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立行,以诗渡己——浅析杜甫人生理想的追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一生刳心于儒志,汲汲功名扬才浪漫。 诗人承继儒家学志,以辅佐贤明之君实现尧舜之道为其人生理想,青年时放言壮志登要津,中年之后哀黄鹄何所投,晚年蹉叹生涯相汨没。诗人言志放情于诗,诗歌跟随诗人的命运或张弛有度,或抑郁浪漫。
  杜甫,天生的诗人,生于没落的官宦世家,自幼抽象地接受儒家社稷经纶的熏陶。“儒术”影响中国千年社会,儒学之上功名相辅,才子心怀天下、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理应据全,士人为此忙碌于心力之苦,他们为实现伟大人生理想的追寻和顽强的意志不可轻视。杜甫犹是,诗人恃才负气生性倔强无脂韦,青年时立行儒志“窃比稷与契”,无奈仕途不顺,郁愤于壮志难酬嘲叹到“儒冠多误身”,命运的起伏由诗可见。有人说杜甫是“腐儒”,“腐迂忠儒”在他不知时势,不懂变通,对应时代缺乏深刻认识。
  许身一何愚,窃比社与稷
  杜甫成长于盛唐开元之际,士人漫游之风在此盛极一时。同大多数士子一样,为了博学广识、增长阅历,杜甫很早便开始漫游。从杜甫诗歌的记录来看,诗人在“忤下考功第”之后的齐赵漫游时,一些诗歌渐得以保存下来。这一时期,青年诗人虽落榜于功名,但年盛清狂,并没有过于在意,一路裘马迢迢心怀骁腾万里之意,《望岳》就是这一时期诗人畅言心中抱负的代表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歌咏泰山俊秀壮阔,预登峰顶承望岳之情,然而实则在以诗言志,倾吐人生抱负,展现了诗人此时对前程万里的希冀。同一时期的诗如《房兵曹胡马》、《画鹰》、《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虽题材不一,但也有类似的精神追求,气势豪迈而乐观。
  天宝五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同年举行的招贤考试。初来长安之时,诗人心怀希望,心情还算畅意,在其晚年的《壮游》中回忆到“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5但这次应招乃李林甫沽名钓誉之作,参考学子无一人中榜,却还被他定义为“野无遗贤”。再次落榜对诗人的打击犹重,之前之后判若两人,实为转折,诗人再无快意之意,诗意也无之前的磅礴壮阔,抑郁孤愤从此牵绊诗人一生。面对再次落地,为实现不遂的理想,忙绿于富贵门第之间,几经挣扎,人情感受与初来长安之时已大不相同,在天宝七年所著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短短几句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流寓长安时寄人篱下的辛酸。天宝十年杜甫三次进赋得到了玄宗的青睐,命待制集贤院,然在《进奉西岳赋表》中提到关于这次待命的实质“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才子对政治的执着既然不能奋起入朝,就退去还乡。在《奉留崔于二学士》中诗人流露出对仕途的契阔之叹“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此时诗人已到不惑之年,时光流逝,青年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现在虽是“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但终是“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意难平。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诗歌是诗人倾诉自己,给予感情之所,诗歌的创作来源于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困顿京华十年,一事无成,白尝艰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2如此困境,怎教诗人不悲愤欲绝呢?这是诗人内心百瘀交集的真是写照。杜甫早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周旋于王侯显宦之间,深谙种种穷奢极欲和黑暗的政治内幕,沦落下层后,贫病交加饱经炎凉,对下层社会民间疾苦体会犹为深刻。多年的社会阅历,这一时期的诗人注意人民困苦,开始写一些反压迫,反剥削的诗。诗人自幼立志要肩比社与稷,辅佐明君践行尧舜之道,在仕途不顺,百般历练后,诗人虽然任然怀揣政治理想,但大志固在,惜难实现,奋起入朝的人生追求开始转移,诗人更多的关心民众,揭露社会弊端,用诗歌来来倾吐他济国忧民的心情,排遣忧伤。这一时期的《兵车行》是诗人多年来川横于社会上下阶层感悟体会的代表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年,诗人用纯叙事的手法“因事立题”,揭露了穷兵黩武政策让百姓深受其害,这首诗是诗人现实主义自由风叙诗的开端。与同时期诗人的干谒诗相比,这首诗深刻的显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敢于揭露昏君奸臣祸国殃民的勇气。然而不论怎样,他“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从来没有变过,只是蹉叹于现实的无望。
  天宝十四年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在赴奉先县探家的途中路过骊山,恰逢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享乐,途中见闻让诗人忧愤交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下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即突出了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现状,又是诗人十年长安生活的终结。“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诗人凌晨路过骊山,霜气严冷,手指冻僵不自觉得束紧衣带御寒却又因用力过大而折断衣带,而华清宫里面却像王母瑶池一般,仙气飘飘,暖气蒸腾,诗人对这一细节的描写,令人如身处其境般的感受到当时社会阶级的落差,以及诗人在追寻仕途上的风霜之苦。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陷于颠沛流离之中,萍梗飘零,沉沦于下层,写出了大量忧民疾苦的名篇。坚守儒志是诗人立行的标准,联系了诗人一生的命运,其中起伏跌荡诗人心中自有体会,放情于诗歌之中,倾诉心跡,普度自我。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玄宗仓皇奔蜀,同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战乱爆发伊始,杜甫安顿好家人之后,就立即去投奔新君,在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逃出之后得肃宗召见,赐官左拾遗。官从八品,品味虽低但执掌供奉纳谏,地位很高,此时是杜甫此生距权利中心最近的时候,诗人此时心情感激且喜达“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对未来的局势抱有希望“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杜甫对当时时局有什么看法?对纳谏之官持什么样的态度?在《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也许可以得到答案“和虏犹怀惠,防边不敢惊。古来于异域,镇静示专征。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中原何惨黩,馀孽尚纵横····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疮痍亲接战,勇決冠垂成”对时局有自己的看法似有远见且正直敢言,正是因为杜甫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同年发生的“抗疏救房琯”就能理解了,这是他作为谏臣的职责,此事之后刚过一年,杜甫就被贬为华州军功参军,诗人在政治上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幻想开始破灭。这一时期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失意的悲观情绪,去意已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等,诗句将诗人的挹郁心境表露无遗。这一时期诗人以物言志的心情也随着仕途的不顺起了明显的变化,年青时咏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时心身交疲骏马已是“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6,早年漫游于齐赵笔下的雄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而时光翩然而逝,此时诗人眼中的雄鹰却是“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7、“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自恐两男儿,辛勤养无益”诗句用词可悲可叹,这是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幻灭。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看清政治之后,乾元二年,诗人几经反省,决定辞官离去。在思想上完成了转换,过渡到远离皇权走向百姓。践行儒志是杜甫自幼的愿望,这是他人生理想中不能抹去的一笔,诗人在仕途受挫,面对污浊不堪的政治时态,亲眼目睹战乱时人民所受的种种痛苦,终将清醒,挣脱了对朝廷政治的理想,转为对人民和生活的歌颂,即使无奈,即使沉重,即使继续抑郁顿挫,对诗人来说不免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此后诗人的人生生理想变得更为丰腴,忙碌贫困的生活之中、追寻于对诗歌艺术美的探寻之中,寄景于诗,以景抒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化生活中的庸俗丑陋为艺术中的凄美浪漫,创造了悲剧效果的美学价值,同时也谱写了许多反映人民苦难的诗歌,晚年的经历丰盈了诗人的思绪。
  诗人青年时期的《壮游》:“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歌歌颂泰山的雄壮景色,这是盛唐时诗人延续齐梁时代山水作诗的正体写法。在《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中开始探索:“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浮生有荡汩,吾道正羁束。人寰难容身,石壁滑侧足。云雷此不已,艰险路更跼。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2诗人用笔墨渲染了恶劣的地理环境,并通过此情此景折射出内心济国忧民的心情。诗人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不断扬弃,不断追寻,诗歌源于生活,千姿百媚各有体悟,美感存在于此也有迥异之分,甚至阶级之别,只属于诗人个体。
  晚年之后的夔州生活,是诗人对诗歌“悲美”的追求到了极致,《秋兴》、《诸将》等都备受推至,是诗人诗歌的集大成之作,是其感情和思想升华的精炼。夔州时的诗人,思绪饶牵更多的是怀旧悲今,伤感年暮,加之诗人的悲从不只是惋叹自己,兼并着忧国忧民,故他的秋天且悲且壮,更是郁结難舒。《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物景凋伤萧森,阴云压抑,强烈的季节性色彩,触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强化了悲秋的艺术渲染效果。其六:“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夔州長安千里之距,然风烟相接,诗人看着瞿塘峡怀忆玄宗当年游历曲江的盛况,以曲江窃比长安,昔日歌舞升平富流脂,现为戎马场的惨况。晚年杜甫,四处飘零,穷困交加,不论身处何地,始终心怀天下,忠君“治国平天下”是诗人穷极一生做不完的梦。
  杜甫是儒士,也是诗人,且天生的诗人,诗人的天性天真浪漫朦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行的标准,同时也是精神追求。唐代是诗歌的国度,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人更是知识分子里的精英,杜甫以诗立言而名,自负极高,然而最终失意与立德和立功之上,他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寻,在曲折起伏的命运里不断地挣脱、扬弃,颠沛流离丰腴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让他眼光不在局限于宫阙朝廷之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成就了一代诗圣的传说。
  注释:
  [1]【唐】杜甫,【清】杨伦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卷1,第1页
  [2]【唐】杜甫,【清】杨伦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卷14,第696页
  参考文献:
  [1]丁启阵:《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杜甫研究学刊,1998
  [2]查正贤:《杜诗“庞公”意识发微》,文学研究,2006
  [3]赖玉芹:《试析清初诗人的杜诗情结》,杜甫研究学刊,2004
  [4]余祖坤:《乾元二年的杜甫及其诗美升华》,杜甫研究学刊,2008
  [5]陈贻掀:《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构造了一个湘西世界,少男少女之间产生了“湘西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因其真实淳朴的特性而吸引着人们,虽为真实却披上了理想化的外衣,其与现实的对立面与其他种种因素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湘西式”的爱情是一种极富缺憾感的美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边城》;“湘西式”爱情;合理性;对立性;悲剧性  翠翠与沈从文其他作品中的湘西女子都取材于现实中那个他爱的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张兆
期刊
【摘要】:20世纪初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过渡期,这一特殊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小说界文化生态的变化,作者群读者群的变化,以及新文学的异军突起。而这些结果直接促使了社会、言情小说走向合流。整合后的社会言情小说在创作与叙事模式上都呈现了独特的形态。  【关键词】:言情小说;社会小说;整合诱因;整合形态  一、引言  在新文学产生以前,通俗小说曾是小说的正宗,创作队伍和作品也相当壮大。现代通俗小说由
期刊
【摘要】:易卜生剖析了一个为家庭而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转变为不惜抛夫弃子、追逐自由的反叛女性的心路历程。《伤逝》则用男性的口吻,诉说了女性在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卑微与绝望。当娜拉问题被放置在五四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段,关于女性解放的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笔下得到了不同的阐释。  【关键词】:娜拉;子君;女性解放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以“伊孛生”将著名的挪威话剧家易卜生及其话剧作品介绍到中国
期刊
【摘要】:品特的戏剧语言中沉默和停顿是明显标志,被称为“品特式”沉默、停顿。他的作品被指具有一种“现实的荒诞感”,而这正源于他的这种沉默。这种沉默不只是剧中人的沉默,还包括了剧作家的沉默。一边是剧作家不提供剧中人的身世,另一边是剧中人含混其词。在说出的词语之下经常是已经知道而又没有说出的东西,沉默不语的同时却又饱含着生活的真实。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品特式沉默;不确定性;荒诞感  哈罗德·
期刊
【摘要】:自《雷雨》问世以来,可谓是集万千关注于一身,随之而来的批评也是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李健吾先生就是话剧演员出身,同时作为剧作家,又身兼文学评论家一职,所以他对《雷雨》相关言论尤其值得我们探讨与关注。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李健吾先生对《雷雨》这篇作品的批评产生背景、批评的具体内容,对被批评的作者——曹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作者对他批评的回应。  【关键词】:李健吾;《雷雨》;曹禺  “当年海上惊
期刊
【摘要】:沦落风尘的秦淮八艳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由于她们的美貌与才华,更与她们斗霜傲雪、不折不挠、生死无贰、尽节竭诚的气节有关,经历明清易代动荡的她们,在家国、情感之中,谱写了自己的壮歌。  【关键词】:气节;爱国情怀;刚烈;奉献  秦淮河源自于今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入长江,是中国河流中最具脂粉气的一条河,静静流淌着的秦淮水仿佛也有着缠绵的味道。在秦淮河水的哺育之中诞生了一个个有气节的女子
期刊
【摘要】:80年代,一群女性作家异军突起,她们在创作中对于女性的形象心理的刻画独具女性的特色,首先作为女性这个性别本身来描写女性,这个是男性作家无法跨越性别这个隔膜所能做到的,而陈染就是这一群女性作家中独具个性的一位女性作家,她以细腻流暢的笔致表现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并且以个人的微弱的力量企图达到对强大困境的反叛与对抗。  【关键词】:陈染;枷锁;女性;对抗  陈染的小说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
期刊
【摘要】:本文意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并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尝试探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幻想破灭的原因。根据拉康的理论,个体的身份形成于镜像阶段,是主体不断通过对他者的形象进行确认,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关键词】:《死者》;拉康镜像理论;主体意识;他者;误认  一.引言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卷之作,篇幅也最长,其内涵的复杂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日关系降到冰点以下,日本大有走向军国主义的倾向。为防止日本再一次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有必要看透日本,提前做好战略准备。本文从美国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的《菊与刀》一束中分析日本人的极端性格。  【关键词】:日本文化;极端性格;菊与刀  自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争端升级以来,日本一直试图修改和平宪法,再加上最近有相关消息指出日本正考虑引进萨德反导系统部署本土。这一系列的行为都让
期刊
【摘要】:宋庠、宋祁、叶清臣、郑戬号称“天圣四友”,仁宗天圣二年同榜进士。“四友”在文学上受到西昆体不同程度的浸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被动的“共沉浮”。以庆历元年遭贬为界,“四友”在文学上的交游唱和分为宝元、康定和庆历两个阶段。  【关键词】:天圣四友;交游唱和;庆历  田况《儒林公议》有记:“宋庠、叶清臣、郑戬及庠弟祁同年登第,皆有名称、康定中,庠为参知政事,戬为枢密副使,清臣任三司使,祁为天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