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国家认同危机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tato_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八年,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与世长辞。亨廷顿在政治上一生都是自由主义的民主党人,在思想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保守主义者,他在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接受政治学教育,在哈佛大学政治学系任教五十余年,六部专著每部均耗时近十年潜心写就,也都坦率直言美国政治、世界政治和 “美国与世界 ”关系的要害,因此在美国政治学界备受争议却影响巨大,堪称理解美国现实政治的理想窗口。
  回首亨廷顿身后的动荡世界,人们仍能感受其思考的敏锐。他对 “我们是谁 ”的追问告诉人们, “文明冲突战 ”早已在美国国内打响。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正是在回应这个挑战,特朗普政府的思想路线是亨廷顿而非班农奠定的,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更像是受到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二○○四年)的启发。

一、美国存在国家认同危机吗?


  《我们是谁》的主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文明冲突演化成为美国的文化内战,激化了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的国家认同危机。美国自由主义者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因为随着经济、文化、技术和政治的全球化,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九一一事件 ”也让美国人同仇敌忾,美国的国家认同并无危机可言。亨廷顿反驳道,这是因为自由主义者没有看到下述残酷的现实: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经济发展、跨国身份、世界公民的兴起,没有扩大交流反而将人们推向封闭,人们的身份认同越来越建立在语言、种族、宗教、文化的本土性上,不少国家的意识形态重新宗教化,西方世界的国家认同出现伊斯兰化趋势,很多原本固若金汤的现代国家遭遇分离主义挑战,经济全球化与认同本土化从一开始就是同时并存的,国家认同危机已经变成全球性的认同危机。美国也无法置身事外。
  亨廷顿坦言,美国国家认同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且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国家认同是建构出来的,在不同环境下时强时弱或重或轻,需要时时悉心维护。在美国历史上,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都是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才建构出来的,既要克服州县、市镇这些地域性的身份认同,也要克服白人、黑人、西班牙裔、亚裔之类种族性的身份认同,还要克服围绕性别、堕胎、同性恋等问题形成的文化性的身份认同,这些地域、种族和文化认同都曾经高于国家认同。美国的国家认同是在战火中锤炼的。一七七六年建国后的百余年里,美国没有国史,只有各邦、各州地方史。一八九八年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推动了南北和解,美国才有了真正的国史,爱国主义才进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国家认同才一路高歌直至在 “二战 ”助力下达到巅峰,美国成为西方世界民族主义最强烈的国家。但是,好景不长,美国的国家认同盛极而衰,一九六五至二○○四年的四十年中一直在走下坡路。美国之为美国、美国人之为美国人的独特性备受蚕食,美国的政治、法律和政策失去同化能力,将国家认同推入险境。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大国的兴衰更替是自然而然的。当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分界线的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事实上无力承担帝国主义的重负,无法以单极力量维系全球影响力,必须正视国家认同危机并调整内外战略。如果不追问美国和美国人的独特性,不直面美国的国家认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因应之道,一旦美国面临比“九一一事件 ”更大的内外挑战,就很难避免类似斯巴达崩溃、罗马帝国灭亡、英殖民帝国瓦解、苏联解体、不列颠联合王国衰败的悲剧命运。

二、美国国家认同面临何种危机?


  《我们是谁》所探究的正是美国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源。美国人之为美国人的独特性,究竟是人种、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义伦理、文化,还是财富、强力、政治?美国人对美国有没有超出人种、民族和宗教认同的国家认同?美国之为美国的独特性,究竟是多文化、双文化、单文化、镶嵌画还是大熔炉,究竟是普世国家、欧洲国家、独特文明抑或是社会契约所缔结的政治共同体?亨廷顿的这些追问告诉人们,美国是美国人的共同体,共同体的首要特征是共同性,共同性是靠区分自身与他者的独特性建立的,和平状态下要区分 “他我 ”,非和平状态下要区分 “敌我 ”。
  那么,美国的独特性究竟是什么呢?美国自由主义者认为美国的独特性是 “美国信念 ”,由一套抽象的政治原则或政治价值目标组成,包括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法治、权力制约、有限政府等,
其他文献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自由欧洲电台跟播音员G.R.厄本做对话节目时,借用物理学概念谈出两种不同的历史书写:“速度历史”和“质量历史”。前者指能够分辨历史规模和规律的;后者指能够对史料进行细节整理和分解的。汤因比认为,理想化的历史书写应该既是“速度的”又是“质量的”,但这两种方法被同一个人成功采纳是很难得的。  我重读了杨国强的几本专著:从一九九七年的《百年嬗蜕》、二○○八年的《晚清的士人与世
六十年代以后,台湾诗歌放弃自身而为某种社会意识充当奴仆的角色在历史的格局中已成为过去。——与西方文化的密切联系使得诗向西方诗西方哲学发生了很大倾斜。产生了诸如商禽等超现实主义“点火人”,较早地进入了(或企图进入)非理性领域。亦产生了郑愁予之类代表性诗人。那确是传统诗艺与西方现代主义“二道相因”的产物,是唯有中国这块土地上方可结出的丰腴果实。  台湾诗的一个很大长处在于确有诗的“理法”——标准是不容
The article in Time on January 7th, 2021, "Police Torture and Brutality Horrifies India" mentions that India’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long trials and low conviction rates. In that
1939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宣传部,潘汉年任副部长。不久,潘汉年来到上海,组建上海情报站,建成了同延安联系的秘密电台。1941年,潘汉年获取了近百份有价值的情报,发往延安和新四军军部,使新四军主力部队及时转移。一次次“扫荡”的扑空,让日军意识到消息可能被事先泄露。于是,日军出动大批宪兵特务,对上海进行搜查,寻找发报电台。  一次,日军在巡查时发现沪西一家药铺的屋顶有电台信号。这个电台,就是潘
关键词:历史辅助科学;中世纪史料;文书学;格式;刊本一、历史辅助科学  历史学科的原创性成果根源于对一手史料的切实掌握与深入分析,西欧中世纪留存至今的文字性材料是探究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史料基础和重要线索。中世纪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具备释读此类文献的能力,培养这项能力和提供相关知识的学科被称为历史学的“辅助科学”。1英语学界称为Auxiliary Sciences of History,即德语学界的H
我一直觉得,《论语》可能暗含了某种“命运”关系,首章《学而篇》开宗明义谈“学”,末章《尧曰篇》以“君子”概括总结,是不是意味着“学”是《论语》之始之根,目的是为“君子”?首章首则以“人不知而不愠”,对应末章末则“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是不是意味着君子首先从“ 己”出发,然后及“人”的?  孔子之世,天下无道,民不聊生。当此关节,夫子把败乱的根源归结于人, 特别是上位者,认为天下无道的主因在于上位者
中国对贫困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2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发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希冀,开启了对温饱和幸福的期盼;  90年前,秋收起义的一支部隊抵达井冈山,“红军来到掌政权,春光日子在眼前,穷人最先得好处,人人都有土和田”,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反贫困斗争的最初实践;  6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反贫困提供坚实的政治制度保障;  40多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大规模人口脱贫迈入
《马基雅维里》,是一本“大家”写“大家”的小书。  先说作者。昆廷·斯金纳堪称“大家”。他早就蜚声国际政治学界。评论者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的十个作者之一。因为他在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时政评论等方面的贡献,有着显见的创新和独到的阐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评论。  次说传主。马基雅维里的声望隆盛,一般意义上的“大家”甚至难当其名,这似乎不必多说。但他一方面享有现代政治思想奠基者的声名,另一方面
無论是国家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空前重视,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对传统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力恢复和倍加珍视,还是三星堆爆火、“水下洛神飞天”的出圈,罗翔、戴建业等文科名师的走红,都在指同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文科,正迎来一场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复兴。  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映射出一个日渐凝聚的社会共识:文科绝不是浪漫而无用的边缘学科,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和点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用传统文化和人文软实力
我喜欢各式各样的雨天,似乎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一种雨天来搭配。  失眠的夜晚,旧事翻涌,起坐不能平,这时,细雨敲窗,真是最好的背景音乐。忙里偷闲,最惬意的事,是站在窗前,看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紧不慢地落下。思念密不透风时,最宜被清晨一场不期而至的阵雨唤醒,像一首诗里写的那样:“昨天晚上还下在你那里的这些雨/今天就来到了这个城市/像是紧走慢走赶了一夜/一大早就敲开了我的房门”。心力交瘁时,则需要一场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