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像理论视角解读《死者》中人物形象的主体构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意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并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尝试探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幻想破灭的原因。根据拉康的理论,个体的身份形成于镜像阶段,是主体不断通过对他者的形象进行确认,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关键词】:《死者》;拉康镜像理论;主体意识;他者;误认
  一.引言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卷之作,篇幅也最长,其内涵的复杂与丰富,叙事上象征与暗示的频繁使用,使它当之无愧成为全书的精粹。前人从不同角度探索过该小说的艺术特色。本文意在另辟蹊徑,从精神分析角度特别是拉康的镜像三阶段理论来探讨该小说中人物的自我毁灭,并利用拉康镜像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他者”和“误认”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从而揭示造成悲剧的原因。
  二.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说:镜子揭示人与世界既统一又分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镜子诱发自我意识,并通过自恋与认同,开创主体统一感。而精神病患者,由于转型失败,只能停留在主体破碎状态。另一方面,拉康从婴儿入手,确认自我意识为一种误认。换言之,这自我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实的。(赵一凡,323)
  拉康把人类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镜子阶段,想象阶段和象征阶段,三个阶段都以语言为前提。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間,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三.加布里埃尔主体认识的过程
  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以下将分三个阶段来探讨《死者》中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主体认识的过程。拉康把主体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与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相呼应。在前镜像阶段婴儿无法区分自我和他人,没有自我意识。只有在镜像阶段通过凝视镜中的形象建立自我,然而这种形象是虚幻的、想象的、异化的与误认的,其实这个镜中形象即拉康所谓的“无意识意象”,并不是婴儿自身,实际上是与自我相对应的他者。
  1. 前镜像阶段
  婴儿在刚出生时是一个混沌的状态,拉康将其称为“前镜像阶段”,这一时期的婴儿对“他者”是没有意识的,出于身体本能的需要,婴儿所渴望的仅仅只是最低层次的需求。该版块主要探讨参加舞会和聚餐前加布里埃尔的生活状态。
  2. 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婴儿对镜子中的反应慢慢从零碎变为整体,这使得他们感到轻松和快乐,将自己完全置于这个刚刚认识的“他者”之中。对于小说中的加布里埃尔来说,姨妈家的女仆莉莉、同为大学教师的艾弗丝小姐、妻子格丽塔、妻子去世已久的少年恋人弗雷都是“他者”,从镜像阶段开始,加布里埃尔确立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加布里埃尔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者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者”的目光也是加布里埃尔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者”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
  (1)加布里埃尔和莉莉的冲突——主体认识的萌芽
  莉莉是看门人的女儿,莫坎家的女佣,在圣诞舞会上脚不点地地忙碌着,是个正在发育但严重营养不良的姑娘,“面色发白,头发呈干草色”。可是纯洁无暇的她却被别人伤害了好多次。 从关系层面来说,莉莉是社会的最底层,而加布里埃尔是社会的高层,他们距离很远。
  (2)加布里埃尔和艾弗丝的冲突——主体认识的升级
  艾弗丝小姐核加布里埃尔是大学同学,他们拥有类似的人生经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现在都在大学里任教。在这个圣诞晚会上,艾弗丝小姐是他的舞伴,因而在关系层次上他们又进了一步。舞会上,艾弗丝小姐对加布里埃尔进行了一番无情的讽刺和嘲笑,使他颜面扫地,极大地动摇了他的自尊和自信。和莉莉相比,他与艾弗丝小姐的关系更近,冲突的时间更长,因而矛盾也更尖锐,对他的打击也更猛烈。
  (3)加布里埃尔和妻子的冲突——主体认识的升华
  舞会结束后,在去旅馆的路上他看到举止优雅的妻子,心潮澎湃,原想回到旅馆后与妻子温存一番,却发现妻子魂不守舍、郁郁寡欢,经询问才发现,原来舞会上的一支爱尔兰情歌唤起了她对早已去世的少年恋人弗雷的忧思,而且她还说弗雷是为她而死的。这对一向自命不凡的加布里埃尔是个极大的打击,相守多年的夫妻,却彼此心灵阻隔,他自以为拥有了她,而他在她心目中远不及一个辞世多年的少年恋人,随即一阵痛苦和朦胧的恐惧向他袭来。
  3. 后镜像阶段
  当婴儿18个月左右大的时候,就基本到了后镜像阶段。婴儿开始有了自我映像,对镜像这个概念也逐渐趋于认同。“他者”的影像与真正的自我慢慢融合甚至达到统一。正是在后镜像阶段,加布里埃尔完成了主体意识构建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他与三个女性的交涉中缓缓铺陈开来,最后在小说结尾的“漫天大雪”中骤然升温并达到了顶峰。
  四.加布里埃尔幻想破灭的原因——镜像误认
  拉康称:由于缺乏独立性,自我达不到绝对主体的标准。或者说,由于自身分裂、破碎与混杂,任何人的主体,都不可能自在自为。这其中真正原因是:作为想象的产物,自我意识具有高度统一性:它能掩盖自我差异与他人影响。
  若将加布里埃尔主体意识构建的过程比喻成一次化学反应,那么,“他者”莉莉就是促使该反应发生的适宜温度;“他者”艾弗丝小姐就是促使该反应发生的适度压强;而妻子格丽塔则是加速该反应的绝佳催化剂,成千上万倍地加速了该化学反应,直接导致了加布里埃尔最后的幻想破灭、精神瘫痪。由此可见,上述的三次“误认”是加布里埃尔完成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五.结论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小说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和三个主要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层层剖析这三对关系变化过程,从而详细探讨这三个女性角色——女仆莉莉、艾弗丝小姐、格丽塔在加布里埃尔主体意识构建过程中扮演的作用,莉莉、艾弗丝、格丽塔即对应拉康镜像理论中的“他者”,加布里埃尔即论文研究的对象——“主体”,由“他者”反射出来的“不真实自我”与遭到讽刺及冷落后的“真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的心理落差,使加布里埃尔处于精神完全瘫痪的境地,这也就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参考文献:
  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Harvester Press, 1985.
  Wilfred L. Guerin,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郭军:《乔伊斯:叙述他的民族:从<都柏林人>到<尤利西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拉康(著):《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乔伊斯(著):《都柏林人》王逢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其他文献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在中国,地摊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形式,但是地摊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堂皇入室,但是地摊经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造成了如扰乱治安、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以及影响市容等问题。在中国的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和地摊矛盾尖锐而不可调和。既然无法消除这个矛盾的存在,就应该去尝试接受,不能因地摊经济无序的现状而否定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期刊
二十五岁的展信佳:  亲爱的,你好吗?我是十年前的的展信佳,你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吗?还是随着时光远去已经淡忘了呢?如果已经忘了也没有关系,我可以告诉你关于那时候的展信佳。  那时候你十五岁,正读高二,每天都为学业奔忙,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味,学习和生活日复一日,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偶尔也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感受另一个世界里细雨霏霏的江南,或是狂沙漫天的塞外,那都是你生活的调
期刊
【摘要】:“边疆”是美国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向西部拓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边疆精神已融入美国精神与文化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对“边疆理论”有重要阐述。而当今社会,“边疆”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包括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科技边疆等多重意义。而精神边疆则是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对自身潜能的发掘,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对于自由的无限渴望等,是纯净而本真的精神的“世外桃源”。本文将
期刊
【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构造了一个湘西世界,少男少女之间产生了“湘西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因其真实淳朴的特性而吸引着人们,虽为真实却披上了理想化的外衣,其与现实的对立面与其他种种因素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湘西式”的爱情是一种极富缺憾感的美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边城》;“湘西式”爱情;合理性;对立性;悲剧性  翠翠与沈从文其他作品中的湘西女子都取材于现实中那个他爱的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张兆
期刊
【摘要】:20世纪初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过渡期,这一特殊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小说界文化生态的变化,作者群读者群的变化,以及新文学的异军突起。而这些结果直接促使了社会、言情小说走向合流。整合后的社会言情小说在创作与叙事模式上都呈现了独特的形态。  【关键词】:言情小说;社会小说;整合诱因;整合形态  一、引言  在新文学产生以前,通俗小说曾是小说的正宗,创作队伍和作品也相当壮大。现代通俗小说由
期刊
【摘要】:易卜生剖析了一个为家庭而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转变为不惜抛夫弃子、追逐自由的反叛女性的心路历程。《伤逝》则用男性的口吻,诉说了女性在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卑微与绝望。当娜拉问题被放置在五四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段,关于女性解放的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笔下得到了不同的阐释。  【关键词】:娜拉;子君;女性解放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以“伊孛生”将著名的挪威话剧家易卜生及其话剧作品介绍到中国
期刊
【摘要】:品特的戏剧语言中沉默和停顿是明显标志,被称为“品特式”沉默、停顿。他的作品被指具有一种“现实的荒诞感”,而这正源于他的这种沉默。这种沉默不只是剧中人的沉默,还包括了剧作家的沉默。一边是剧作家不提供剧中人的身世,另一边是剧中人含混其词。在说出的词语之下经常是已经知道而又没有说出的东西,沉默不语的同时却又饱含着生活的真实。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品特式沉默;不确定性;荒诞感  哈罗德·
期刊
【摘要】:自《雷雨》问世以来,可谓是集万千关注于一身,随之而来的批评也是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李健吾先生就是话剧演员出身,同时作为剧作家,又身兼文学评论家一职,所以他对《雷雨》相关言论尤其值得我们探讨与关注。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李健吾先生对《雷雨》这篇作品的批评产生背景、批评的具体内容,对被批评的作者——曹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作者对他批评的回应。  【关键词】:李健吾;《雷雨》;曹禺  “当年海上惊
期刊
【摘要】:沦落风尘的秦淮八艳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由于她们的美貌与才华,更与她们斗霜傲雪、不折不挠、生死无贰、尽节竭诚的气节有关,经历明清易代动荡的她们,在家国、情感之中,谱写了自己的壮歌。  【关键词】:气节;爱国情怀;刚烈;奉献  秦淮河源自于今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入长江,是中国河流中最具脂粉气的一条河,静静流淌着的秦淮水仿佛也有着缠绵的味道。在秦淮河水的哺育之中诞生了一个个有气节的女子
期刊
【摘要】:80年代,一群女性作家异军突起,她们在创作中对于女性的形象心理的刻画独具女性的特色,首先作为女性这个性别本身来描写女性,这个是男性作家无法跨越性别这个隔膜所能做到的,而陈染就是这一群女性作家中独具个性的一位女性作家,她以细腻流暢的笔致表现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困境,并且以个人的微弱的力量企图达到对强大困境的反叛与对抗。  【关键词】:陈染;枷锁;女性;对抗  陈染的小说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