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和形成以“引导探索、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教学得到优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课堂教学 优化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言以蔽之,新的课程改革,真正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大众教育。但是,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歪曲了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过程。因此,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教师来说,应尽快想方设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
一、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结论正确与否这一环节过分关注,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启示不够,在教学中急于将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没有强调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一堂课下来,学生得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法则、概念和枯燥的公式、符号,而对这些法则、概念、公式、符号等的形成过程知之甚少。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数学既要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知识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推理、讨论、探索的时间的空间,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去深化知识,发掘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到的。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显然,这是要求教师引领学生从机械的接受学习中跳出来,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提出质疑和猜想,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上升阶梯。
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并提出“泰勒斯是如何完成测量的”这一问题。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课知识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师生再一起回头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传统教具由于实际操作时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就可以轻松精准地实现图形的呈现和变换,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形象直观、节约时间的效果。
另外,新课程倡导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求初中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和信息。
四、建立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既然课堂教学要注重交流互动,就要提高互动双方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关注双方反馈信息的内容,以增强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其中教师将起到主导作用。首先,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学中的施令者、提问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每一个结论作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交流的正确方法,要让学生明确:“说”是学习,是参与,“听”并质疑更是学习,是参与,而且比“说”更重要。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数学课堂的一言堂才变成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为出发点,以学生在学习中实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选择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贾随军. 新数学课程实施中活动教学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3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四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课堂教学 优化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言以蔽之,新的课程改革,真正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大众教育。但是,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歪曲了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过程。因此,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教师来说,应尽快想方设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
一、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结论正确与否这一环节过分关注,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启示不够,在教学中急于将公式、定理推证出来,没有强调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一堂课下来,学生得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法则、概念和枯燥的公式、符号,而对这些法则、概念、公式、符号等的形成过程知之甚少。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数学既要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知识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推理、讨论、探索的时间的空间,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他们去深化知识,发掘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到的。
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显然,这是要求教师引领学生从机械的接受学习中跳出来,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提出质疑和猜想,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上升阶梯。
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并提出“泰勒斯是如何完成测量的”这一问题。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本课知识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师生再一起回头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传统教具由于实际操作时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就可以轻松精准地实现图形的呈现和变换,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形象直观、节约时间的效果。
另外,新课程倡导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求初中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和信息。
四、建立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既然课堂教学要注重交流互动,就要提高互动双方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关注双方反馈信息的内容,以增强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其中教师将起到主导作用。首先,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学中的施令者、提问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每一个结论作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交流的正确方法,要让学生明确:“说”是学习,是参与,“听”并质疑更是学习,是参与,而且比“说”更重要。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数学课堂的一言堂才变成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为出发点,以学生在学习中实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选择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贾随军. 新数学课程实施中活动教学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3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