时”的道理,儒家思想的礼仪规范中是绝对不会允许婴宁这样的憨狂痴笑的,即“凡笑语,莫高声”的封建规训。同时,嫁入王家后的婴宁身上的儒家人性随着时间的堆积已然大大超过了道家狐性,她已然明白身为人妇须当守礼合规。
二
说罢婴宁之笑的道骨仙风之态,再看香菱之笑则委实是一副委弱怯怯、逆来顺受的儒家做派。呆香菱出身于姑苏阊门城外一二等红尘风流温柔之乡,诗礼簪缨乡宦之家。甄父虽禀性恬淡,却不脱儒士之风;香菱虽年幼被拐,却出于儒家世风。这可能是作者曹雪芹儒家思想在香菱身上的映照,尽管香菱因年幼被拐没有受到家学儒文的点染,然而在一定层面上却又不得不说这是曹雪芹给我们的暗示,即香菱之笑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红楼梦》第七回写道:
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
此处香菱的“笑嘻嘻”与“不记得”全然已是一个得过且过的糊涂虫,从不试图想着找回自己的双亲,而且还只是一句淡淡的“不记得了”。平生遭际实堪伤,而香菱自己却仿佛是没事儿人般受伤却不自知,她在大观园人们的眼中似乎一直都是浅笑盈盈的模样。如果说幼年被拐、错失良缘都不足以让我们的呆香菱难过的话,那么薛文龙娶亲足以让她心中苦楚了吧?在众人为她的命运耽心虑后的时候,我们的香菱竟然还是笑着的。然而与笔者看来,香菱实则是一朵迷失麻木的菱花,一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虫,一个身处悲海却不自知的不觉悟者。周思源曾说:“呆痴不仅不是她天真和纯情的表现,而是一种可怕的麻木。”笔者较为赞同周先生所言。在儒家世风的浸染下,香菱受欺而不自知,儒家礼教中那种女性顺从的观念已然深深地扎根于香菱的内心。甚至于夏金桂的改名之举,如今看来极为不平等,而在香菱看来其实是一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其中的“陪笑”二字将这种儒家的封建礼教观念揭示得淋漓尽致。
香菱的笑显然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不自知、不抗争的行为。如果说香菱无自知之明,那么金钏跳井、平儿挨打、晴雯被逐竟然也没有引起她的一丝自觉。这些身份与她类似的人的悲惨下场难道都不足以让她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吗?诚然!香菱不曾想过,自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设想一条妥当的生存之路,你之悲剧其奈人何?香菱始终活在自己编织的微笑美梦中,即使是自觉学诗也不过是在儒家礼教樊笼范围内的寻梦。儒家思想中的夫权至上、妻贵妾贱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香菱的灵魂之中,她的含笑其实是一种麻痹自我的精神胜利法而已,或许她根本也不知道何为麻痹!何为不自知!
结语
千古一笑摄心魂!婴宁和香菱之笑虽同为任性至情、纯粹精诚,然仔细研究却是别有不同。婴宁之笑是一种法乎自然的烂漫,更多的是一种由道到儒的转变;香菱之笑则是一种封建礼教束缚下近乎麻木而不自知的笑。笔者认为,虽笑有千面,却各法其心,不管婴宁和香菱是怎样的笑颜,受到哪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的笑容都足以令人久而久之都念念不忘。
参考文献:
[1]赵伯陶.《婴宁》的命名及其蕴涵[J].明清小说研究,1995,(1).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华书局,2005.4.
[3]蒲松龄.聊斋志异[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关键词】:婴宁;香菱;儒道;笑
同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在痴笑上有着扛鼎地位的女性,婴宁和香菱历来为人着墨甚多。这不单单是由于《聊斋志异》与《红楼梦》的惊世流传,我想更多的是源于二人含笑之中传达给世人的深刻内蕴。近年来,研究香菱痴笑的学者有很多,研究婴宁憨笑的学者亦不在少数,然而大部分学者往往是把二人放置在两条毫不干涉的平行线上去研究,笔者还未曾见过有学者(可能笔者读书甚少,故如井底之蛙不曾看过相关文章,还请各位海涵)比较过二人含笑究竟有何异同,也未曾用儒道观念去演绎二人含笑之态的深刻内涵。其实细细看来,婴宁和香菱虽同为痴笑,一个被称之为“憨婴孩”,一个被视为“呆香菱”;虽都是幼离父母而不能记忆,一个尚在襁褓而双亲早殁,一个尤为稚子而因拐离亲;虽皆与草木粘连,一个拈花簪花,一个根茎含香;然“笑有所笑,颦有所颦”,二人的笑与笑还是有着微妙的差别的,唯一令人不可置否的就是婴宁和香菱的笑都始终无法跳出儒道文化的晕圈。
一
在论及儒道文化对婴宁之笑的影响之前,笔者想先来谈谈“婴宁”二字的来历。 “婴宁”二字的出处及其命名意义在学术界更是饱受热议。杜贵晨先生曾最先提出“婴宁”二字出自于《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此后,这种说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比如袁行霈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就认为“婴宁”出于《庄子·大宗师》。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婴宁”二字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中“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更有学者指出“婴宁”可能由《韩非子·说难》中“婴鳞”二字演绎而来,不过响应者并未云集。笔者认为,庄子所谓“撄宁”二字,其意在指明“撄扰而后见其宁也”,即人在历经世间纷扰之后,无论外界车水马龙,抑或成功失败,全如东风之吹马耳,内心最终是要归于宁静的,也即道家所言“心清身净”;老子所言“婴儿之未孩”,婴儿即赤子也,未孩即是未至稍长之时也,是纯洁精诚的象征。在笔者看来,“婴宁”二字不妨综合这老、庄两种说法来解释似乎会更为妥当些。从字面而言,“婴”就是婴儿,“宁”即为宁静,结合来讲,即天然如婴孩的婴宁在历经世事纷扰后归于宁静的一种状态。这就不得不说蒲留仙在创作《婴宁》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婴宁之笑也定然穿上了道家拂尘的外衣。蒲松龄曾说道:“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然而,令笔者疑虑心生的是婴宁的笑真的就单单体现出了道家思想吗?其中有没有儒家文化的点染呢?从婴宁时刻而笑到最后竟不復笑甚至于对生零涕,我们已然可以看出端倪了,下文中笔者将详细道出儒道文化是如何侵染聊斋笔下的这位至情至性的含笑女孩的。
婴宁为狐生鬼养之女,生活于翠林修竹、千红露艳的世外桃源之中。文中借王子服之眼描述了婴宁的长成环境: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如此与世隔绝的仙外桃源怕是渊明也会欣羡不已。故婴宁虽无常人之命,早失父母,亦无姊妹兄弟,却在鬼母的照拂下于一片天然之中长成了烂漫纯真的姝丽。于婴宁看来,花颜柳姿与她同在、浑然一体,与尘世无干;于笔者看来,她仿佛就是大自然一件天然精琢的作品自然而真纯。庄子曾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夫》)”故而尚未踏染尘世的婴宁此时的笑颜显而明知是一种道法自然的笑,真而纯。
然而,当婴宁将随王子服还家时,鬼母嘱其曰:“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冗人。到彼且勿归,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即烦阿姨择一良匹与汝。”这明显是要求婴宁在踏入尘世后要学儒家诗礼,从而变得知书达理合乎儒世规范。因为我们的婴宁如鬼母所言,言少教诲,一向呆癡如婴儿,任情至性。不过,一个人的改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初到王家的婴宁并未改变自己爱笑的本性,仍是孜孜憨笑不可止矣,以至行婚嫁之礼时笑极不能俯仰。而有一件事则是婴宁逐渐走向儒家道德规范的转折点,那就是因西邻子之死使得她开始认识到“过喜而伏忧”及“人罔不笑,但须有时”的道理,儒家思想的礼仪规范中是绝对不会允许婴宁这样的憨狂痴笑的,即“凡笑语,莫高声”的封建规训。同时,嫁入王家后的婴宁身上的儒家人性随着时间的堆积已然大大超过了道家狐性,她已然明白身为人妇须当守礼合规。
二
说罢婴宁之笑的道骨仙风之态,再看香菱之笑则委实是一副委弱怯怯、逆来顺受的儒家做派。呆香菱出身于姑苏阊门城外一二等红尘风流温柔之乡,诗礼簪缨乡宦之家。甄父虽禀性恬淡,却不脱儒士之风;香菱虽年幼被拐,却出于儒家世风。这可能是作者曹雪芹儒家思想在香菱身上的映照,尽管香菱因年幼被拐没有受到家学儒文的点染,然而在一定层面上却又不得不说这是曹雪芹给我们的暗示,即香菱之笑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红楼梦》第七回写道:
正说着,只见香菱笑嘻嘻的走来……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
此处香菱的“笑嘻嘻”与“不记得”全然已是一个得过且过的糊涂虫,从不试图想着找回自己的双亲,而且还只是一句淡淡的“不记得了”。平生遭际实堪伤,而香菱自己却仿佛是没事儿人般受伤却不自知,她在大观园人们的眼中似乎一直都是浅笑盈盈的模样。如果说幼年被拐、错失良缘都不足以让我们的呆香菱难过的话,那么薛文龙娶亲足以让她心中苦楚了吧?在众人为她的命运耽心虑后的时候,我们的香菱竟然还是笑着的。然而与笔者看来,香菱实则是一朵迷失麻木的菱花,一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虫,一个身处悲海却不自知的不觉悟者。周思源曾说:“呆痴不仅不是她天真和纯情的表现,而是一种可怕的麻木。”笔者较为赞同周先生所言。在儒家世风的浸染下,香菱受欺而不自知,儒家礼教中那种女性顺从的观念已然深深地扎根于香菱的内心。甚至于夏金桂的改名之举,如今看来极为不平等,而在香菱看来其实是一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其中的“陪笑”二字将这种儒家的封建礼教观念揭示得淋漓尽致。
香菱的笑显然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不自知、不抗争的行为。如果说香菱无自知之明,那么金钏跳井、平儿挨打、晴雯被逐竟然也没有引起她的一丝自觉。这些身份与她类似的人的悲惨下场难道都不足以让她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吗?诚然!香菱不曾想过,自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设想一条妥当的生存之路,你之悲剧其奈人何?香菱始终活在自己编织的微笑美梦中,即使是自觉学诗也不过是在儒家礼教樊笼范围内的寻梦。儒家思想中的夫权至上、妻贵妾贱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香菱的灵魂之中,她的含笑其实是一种麻痹自我的精神胜利法而已,或许她根本也不知道何为麻痹!何为不自知!
结语
千古一笑摄心魂!婴宁和香菱之笑虽同为任性至情、纯粹精诚,然仔细研究却是别有不同。婴宁之笑是一种法乎自然的烂漫,更多的是一种由道到儒的转变;香菱之笑则是一种封建礼教束缚下近乎麻木而不自知的笑。笔者认为,虽笑有千面,却各法其心,不管婴宁和香菱是怎样的笑颜,受到哪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的笑容都足以令人久而久之都念念不忘。
参考文献:
[1]赵伯陶.《婴宁》的命名及其蕴涵[J].明清小说研究,1995,(1).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华书局,2005.4.
[3]蒲松龄.聊斋志异[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