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不说什么——浅析品特式的沉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特的戏剧语言中沉默和停顿是明显标志,被称为“品特式”沉默、停顿。他的作品被指具有一种“现实的荒诞感”,而这正源于他的这种沉默。这种沉默不只是剧中人的沉默,还包括了剧作家的沉默。一边是剧作家不提供剧中人的身世,另一边是剧中人含混其词。在说出的词语之下经常是已经知道而又没有说出的东西,沉默不语的同时却又饱含着生活的真实。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品特式沉默;不确定性;荒诞感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 1930一2008)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活跃在英国剧坛上的引人注目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摒弃中产阶级客厅戏剧的兴趣和价值,一反传统戏剧的成规,力图用新的戏剧技巧和语言手段来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普通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品特创作了很多独幕剧、多幕剧、广播剧和电视剧,主要作品有《房间》、《生日晚会》、《看门人》、《回家》、《送菜升降机》、《风景》、《背叛》和《归于尘土》等。此外,他还是一个成功的电影编剧兼导演,曾将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等小说搬上银幕。品特的戏剧语言中沉默和停顿是明显标志,被称为“品特式”沉默、停顿。他的作品被指具有一种“现实的荒诞感”,而这正源于他的这种沉默。
  品特曾在1962年布里斯托尔国家大学生戏剧节上的讲演中说到“有两种沉默,一种是不说话,另一种是滔滔不绝。这种话语说的是一种潜藏在下面的语言。这就是它不断涉及的东西。我们听到的话语是我们没听到的东西的指征。正是这种必须的回避,这种强烈的、狡猾的、痛苦的,或者是嘲讽的烟幕将其他的东西掩盖起来了。”[1]P325 他认为在沉默之中,在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话语之中,我们能够很好地交流思想,而这些没有说出来的话语实际上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托词,是一种拼命保护我们自己的防卫动作。思想交流常常使人感到害怕,企图进入他人的生活则更具有威胁性,我们很怕向他人表露我们内心的空虚。而我今天就是要和大家讲讲这种沉默——品特式的沉默,这种沉默不只是剧中人的沉默,还包括了剧作家的沉默。一边是剧作家不提供剧中人的身世,另一边是剧中人含混其词。在说出的词语之下经常是已经知道而又没有说出的东西。语言在这些情况下变得极为晦涩。我们(包括剧中人)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没有表现力的,不露真情,不可信赖,难以捉摸,含糊其辭,障碍重重,扭扭捏捏。
  一、剧中人的沉默
  (一)停顿与沉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认为:“短暂的沉默,在剧中叫做‘停顿’,‘停顿’有语气上的问题,但有的停顿是一种无声的内心动作,这种戏剧性的停顿多表现在人物心理起伏变化的时刻,如一个外部动作之后向下一个外部动作转折时,剧中人物忖度自己的处境,思考着对策,就可能出现‘停顿’,它是一种心理过渡。”[2]在《回家》的第二幕里,正当主人公特迪告诉父亲和弟弟他的妻子如何贤惠,他在美国的生活又如何幸福时,弟弟伦尼突然插话道:
  伦尼( 对特迪说) : 你的烟熄了。
  特迪: 哦,是的。
  伦尼: 要点火吗?
  特迪: 不,不用了。( 停顿) 你的烟不是也熄了吗?
  伦尼: 哦,是的。( 停顿) 你还没有告诉我们你在美国教书的情况,你是教哪一门专业的?[3]P330
  这一段插曲来得突然,乍一看,它与上下文毫无关系,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在关于“烟熄了”的琐屑对话中竟然隐藏着一场紧张的意志较量。听见哥哥大肆吹嘘其幸福的家庭生活,对嫂子暗中怀着欲望的伦尼大为光火,他指出特迪的烟灭了,是想打击特迪的兴致,并提醒他不要得意忘形,他的“要点火吗”并不意味着好意,而是恶意和优越感的表现。特迪立即意识到了这一点,便马上拒绝,他的“你的烟不是也熄了吗”实际上是一种反击行为。伦尼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因而更加冒火,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话题引向特迪引以自豪的职业——哲学教授并发动一轮新的攻势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停顿,特迪的停顿表示他在估量形势,考虑如何反击,在无声的平静后面酝酿着他紧张的心情,最后以反诘的形式爆发出来; 伦尼的停顿则暗示着他失败后愤怒的心情,以及他盘算新的報复手段的心理过程。透过无声的停顿,品特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激情和心理动机。
  (二)前言不搭后语
  1.《风景》是一部独幕剧,该剧几乎没有情节,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对夫妇分别位于餐桌的两边,自顾自地述说往事,对对方充耳不闻。
  贝丝:我喜欢站在海边。就是那儿。
  达夫:狗跑了。我没告诉你。......你记得昨天的天气吗?那阵大雨?
  贝丝:他感觉到了我的影子。我站在他身边,他抬头看我。
  达夫:我应该带些面包。那样我就可以喂鸟了。
  贝丝:他手臂上有沙子。
  达夫:它们到处蹦蹦跳跳。发出叽叽喳喳的声音。[1]P4
  品特在舞台提示中强调: “达夫通常在说贝丝,但似乎听不见她说话。达夫从来不看贝丝,似乎听不见她说话。”[1]P4他们无视对方的存在,沉浸于各自内心的风景。贝斯完全脱离了外部世界一一我们所听到的她说的话,仅仅是她的内心思想:而达夫正在试图与她沟通,但是并不成功。剧名中的风景存在于贝斯的记忆中,是她和一个不知名的男子在海边做爱的场面,她温情而细腻地回忆着。另一方面,达夫是个粗野的中年流氓,语言极其下流,老是提到他过去通奸的事。
  前言不搭后语,顾左右而言它,品特的剧作集中地传递出现代人的孤独、无助、隔膜与沟通的困难。
  2.
  戴维斯:你知道那个混蛋修道士跟我说什么吗?(停顿)你这附近还有多少黑人?
  阿斯顿:什么?
  戴维斯:你这儿还有其他黑人吗?
  阿斯顿:(拿出鞋子。)看看合不合适。
  戴维斯:你知道那个混蛋修道士跟我说什么吗?(他低头看了看鞋子。)我想可能有点儿小。   阿斯顿:小吗?[3]P197
  在《看门人》这段话中中戴维斯与阿斯顿正谈到一位鞋匠时,话题突然转移到:你知道那个混蛋修道士跟我说什么吗?问题未得到回答又突兀地问道:你这附近还有多少黑人?而阿斯顿也避开了他的问题,转而风马牛不相及地拿出鞋子,问他合不合适。这一连串毫无逻辑的匪夷所思的话题转换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虚弱和挣扎,暗示着人物害怕交流,因为真正的交流往往能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害怕暴露自己。人们害怕交流,交流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身的存在和地位,言语间充满了互相伤害的威胁,由此造成了交流沟通的障碍。在品特的戏剧中还有一种前言不搭后语是一个人已经再说别的问题了另一个人还在说着上一个问题。
  “品特对于普通话语临床般精确的耳朵使他能够转录日常生活对话的所有重复、凌乱以及逻辑或者语法的缺乏。品特剧作中的对话是各种各样前言不搭后语闲谈的案例汇编;他记录了人们之间思维速度的差异导致的行动延迟效果一一思维迟缓者总是应答上一个问题,而敏捷者已经走到两步之前。还有没有能力听懂造成的误解;对于善于表达者卖弄门才时所使用的多音节词汇的茫然不解;误听;以及错误的预感。品特的对话不是有逻辑的记录,而是遵循着一条声音通常压倒意义的思维联想线索。”[4]P163-164然而,品特否认他试图表现人没有能力与其同类交流的情况。他曾经说现在人们不是什么没有能力交流,而是一种故意回避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身是如此的可怕,以至于人们宁愿不断斗嘴,不断谈论其他事情,而不触及他们关系的实质。
  二、剧作家的沉默
  品特曾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次访谈时说:“二十世纪戏剧中最明显的一种形式就是欺骗。剧作家认为我们对剧中人物了如指掌,而这些人物则是通过他们的对话把自己介绍给观众。事实上,这些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全是剧作家的旨意......在我的一个剧中,当大幕拉开时,你看到的是一个特定的场面:两个人坐在一间房子里,故事不是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而是在大幕拉开的一瞬间开始的。对于这两个人我们了解得并不比我对你多一些。世界充满了出人意料的事情。一扇门可能会被打开,一个人走进来,我们很想知道这是谁,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进来,但是,我们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弄清他的想法、他的身份、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和别人的关系呢?”[5]品特认为剧作家并不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上帝”,所以他能给予观众的只有某一特定场景的外观和模式、他自己对深人不断变化着的事物的一种印象,以及他本人对这个奇妙变幻中的戏剧世界的一种神秘的感觉。
  《升降机》描写的是两个工人出身的伦敦佬,他們在伯明翰地区的一个地下室里等待老板的指令。地下室连个窗户都没有,只有两张床。为了消磨时光,格斯和本谈论着报上的奇闻、足球赛以及他们已经完成了的几项任务。剧作家并没有在他们的谈话中特意交代有关这两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和动机,只是从他们的交谈中,观众才得知他们受雇于一个地下秘密组织,专门从事杀人勾当,而对于这个组织本身他们则一无所知,只由本和他们的老板保持着单线联系。故事最后,当格斯去上厕所时,班接到命令要他开枪打死下一个进门的人。“右边的门猛然打开。班转身,把枪指向门口。格斯踉跄而入。他的上装、背心、领带、枪套和手枪都被剥光了。他站住,弯腰弓背,手臂垂在身体两侧。他抬起头来,望着班。长时间的沉默。他们相互瞪着眼睛。(幕落。)”[3]P184格斯被人卸掉了枪,是谁卸掉了他的枪?班用枪对准了格斯,他们沉默的互相瞪着,幕落了,班会开枪打死格斯吗?格斯的命运会如何?我们只能猜测却无从得知。
  《看门人》以流浪汉戴维斯为获取一个长久性住处而做的努力作为全剧的主线。他的失败并不是出于命运的缘故,而是他自身的弱点——当他知道阿斯顿曾经是个精神病人时,他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并企图挑起兄弟之间的争斗,以坐收渔翁之利。全剧结束后,观众的脑海中仍然遗留着一大堆疑问:戴维斯是什么人,他从哪里来,他自称有两个名字——伯纳德詹金斯和麦克戴维斯,但他的真实姓名是什么呢?他多次提到要去锡德卡普,因为那里有他的身份证明文件,而他迟迟不能成行的原因则是天气不好和缺乏一双合脚的鞋子,为此他等了15个年头。戴维斯向米克兄弟保证只要他到了锡德卡普就能拿回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件,这样他就可以获得看门人这一职务。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没能去往锡德卡普,没能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没能证明他自己,由此造成了一种不确定性。
  品特说“舞台上的一个人物,他可以不表现关于他过去的经历、他现在的行为,或者他的意愿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或者信息,也不给出对于他的动机的全面分析应该和那些(令人惊奇的)可以做到所有这些事的人那样,是正当合理的、值得关注的。体验越是真切,则表达越不真切。”[1]P321尽情核实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非總能实现。因为这里剧作家无意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他只是不解释不揭露地将生活的一角摆到我们的面前。“如果说在我们的时代里,生活基本上是荒诞的,那么任何对于这种生活的戏剧性表现,只要带有完整解答并且造成这种生活具有“意义”的幻觉的,最终注定包含了一种过分简单化的因素,注定压抑了本质要素,被修订和简化的现实就是假装。”[4]P177
  三、结论
  品特式的沉默从来就不是不说话,而是在滔滔不绝的谈话中说了什么和没有说什么。他的人物躲藏在无法预料的对话后面。我们所听到的是我们所没有听到的一切东西的信号。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们发出了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的信息,而我们离开剧院的时候,还是不比进来的时候更加好。”[3]P3品特写的是对话的冰山,他剧中的人物像是冰冷的海洋中漂浮的遥远的冰山,他们之间的交流在海底进行的。由于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们无法确认一些什么,我们只能猜测。荒诞感由此产生。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荒诞感却透出一种来自现实的真实感。你可能觉得我们的日常交流很顺利,可是剥离掉前因与后果,剥离掉背景和心理活动,只留下表面的对话,你会发现和品特戏剧中一样的荒诞感出现了。这种荒诞感是源于现实的荒诞,他让我们正视我们日常生活的荒诞。然后,作者并没有意愿为我们指明一条明径,至于如何选择,全看我们自己了。生活的荒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活在其中而全不自知。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品特.归于尘土[M].华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林陵,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3] 哈罗德·品特.送菜升降机[M].华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为人所熟知,也被研究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进行了研究。但是本文从比较文学变异学和翻译“操控”理论出发,研究这部作品在跨语際翻译过程中发生的语言变异现象,并探究产生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翻译情况,同时弥补学术空白点。  【关键词】:《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翻译;变异;中國化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文学影响从美国遍及全世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对小说戏曲的影响非常明显。诗歌为小说戏曲指明了艺术手法;一些小说戏曲的作者在作品中创作的诗歌也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  【關键词】:古典诗歌艺术;小说戏曲;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可见诗歌是中国古代士人表达思想抱負的基本途径之一。而小说戏曲作为古代文学的“后起之秀”,普遍在文本中融入了诗歌的创作要素,并
期刊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摘要】:摘要:阐述价值链理论,对航空物流价值链进行研究。分析价值链视角下的航空物流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析天津航空物流的运作模式,再借鉴国内外航空物流运作经验,提出促进天津航空物流发展的对策。为天津航空物流发展实践和航空物流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航空物流价值链;航空物流运作模式;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航空物流业刚刚起步,航空货运市场正
期刊
(重庆大学,重庆 401331)  【摘要】:摘要:大学简介是影响学校招生率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其具有特定的语步结构。 本文以四十篇中美大学简介为语料,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找出异同点并分析差异性存在的原因,以期给大学简介写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裁分析;大学简介;体裁结构;交际目的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个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来进行宣传。在网站主页上,最吸引人的
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摘要】:在中国,地摊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形式,但是地摊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堂皇入室,但是地摊经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造成了如扰乱治安、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以及影响市容等问题。在中国的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管理和地摊矛盾尖锐而不可调和。既然无法消除这个矛盾的存在,就应该去尝试接受,不能因地摊经济无序的现状而否定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期刊
二十五岁的展信佳:  亲爱的,你好吗?我是十年前的的展信佳,你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吗?还是随着时光远去已经淡忘了呢?如果已经忘了也没有关系,我可以告诉你关于那时候的展信佳。  那时候你十五岁,正读高二,每天都为学业奔忙,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味,学习和生活日复一日,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偶尔也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感受另一个世界里细雨霏霏的江南,或是狂沙漫天的塞外,那都是你生活的调
期刊
【摘要】:“边疆”是美国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向西部拓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边疆精神已融入美国精神与文化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对“边疆理论”有重要阐述。而当今社会,“边疆”的内涵在不断延伸,包括政治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科技边疆等多重意义。而精神边疆则是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对自身潜能的发掘,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对于自由的无限渴望等,是纯净而本真的精神的“世外桃源”。本文将
期刊
【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构造了一个湘西世界,少男少女之间产生了“湘西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因其真实淳朴的特性而吸引着人们,虽为真实却披上了理想化的外衣,其与现实的对立面与其他种种因素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湘西式”的爱情是一种极富缺憾感的美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边城》;“湘西式”爱情;合理性;对立性;悲剧性  翠翠与沈从文其他作品中的湘西女子都取材于现实中那个他爱的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张兆
期刊
【摘要】:20世纪初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过渡期,这一特殊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小说界文化生态的变化,作者群读者群的变化,以及新文学的异军突起。而这些结果直接促使了社会、言情小说走向合流。整合后的社会言情小说在创作与叙事模式上都呈现了独特的形态。  【关键词】:言情小说;社会小说;整合诱因;整合形态  一、引言  在新文学产生以前,通俗小说曾是小说的正宗,创作队伍和作品也相当壮大。现代通俗小说由
期刊
【摘要】:易卜生剖析了一个为家庭而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转变为不惜抛夫弃子、追逐自由的反叛女性的心路历程。《伤逝》则用男性的口吻,诉说了女性在男性话语霸权背景下的卑微与绝望。当娜拉问题被放置在五四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段,关于女性解放的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笔下得到了不同的阐释。  【关键词】:娜拉;子君;女性解放  1907年,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以“伊孛生”将著名的挪威话剧家易卜生及其话剧作品介绍到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