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交流 反思 升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赛课,刘老师的一节课让我感触较深,现就列出其中的几个片段,供大家赏析。
  一、导入
  师:我们班同学有多少人?生齐说: 51人。
  师:今天我们分小组学习,要求每个小组人数一样多,能分成两人一个小组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1:因为51不能被2整除。生2:个位不是2、4、6、8、0。
  师:能分成5人一个小组吗?生齐说:不能。
  师:理由?生1:51不能被5整除。生2:个位不是0或5。
  师:那你们说分成几人一个学习小组,比较合适?生:三人一个小组。
  师:你的理由是?生:51能被3整除。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自愿组成三人一个小组就座。
  赏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班级多少人?)以及今天需要做的任务(分小组学习)入手来复习“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同时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从学生的学习需要、现实生活出发,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自然地拉近知识与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二、探索
  1.猜想
  师:猜一猜,“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是什么?
  (这时教室里比较“乱”,有一大部分学生说:个位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也有部分学生表示不同意)
  2.验证
  师: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请两方意见的代表发言。
  生1:我们的猜想有道理,如33、63、36、69等等,它们的个位能被3整除,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
  生2:你们的猜想不对,如13、23、56、29、49等等,它们的个位能被3整除,但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
  ……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精彩,也很到位。虽然刚才有的同学猜错了,但是你们的大胆猜想应该得到掌声鼓励,因为很多的科学论断都是由猜想开始的。
  赏析:讨论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个环节中老师就很好地创设了讨论的环境,让学生经历失败,自己走出思维定势,为下面的成功和创新奠定基础。
  3.探索
  师:下面你们打算如何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小组1:从数的组成方面去研究。
  小组2:列举出能被3整除的数,从中找规律。
  小组3:看所有的数字。
  小组4:研究除以3后的余数。
  ……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去研究,但别忘了验证。
  赏析: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要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4.交流汇报
  师: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听到有意思的内容,就用掌声表示感谢,当然听到不明白的或认为不对的或要补充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教学过程略)
  师:同学不仅发现能被3整除数的基本特征是:这个数的各位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还发现了能被3整除数的其他特征,这让老师感到很高兴。其实最令我欣慰的是:同学们不仅认真地分享了他人的成果,而且还有自己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赏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学习的再创造过程,而不单纯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必须使学生学会探索,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以知识教学作为载体,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1)数学思维: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2)数学方法:归一法、转化法、切割法、拼凑法等。(3)数学思想: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等。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或通过集体合作进行探索、发现或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方法、解题思路或指出一些思维错误,使学生摆脱困境,最终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
  四、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对自己的表现作一个评价。下课后还想研究什么相关的知识?
  2.师:今天下课我打算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请大家认真听好:
  (1)你的年龄能被3整除的,先下课(一部分学生高兴地走出教室,但都趴在门口或窗户口看着)。
  (2)剩下同学的年龄被3除余1的举一个手,被3除余2的举两个手,你们可以想想几个人一起下课比较合适?(这时有举两个手和举一个手的学生两两走出教室,有都举一个手的三个学生手挽手走出了教室,有都举两个手的三个同学手拉手一起走出了教室)。最后只有两个举一只手的学生留在教室内。
  师:相加不行,相减的差能不能被3整除呢?(两个学生想了想后也走出了教室)。
  赏析:采用这样分散下课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亲和力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回顾。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图/IC  5月17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湖南株洲市由于污水管网改造滞后,雨污混流水直排湘江被通报。在这份通报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管网改造数据失真”这一问题。两个数据  这一事件,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时间。  4月初,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湖南后,向该省住建厅和株洲市住建局调取管网相关数据。株洲市住建局4月14日报送的《关于走访问询具体交流内容的有关资料》显示,“十三
小学生认识图形到底要认识图形的什么?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要认识图形的特征。通常来讲,图形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图形的元素特征;二是图形的测量特征;三是图形的关系特征。小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概括、分类、比较是小学生进行逻辑的主要途径。  一、在概括中认识图形的元素特征  对于平面图形来说,元素特征主要是指一个图形边与角的特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关图形进行概括,能够快速地认识其
[摘 要]学生遇到复杂的面积问题时,可运用画图策略,在图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一道复杂的正方形面积题为例,通过运用画图、一题多解、渗透思想方法等策略,充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画图策略;解题能力;正方形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51-01  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
在经典语录集《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意思是说: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不动,但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
“时至今日,它仍在燃烧着。”这句话来自宫泽贤治的《夜鹰之星》。  夜鹰曾请求同伴们的帮助,却因相貌丑陋而备受嘲讽;它也曾经遭受死亡的威胁,只是因为名字中恰巧有个“鹰”字;它还曾祈求日神和星神的憐悯,只可惜想得到一丝丝光的愿望都被无情拒绝。  除了它的家人,没有谁瞧得起它这种小角色,因为它只是一只靠捕食昆虫为生的夜鹰而已。为此,夜鹰的骨子里刻下了“自卑”两个字。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起码现在是。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任教的班级当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些问题学生,他们要么数学成绩特别差,要么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并伴有抵触情绪,要么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等等。这些学生我称之为后20%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除了具有上述的学习问题之外,还普遍存在着学习品质差、参与意识不强、没有毅力等诸多毛病。经过长期的恶性循环,其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多
[摘 要]“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它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深刻的数学表象,使学生的形象感知提升到抽象思维;能解决儿童思维特点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轻松,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很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几何直观的,所以也使得这部分知识的表象无法深刻构建。几何画板的出现和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动机深、参与程度深、思维层次深、运用水平深的学习模式。以小学数学“小数的性质”一课为例,提出了以核心知识和核心知识所蕴含的核心范式为载体,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平台和空间为前提,遵从知识重演性、课堂发展性、习题的梯级性为指引,来说明和展示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多元工具;验证反思;思维演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1 新年好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以及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个数的特征。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倍数和因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学学习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