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一生刳心于儒志,汲汲功名扬才浪漫。 诗人承继儒家学志,以辅佐贤明之君实现尧舜之道为其人生理想,青年时放言壮志登要津,中年之后哀黄鹄何所投,晚年蹉叹生涯相汨没。诗人言志放情于诗,诗歌跟随诗人的命运或张弛有度,或抑郁浪漫。
杜甫,天生的诗人,生于没落的官宦世家,自幼抽象地接受儒家社稷经纶的熏陶。“儒术”影响中国千年社会,儒学之上功名相辅,才子心怀天下、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理应据全,士人为此忙碌于心力之苦,他们为实现伟大人生理想的追寻和顽强的意志不可轻视。杜甫犹是,诗人恃才负气生性倔强无脂韦,青年时立行儒志“窃比稷与契”,无奈仕途不顺,郁愤于壮志难酬嘲叹到“儒冠多误身”,命运的起伏由诗可见。有人说杜甫是“腐儒”,“腐迂忠儒”在他不知时势,不懂变通,对应时代缺乏深刻认识。
许身一何愚,窃比社与稷
杜甫成长于盛唐开元之际,士人漫游之风在此盛极一时。同大多数士子一样,为了博学广识、增长阅历,杜甫很早便开始漫游。从杜甫诗歌的记录来看,诗人在“忤下考功第”之后的齐赵漫游时,一些诗歌渐得以保存下来。这一时期,青年诗人虽落榜于功名,但年盛清狂,并没有过于在意,一路裘马迢迢心怀骁腾万里之意,《望岳》就是这一时期诗人畅言心中抱负的代表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歌咏泰山俊秀壮阔,预登峰顶承望岳之情,然而实则在以诗言志,倾吐人生抱负,展现了诗人此时对前程万里的希冀。同一时期的诗如《房兵曹胡马》、《画鹰》、《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虽题材不一,但也有类似的精神追求,气势豪迈而乐观。
天宝五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同年举行的招贤考试。初来长安之时,诗人心怀希望,心情还算畅意,在其晚年的《壮游》中回忆到“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5但这次应招乃李林甫沽名钓誉之作,参考学子无一人中榜,却还被他定义为“野无遗贤”。再次落榜对诗人的打击犹重,之前之后判若两人,实为转折,诗人再无快意之意,诗意也无之前的磅礴壮阔,抑郁孤愤从此牵绊诗人一生。面对再次落地,为实现不遂的理想,忙绿于富贵门第之间,几经挣扎,人情感受与初来长安之时已大不相同,在天宝七年所著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短短几句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流寓长安时寄人篱下的辛酸。天宝十年杜甫三次进赋得到了玄宗的青睐,命待制集贤院,然在《进奉西岳赋表》中提到关于这次待命的实质“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才子对政治的执着既然不能奋起入朝,就退去还乡。在《奉留崔于二学士》中诗人流露出对仕途的契阔之叹“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此时诗人已到不惑之年,时光流逝,青年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现在虽是“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但终是“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意难平。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诗歌是诗人倾诉自己,给予感情之所,诗歌的创作来源于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困顿京华十年,一事无成,白尝艰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2如此困境,怎教诗人不悲愤欲绝呢?这是诗人内心百瘀交集的真是写照。杜甫早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周旋于王侯显宦之间,深谙种种穷奢极欲和黑暗的政治内幕,沦落下层后,贫病交加饱经炎凉,对下层社会民间疾苦体会犹为深刻。多年的社会阅历,这一时期的诗人注意人民困苦,开始写一些反压迫,反剥削的诗。诗人自幼立志要肩比社与稷,辅佐明君践行尧舜之道,在仕途不顺,百般历练后,诗人虽然任然怀揣政治理想,但大志固在,惜难实现,奋起入朝的人生追求开始转移,诗人更多的关心民众,揭露社会弊端,用诗歌来来倾吐他济国忧民的心情,排遣忧伤。这一时期的《兵车行》是诗人多年来川横于社会上下阶层感悟体会的代表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年,诗人用纯叙事的手法“因事立题”,揭露了穷兵黩武政策让百姓深受其害,这首诗是诗人现实主义自由风叙诗的开端。与同时期诗人的干谒诗相比,这首诗深刻的显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敢于揭露昏君奸臣祸国殃民的勇气。然而不论怎样,他“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从来没有变过,只是蹉叹于现实的无望。
天宝十四年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在赴奉先县探家的途中路过骊山,恰逢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享乐,途中见闻让诗人忧愤交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下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即突出了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现状,又是诗人十年长安生活的终结。“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诗人凌晨路过骊山,霜气严冷,手指冻僵不自觉得束紧衣带御寒却又因用力过大而折断衣带,而华清宫里面却像王母瑶池一般,仙气飘飘,暖气蒸腾,诗人对这一细节的描写,令人如身处其境般的感受到当时社会阶级的落差,以及诗人在追寻仕途上的风霜之苦。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陷于颠沛流离之中,萍梗飘零,沉沦于下层,写出了大量忧民疾苦的名篇。坚守儒志是诗人立行的标准,联系了诗人一生的命运,其中起伏跌荡诗人心中自有体会,放情于诗歌之中,倾诉心跡,普度自我。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玄宗仓皇奔蜀,同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战乱爆发伊始,杜甫安顿好家人之后,就立即去投奔新君,在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逃出之后得肃宗召见,赐官左拾遗。官从八品,品味虽低但执掌供奉纳谏,地位很高,此时是杜甫此生距权利中心最近的时候,诗人此时心情感激且喜达“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对未来的局势抱有希望“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杜甫对当时时局有什么看法?对纳谏之官持什么样的态度?在《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也许可以得到答案“和虏犹怀惠,防边不敢惊。古来于异域,镇静示专征。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中原何惨黩,馀孽尚纵横····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疮痍亲接战,勇決冠垂成”对时局有自己的看法似有远见且正直敢言,正是因为杜甫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同年发生的“抗疏救房琯”就能理解了,这是他作为谏臣的职责,此事之后刚过一年,杜甫就被贬为华州军功参军,诗人在政治上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幻想开始破灭。这一时期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失意的悲观情绪,去意已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等,诗句将诗人的挹郁心境表露无遗。这一时期诗人以物言志的心情也随着仕途的不顺起了明显的变化,年青时咏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时心身交疲骏马已是“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6,早年漫游于齐赵笔下的雄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而时光翩然而逝,此时诗人眼中的雄鹰却是“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7、“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自恐两男儿,辛勤养无益”诗句用词可悲可叹,这是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幻灭。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看清政治之后,乾元二年,诗人几经反省,决定辞官离去。在思想上完成了转换,过渡到远离皇权走向百姓。践行儒志是杜甫自幼的愿望,这是他人生理想中不能抹去的一笔,诗人在仕途受挫,面对污浊不堪的政治时态,亲眼目睹战乱时人民所受的种种痛苦,终将清醒,挣脱了对朝廷政治的理想,转为对人民和生活的歌颂,即使无奈,即使沉重,即使继续抑郁顿挫,对诗人来说不免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此后诗人的人生生理想变得更为丰腴,忙碌贫困的生活之中、追寻于对诗歌艺术美的探寻之中,寄景于诗,以景抒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化生活中的庸俗丑陋为艺术中的凄美浪漫,创造了悲剧效果的美学价值,同时也谱写了许多反映人民苦难的诗歌,晚年的经历丰盈了诗人的思绪。
诗人青年时期的《壮游》:“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歌歌颂泰山的雄壮景色,这是盛唐时诗人延续齐梁时代山水作诗的正体写法。在《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中开始探索:“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浮生有荡汩,吾道正羁束。人寰难容身,石壁滑侧足。云雷此不已,艰险路更跼。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2诗人用笔墨渲染了恶劣的地理环境,并通过此情此景折射出内心济国忧民的心情。诗人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不断扬弃,不断追寻,诗歌源于生活,千姿百媚各有体悟,美感存在于此也有迥异之分,甚至阶级之别,只属于诗人个体。
晚年之后的夔州生活,是诗人对诗歌“悲美”的追求到了极致,《秋兴》、《诸将》等都备受推至,是诗人诗歌的集大成之作,是其感情和思想升华的精炼。夔州时的诗人,思绪饶牵更多的是怀旧悲今,伤感年暮,加之诗人的悲从不只是惋叹自己,兼并着忧国忧民,故他的秋天且悲且壮,更是郁结難舒。《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物景凋伤萧森,阴云压抑,强烈的季节性色彩,触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强化了悲秋的艺术渲染效果。其六:“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夔州長安千里之距,然风烟相接,诗人看着瞿塘峡怀忆玄宗当年游历曲江的盛况,以曲江窃比长安,昔日歌舞升平富流脂,现为戎马场的惨况。晚年杜甫,四处飘零,穷困交加,不论身处何地,始终心怀天下,忠君“治国平天下”是诗人穷极一生做不完的梦。
杜甫是儒士,也是诗人,且天生的诗人,诗人的天性天真浪漫朦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行的标准,同时也是精神追求。唐代是诗歌的国度,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人更是知识分子里的精英,杜甫以诗立言而名,自负极高,然而最终失意与立德和立功之上,他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寻,在曲折起伏的命运里不断地挣脱、扬弃,颠沛流离丰腴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让他眼光不在局限于宫阙朝廷之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成就了一代诗圣的传说。
注释:
[1]【唐】杜甫,【清】杨伦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卷1,第1页
[2]【唐】杜甫,【清】杨伦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卷14,第696页
参考文献:
[1]丁启阵:《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杜甫研究学刊,1998
[2]查正贤:《杜诗“庞公”意识发微》,文学研究,2006
[3]赖玉芹:《试析清初诗人的杜诗情结》,杜甫研究学刊,2004
[4]余祖坤:《乾元二年的杜甫及其诗美升华》,杜甫研究学刊,2008
[5]陈贻掀:《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杜甫,天生的诗人,生于没落的官宦世家,自幼抽象地接受儒家社稷经纶的熏陶。“儒术”影响中国千年社会,儒学之上功名相辅,才子心怀天下、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理应据全,士人为此忙碌于心力之苦,他们为实现伟大人生理想的追寻和顽强的意志不可轻视。杜甫犹是,诗人恃才负气生性倔强无脂韦,青年时立行儒志“窃比稷与契”,无奈仕途不顺,郁愤于壮志难酬嘲叹到“儒冠多误身”,命运的起伏由诗可见。有人说杜甫是“腐儒”,“腐迂忠儒”在他不知时势,不懂变通,对应时代缺乏深刻认识。
许身一何愚,窃比社与稷
杜甫成长于盛唐开元之际,士人漫游之风在此盛极一时。同大多数士子一样,为了博学广识、增长阅历,杜甫很早便开始漫游。从杜甫诗歌的记录来看,诗人在“忤下考功第”之后的齐赵漫游时,一些诗歌渐得以保存下来。这一时期,青年诗人虽落榜于功名,但年盛清狂,并没有过于在意,一路裘马迢迢心怀骁腾万里之意,《望岳》就是这一时期诗人畅言心中抱负的代表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歌咏泰山俊秀壮阔,预登峰顶承望岳之情,然而实则在以诗言志,倾吐人生抱负,展现了诗人此时对前程万里的希冀。同一时期的诗如《房兵曹胡马》、《画鹰》、《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虽题材不一,但也有类似的精神追求,气势豪迈而乐观。
天宝五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同年举行的招贤考试。初来长安之时,诗人心怀希望,心情还算畅意,在其晚年的《壮游》中回忆到“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5但这次应招乃李林甫沽名钓誉之作,参考学子无一人中榜,却还被他定义为“野无遗贤”。再次落榜对诗人的打击犹重,之前之后判若两人,实为转折,诗人再无快意之意,诗意也无之前的磅礴壮阔,抑郁孤愤从此牵绊诗人一生。面对再次落地,为实现不遂的理想,忙绿于富贵门第之间,几经挣扎,人情感受与初来长安之时已大不相同,在天宝七年所著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短短几句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流寓长安时寄人篱下的辛酸。天宝十年杜甫三次进赋得到了玄宗的青睐,命待制集贤院,然在《进奉西岳赋表》中提到关于这次待命的实质“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才子对政治的执着既然不能奋起入朝,就退去还乡。在《奉留崔于二学士》中诗人流露出对仕途的契阔之叹“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此时诗人已到不惑之年,时光流逝,青年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到现在虽是“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但终是“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意难平。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诗歌是诗人倾诉自己,给予感情之所,诗歌的创作来源于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困顿京华十年,一事无成,白尝艰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2如此困境,怎教诗人不悲愤欲绝呢?这是诗人内心百瘀交集的真是写照。杜甫早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周旋于王侯显宦之间,深谙种种穷奢极欲和黑暗的政治内幕,沦落下层后,贫病交加饱经炎凉,对下层社会民间疾苦体会犹为深刻。多年的社会阅历,这一时期的诗人注意人民困苦,开始写一些反压迫,反剥削的诗。诗人自幼立志要肩比社与稷,辅佐明君践行尧舜之道,在仕途不顺,百般历练后,诗人虽然任然怀揣政治理想,但大志固在,惜难实现,奋起入朝的人生追求开始转移,诗人更多的关心民众,揭露社会弊端,用诗歌来来倾吐他济国忧民的心情,排遣忧伤。这一时期的《兵车行》是诗人多年来川横于社会上下阶层感悟体会的代表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年,诗人用纯叙事的手法“因事立题”,揭露了穷兵黩武政策让百姓深受其害,这首诗是诗人现实主义自由风叙诗的开端。与同时期诗人的干谒诗相比,这首诗深刻的显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敢于揭露昏君奸臣祸国殃民的勇气。然而不论怎样,他“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从来没有变过,只是蹉叹于现实的无望。
天宝十四年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在赴奉先县探家的途中路过骊山,恰逢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避寒享乐,途中见闻让诗人忧愤交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下了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即突出了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现状,又是诗人十年长安生活的终结。“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诗人凌晨路过骊山,霜气严冷,手指冻僵不自觉得束紧衣带御寒却又因用力过大而折断衣带,而华清宫里面却像王母瑶池一般,仙气飘飘,暖气蒸腾,诗人对这一细节的描写,令人如身处其境般的感受到当时社会阶级的落差,以及诗人在追寻仕途上的风霜之苦。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陷于颠沛流离之中,萍梗飘零,沉沦于下层,写出了大量忧民疾苦的名篇。坚守儒志是诗人立行的标准,联系了诗人一生的命运,其中起伏跌荡诗人心中自有体会,放情于诗歌之中,倾诉心跡,普度自我。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玄宗仓皇奔蜀,同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战乱爆发伊始,杜甫安顿好家人之后,就立即去投奔新君,在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逃出之后得肃宗召见,赐官左拾遗。官从八品,品味虽低但执掌供奉纳谏,地位很高,此时是杜甫此生距权利中心最近的时候,诗人此时心情感激且喜达“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对未来的局势抱有希望“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杜甫对当时时局有什么看法?对纳谏之官持什么样的态度?在《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也许可以得到答案“和虏犹怀惠,防边不敢惊。古来于异域,镇静示专征。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中原何惨黩,馀孽尚纵横····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疮痍亲接战,勇決冠垂成”对时局有自己的看法似有远见且正直敢言,正是因为杜甫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同年发生的“抗疏救房琯”就能理解了,这是他作为谏臣的职责,此事之后刚过一年,杜甫就被贬为华州军功参军,诗人在政治上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幻想开始破灭。这一时期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失意的悲观情绪,去意已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等,诗句将诗人的挹郁心境表露无遗。这一时期诗人以物言志的心情也随着仕途的不顺起了明显的变化,年青时咏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时心身交疲骏马已是“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6,早年漫游于齐赵笔下的雄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而时光翩然而逝,此时诗人眼中的雄鹰却是“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7、“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自恐两男儿,辛勤养无益”诗句用词可悲可叹,这是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幻灭。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
看清政治之后,乾元二年,诗人几经反省,决定辞官离去。在思想上完成了转换,过渡到远离皇权走向百姓。践行儒志是杜甫自幼的愿望,这是他人生理想中不能抹去的一笔,诗人在仕途受挫,面对污浊不堪的政治时态,亲眼目睹战乱时人民所受的种种痛苦,终将清醒,挣脱了对朝廷政治的理想,转为对人民和生活的歌颂,即使无奈,即使沉重,即使继续抑郁顿挫,对诗人来说不免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此后诗人的人生生理想变得更为丰腴,忙碌贫困的生活之中、追寻于对诗歌艺术美的探寻之中,寄景于诗,以景抒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化生活中的庸俗丑陋为艺术中的凄美浪漫,创造了悲剧效果的美学价值,同时也谱写了许多反映人民苦难的诗歌,晚年的经历丰盈了诗人的思绪。
诗人青年时期的《壮游》:“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歌歌颂泰山的雄壮景色,这是盛唐时诗人延续齐梁时代山水作诗的正体写法。在《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中开始探索:“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浮生有荡汩,吾道正羁束。人寰难容身,石壁滑侧足。云雷此不已,艰险路更跼。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2诗人用笔墨渲染了恶劣的地理环境,并通过此情此景折射出内心济国忧民的心情。诗人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不断扬弃,不断追寻,诗歌源于生活,千姿百媚各有体悟,美感存在于此也有迥异之分,甚至阶级之别,只属于诗人个体。
晚年之后的夔州生活,是诗人对诗歌“悲美”的追求到了极致,《秋兴》、《诸将》等都备受推至,是诗人诗歌的集大成之作,是其感情和思想升华的精炼。夔州时的诗人,思绪饶牵更多的是怀旧悲今,伤感年暮,加之诗人的悲从不只是惋叹自己,兼并着忧国忧民,故他的秋天且悲且壮,更是郁结難舒。《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物景凋伤萧森,阴云压抑,强烈的季节性色彩,触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强化了悲秋的艺术渲染效果。其六:“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夔州長安千里之距,然风烟相接,诗人看着瞿塘峡怀忆玄宗当年游历曲江的盛况,以曲江窃比长安,昔日歌舞升平富流脂,现为戎马场的惨况。晚年杜甫,四处飘零,穷困交加,不论身处何地,始终心怀天下,忠君“治国平天下”是诗人穷极一生做不完的梦。
杜甫是儒士,也是诗人,且天生的诗人,诗人的天性天真浪漫朦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行的标准,同时也是精神追求。唐代是诗歌的国度,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人更是知识分子里的精英,杜甫以诗立言而名,自负极高,然而最终失意与立德和立功之上,他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寻,在曲折起伏的命运里不断地挣脱、扬弃,颠沛流离丰腴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让他眼光不在局限于宫阙朝廷之上,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成就了一代诗圣的传说。
注释:
[1]【唐】杜甫,【清】杨伦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卷1,第1页
[2]【唐】杜甫,【清】杨伦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卷14,第696页
参考文献:
[1]丁启阵:《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杜甫研究学刊,1998
[2]查正贤:《杜诗“庞公”意识发微》,文学研究,2006
[3]赖玉芹:《试析清初诗人的杜诗情结》,杜甫研究学刊,2004
[4]余祖坤:《乾元二年的杜甫及其诗美升华》,杜甫研究学刊,2008
[5]陈贻掀:《杜甫评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