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评曹禺《雷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342546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雷雨》问世以来,可谓是集万千关注于一身,随之而来的批评也是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李健吾先生就是话剧演员出身,同时作为剧作家,又身兼文学评论家一职,所以他对《雷雨》相关言论尤其值得我们探讨与关注。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李健吾先生对《雷雨》这篇作品的批评产生背景、批评的具体内容,对被批评的作者——曹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作者对他批评的回应。
  【关键词】:李健吾;《雷雨》;曹禺
  “当年海上惊雷雨”[1],自《雷雨》问世以来,可谓是集万千关注于一身,随之而来的批评也是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李健吾先生就是话剧演员出身,同时作为剧作家,又身兼文学评论家一职,所以他对《雷雨》相关言论尤其值得我们探讨与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李健吾先生在对《雷雨》主题的探讨上,并未落入俗套,将其总结为是揭露封建大家庭、封建阶级观念的罪恶,更多地是对人生、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与探讨。这一点上,曹禺先生自己也说在创作《雷雨》时,他“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2]。
  李健吾先生认为在《雷雨》中,作者主要围绕着“新”与“旧”这两个具有辩证关系的方面讲的。“新”是指当时时代的大环境下,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注入中国古老的血液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雨变幻。与“新”相对应的“旧”被李健吾先生解读为中国自古以來所相信的“命”、“天意”、“报应”等说法,并且说这部剧中“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却是处处令我们感到的命运观念”。举例来说,鲁大海第一次在周府花园里看到周萍,把他描述地面色苍白、像个鬼一样,而且认为周萍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是对周朴园做尽坏事的“报应”。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也同样回应道:“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3],并且说这种“残忍”用四凤和周冲的遭际最足以说明,他们两个人的死荒唐无理,最令人怜悯。在《雷雨》背后更多地是一种神秘而不可言喻的力量,我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她、概括它。
  李健吾先生在他的评论中曾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隐隐中有没有受到两出戏的暗示?一个是希腊尤瑞彼得司(Euripides)的Hippolytus,一个是法国辣辛(Racine)的Phèdre,二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后母爱上前妻的儿子。”[4]面对这点质疑,曹禺在《雷雨·序》中也做出了回应:“同一件传述,经过古今多少大手笔的揉搓塑抹,演为种种诗歌,戏剧,小说,传奇也很一些显著的先例,然而如若我能绷起脸,冷生生地分析自己的作品,我会再说,我想不出执笔的时候我是追念着那些作品而写下的《雷雨》”[5]。其实曹禺的回应不无道理,古今中外相似或类似的故事不胜枚数,很难追根溯源说出谁参考了谁,也很难判定划分原创与参考的标准,经典的俄狄浦斯情节就从古希腊以来一直被沿用与演绎。然而其实李健吾先生也并非是绝对地判定,后期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之前的评论有所修正,清楚地阐释了原型与原创的关系,并且毫不掩饰地夸赞《雷雨》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并且李健吾先生的这些评论也对曹禺以后的创作有所触动,从那以后,在有人质疑他作品的原创性之前,他就主动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说明,从源头堵住了针对这方面的无休止的论争。
  李健吾先生认为是繁漪让《雷雨》这出戏有了生命,可以看出他对这个人物的喜爱,而繁漪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引起最多讨论、最复杂、最“雷雨”的。首先他将繁漪定义为一个“被牺牲者”,他是一个生活在黑暗角落里的旧式妇女,是一名被压迫者,这一点曹禺先生也不能再赞同,他说繁漪属于不幸的女人,她“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和环境的窒息”,而“抑郁终身”[6]。李健吾先生还肯定了她骨子里那股雷雨版的热情,这份热情让她在找到了周萍这个她认为的精神寄托后,义无反顾地扑向他,就如飞蛾扑火般,最后却引来自身的毁灭。曹禺先生自己也承認繁漪“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而就是这样的极端和矛盾让繁漪这个人物发光出彩,这样的极端和矛盾也奠定了《雷雨》的剧情基调。无论是批评者还是剧作者对繁漪这个人物的喜爱都可谓溢于言表,但是李健吾先生仍客观地指出:“我引为遗憾的就是,这样一个充实的戏剧性的人物,作者却不把戏全给她做”[7],对于这方面的批评曹禺先生欣然接受,因为他自己也不得不说“我欢喜看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我知道舞台上的她与我原来的企图,做成一种不可相信的参差”[8],他觉得实际创造出来的繁漪与自己原来构想的繁漪是有一定差距的,而这种差距不怨其他,怨他自己本身创作能力的不足,可以看出曹禺的自我检讨以及谦逊地接受批评的态度。
  在对《雷雨》的评论中,李健吾先生流露出对周冲这个人物的喜爱之情,他认为周冲在这出戏里面死的无辜,是最值得我们怜悯的。曹禺也在《雷雨·序》中提到过,“他(周冲)也是我喜欢的人”,“周冲原是可喜的性格,他最无辜”[9],可见在这个方面李健吾与曹禺的看法是一致的。然而二人的分歧点在于,李健吾先生认为对周冲的塑造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指控作者“要他干什么,仅仅就作为一个陪衬吗?我替周冲打抱不平”[10]。针对这样的指控,曹禺也给与了发人深省的回应——周冲这个人物的存在是有层次、有意义的,首先他是个藏在襁褓里的年青人,有着许许多多的憧憬,对社会,对家庭,对爱情等等,但到头来他只能看着这些憧憬如泡沫般一个一个地破碎掉,他就如“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的一个春梦”[11],梦醒了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其次,曹禺先生强调:“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凡事最适当的了结”[12];最后,曹禺先生认为周冲在剧中不是一个陪衬,而是“一个不调和的谐音,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13],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周冲对于整部剧的意义所在。李健吾先生的文学评论总是注入了他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但这样难免会使得他的评价不甚客观、过于冲动,他对于周冲的肯定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对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和理解可能没有更深入进去思考。
  李健吾先生批评《雷雨》中虽然有那些精彩的人物,但“作者的心力大半用在情节上”[14],而不是主要塑造人物,以至于让李健吾先生觉得它很像电影,还有的人认为像小说。对于这一点批评,曹禺自己也是认同的,他在《日出》的跋中就反省过:“我很讨厌它(《雷雨》)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我用的过分。仿佛我只顾贪婪地使用着那简陋的’招数’不想胃里有点装不下”[15]。
  巴金曾道,《雷雨》这本感动了千万善良心灵的戏,如今差不多成了和“克腊西克”一样的东西,甚至在远僻的市镇里我们也会遇到它的读者和观众用赞叹的声音提到它[16]。而李健吾也被肯定为“从文学尺度出发的,认真鉴赏同代作家和作品的批评家”[17],二者的碰撞必然是火花四现,笔者也为能探讨其中的渊源而感到荣幸。
  注释:
  [1]茅盾:《赠曹禺》,全诗为:“当年海上惊雷雨,雾散云开明朗天。阅尽风霜君更健,昭君今继越王篇。”
  [2][3][5][6][8][9][11][12][13][15]曹禺.曹禺全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5,5,3-4,8,8,9,11,10,11,414
  [4][7][10][14]李健吾.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61,463,461,463
  [16]巴金.关于《雷雨》[A].龙·虎·狗[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
  [17]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M].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339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对小说戏曲的影响非常明显。诗歌为小说戏曲指明了艺术手法;一些小说戏曲的作者在作品中创作的诗歌也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  【關键词】:古典诗歌艺术;小说戏曲;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可见诗歌是中国古代士人表达思想抱負的基本途径之一。而小说戏曲作为古代文学的“后起之秀”,普遍在文本中融入了诗歌的创作要素,并
期刊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摘要】:摘要:阐述价值链理论,对航空物流价值链进行研究。分析价值链视角下的航空物流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析天津航空物流的运作模式,再借鉴国内外航空物流运作经验,提出促进天津航空物流发展的对策。为天津航空物流发展实践和航空物流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航空物流价值链;航空物流运作模式;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航空物流业刚刚起步,航空货运市场正
期刊
(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  【摘要】:摘要:大学简介是影响学校招生率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其具有特定的语步结构。 本文以四十篇中美大学简介为语料,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找出异同点并分析差异性存在的原因,以期给大学简介写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裁分析;大学简介;体裁结构;交际目的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个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来进行宣传。在网站主页上,最吸引人的
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在中国,地摊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形式,但是地摊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堂皇入室,但是地摊经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造成了如扰乱治安、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以及影响市容等问题。在中国的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和地摊矛盾尖锐而不可调和。既然无法消除这个矛盾的存在,就应该去尝试接受,不能因地摊经济无序的现状而否定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期刊
二十五岁的展信佳:  亲爱的,你好吗?我是十年前的的展信佳,你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吗?还是随着时光远去已经淡忘了呢?如果已经忘了也没有关系,我可以告诉你关于那时候的展信佳。  那时候你十五岁,正读高二,每天都为学业奔忙,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味,学习和生活日复一日,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偶尔也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感受另一个世界里细雨霏霏的江南,或是狂沙漫天的塞外,那都是你生活的调
期刊
【摘要】:“边疆”是美国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向西部拓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边疆精神已融入美国精神与文化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对“边疆理论”有重要阐述。而当今社会,“边疆”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包括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科技边疆等多重意义。而精神边疆则是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对自身潜能的发掘,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对于自由的无限渴望等,是纯净而本真的精神的“世外桃源”。本文将
期刊
【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构造了一个湘西世界,少男少女之间产生了“湘西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因其真实淳朴的特性而吸引着人们,虽为真实却披上了理想化的外衣,其与现实的对立面与其他种种因素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湘西式”的爱情是一种极富缺憾感的美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边城》;“湘西式”爱情;合理性;对立性;悲剧性  翠翠与沈从文其他作品中的湘西女子都取材于现实中那个他爱的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张兆
期刊
【摘要】:20世纪初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过渡期,这一特殊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小说界文化生态的变化,作者群读者群的变化,以及新文学的异军突起。而这些结果直接促使了社会、言情小说走向合流。整合后的社会言情小说在创作与叙事模式上都呈现了独特的形态。  【关键词】:言情小说;社会小说;整合诱因;整合形态  一、引言  在新文学产生以前,通俗小说曾是小说的正宗,创作队伍和作品也相当壮大。现代通俗小说由
期刊
【摘要】:易卜生剖析了一个为家庭而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转变为不惜抛夫弃子、追逐自由的反叛女性的心路历程。《伤逝》则用男性的口吻,诉说了女性在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卑微与绝望。当娜拉问题被放置在五四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段,关于女性解放的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笔下得到了不同的阐释。  【关键词】:娜拉;子君;女性解放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以“伊孛生”将著名的挪威话剧家易卜生及其话剧作品介绍到中国
期刊
【摘要】:品特的戏剧语言中沉默和停顿是明显标志,被称为“品特式”沉默、停顿。他的作品被指具有一种“现实的荒诞感”,而这正源于他的这种沉默。这种沉默不只是剧中人的沉默,还包括了剧作家的沉默。一边是剧作家不提供剧中人的身世,另一边是剧中人含混其词。在说出的词语之下经常是已经知道而又没有说出的东西,沉默不语的同时却又饱含着生活的真实。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品特式沉默;不确定性;荒诞感  哈罗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