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朱庭珍曰:“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散行中时作对偶警拔之句,以为上下关键,非惟于散漫中求整齐,平正中求警策,而一篇之骨,即树于此。兼以词不欲尽,故意境宽然有余;气不欲放,故笔力锐而时敛,最为词坛节制之师。”(《筱园诗话》卷三)此言虽是对高适、岑参、王维、李颀四人七古的总体评价,但最准确的对象首推王维。若将此语移用来评论王诗《老将行》,堪称的评。《老将行》全文如下: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陈铁民先生在《王维集校注》中疑此诗与《陇头吟》等皆作于开元二十五、六年(737—738)王维任职于河西节度使幕府时,原因多半是二诗皆写边塞题材。其实二诗皆为乐府诗,不一定与诗人的亲身经历有关。王维诗才早熟,在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之前诗名已著。在旧本王集中,乐府诗《洛阳女儿行》题下注云“时年十六”,乐府诗《桃源行》题下注云“时年十九”,所记年龄或有误差,但不会相差太大。估计《老将行》也是其早年作品,这些诗早在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之前就已传播人口了。那么,《老将行》在艺术上有何优点呢?
首先,全诗章法严整,一丝不苟。清人焦袁熹评曰:“凡三章,章五韵,最整之格。每一韵为一章,一章之中又各两小章而意见各于句末见之。前二章之末韵犹所谓过文,‘卫青’二句渡下,‘李广’句自谓也。‘誓令’二句又渡下。”(《此木轩论诗汇编》)的确,全诗共十五联,平均分为三章。首章押平声“支”韵,次章押上声“有”韵,三章押平声“文”韵,平仄相间,而且三章皆是首句即入韵,完全符合七古的转韵规律。但是一般的七古多是四句一转韵(王维的《夷门歌》也是如此),此诗却是十句一转,每章皆由五联组成,这是独出心裁的章法。这样一来,每章的长度大大增加了,可以容纳的内容更加丰富周匝,也使全诗避免了因层次过多而生的零碎之病。第一章写老将勇猛威武、奋战沙场,却因数奇而致无功。第二章写老将惨遭弃置,以致生活困苦,寂寞无聊。第三章写边衅又起,老将复燃请缨杀敌之念。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韵脚上由平转仄又由仄转平造成的声情顿挫与心情之抑扬密切配合。章法之妙,堪称细针密线。
其次,对仗密集,且精工巧妙,不亚于律诗。全诗共十五联,对仗者多达十一联。首章、次章皆仅首联不对,其余四联皆对。末章则首、尾两联不对,其余三联皆对。由于是古风,故有些对仗属于“宽对”或“拙对”,例如“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上、下句皆用“一”字起句,这在律诗中是不被允许的。其实此处的两个“一”字,都不妨换成“孤”“单”等字,诗人故意不避同字,或许正是为了追求古朴之美。又如“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用王力的说法,这是“上半对,下半不对”的“拙对”(见《汉语诗律学》第501页),是唐人古风中常见的现象。除此之外,其余的九联都堪称工对。诸如“白额虎”对“黄须儿”,“不败由天幸”对“无功缘数奇”,“飞雀无全目”对“垂杨生左肘”,“故侯瓜”对“先生柳”,“燕弓”对“越甲”,皆是新奇精警,锱铢不爽。这些对仗即使出现在七言律诗中,也堪称奇警,况且还是在古风中,当然格外引人注目。从全诗来看,没有对仗的四联分别出现在第一、六、十一,十五的位置,间距相等,错落有致,这就很好地调节了全诗的节奏感,从而避免了通篇对仗容易导致的意脉不畅。清人沈德潜评曰:“此种诗纯以对仗胜。”(《唐诗别裁集》卷五)清人张文荪则评曰:“七古长篇概用对句,错落转换,全以气胜,否则支离节解矣。”(《唐贤清雅集》)可见对仗精工确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当然,《老将行》在内容上也有突出的优点,那便是包蕴丰富,主题突出。全诗虽以一位老将为主人公,但由于密集地运用了许多古代名将的典故,便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意蕴。试看此诗中出现的古人名单:周处、曹彰、卫青、李广、后羿、召平、耿恭、灌夫、五将军(田广明、范明友、韩增、赵充国、田顺)、雍门子狄、魏尚,在一首三十句的诗中竟然出现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用典之密,无以复加。用典的最大好处便是言简意赅,因为只要诗中咏及某位历史人物,该人的主要言行便包含在内。例如次联运用晋将周处与魏将曹彰之典,前者为民除害,入山射杀白额猛虎;后者勇冠一世,号称“黄须儿”。两典一正用一反用,生动地写出老将年轻时武艺超群、英名盖世的事迹。又如“耻令越甲鸣吾君”句用春秋时齐将雍门子狄以越国甲兵惊动齐王而请罪自刎,遂使越军自退七十里之故事,形容老将为国御侮不惜捐躯的忠烈精神。若非用典,用再多的笔墨也难以畅尽地表达此类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名单中以汉人为最多,竟达十人。程千帆先生指出:“众所周知,汉是唐以前惟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帝国;就这些方面说,汉、唐两朝有许多可以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老将行》就是如此,它用以汉喻唐的手法,精练准确地描写了老将的种种经历。例如“卫青”一联,上句写其他将领因天幸而不败,下句写老将因数奇而无功。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指出“‘天幸’乃去病事,今指卫青,盖误用也”,其实在《史记》中卫青本与霍去病合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二人又曾合兵出击匈奴,王维连类及之,未为大误。况且此联平仄合律,若称“去病”,则平仄未谐。此联连用两位汉代名将的典故,不但写出了老将屡建奇功反被朝廷疏远的不平遭遇,而且暗示朝廷任人唯亲、赏罚不明的现实,貌似平淡的语调中沉潜着勃郁不平之气,对老将的满腔同情也溢于言表。再如“誓令”一联,正用耿恭在疏勒城穿井十五丈终获泉源之事,又反用灌夫使酒骂座之典,表明老将效法前者赤心报国不辞远戍绝域,而不愿像后者那样徒能逞酒使气大言惊人,从而生動地刻画了老将的高尚品行。至于末联运用汉代云中太守魏尚之典,希望朝廷重新起用老将再建新功,则是卒章见志,全诗主旨遂得凸现。用典虽多,但用法多变,并无单调之弊。
总之,《老将行》一诗在艺术上完全当得起“规格最正笔最雅炼”的那一段评语,在内容上则是龙腾虎跃英气勃发,近人高步瀛称其“雄姿飒爽,步伐整齐”(《唐宋诗举要》),堪称的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新 书 架
《莫砺锋文集》
《莫砺锋文集》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作品的首次结集出版,凡十卷,汇录了各类著作二十余种,既有《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等享誉学界的学术专著,也有《漫话东坡》《莫砺锋说唐诗》等脍炙人口的普及性读物,还有《浮生琐忆》《师友杂忆》等充满“人间情怀”的散文创作。读者从中既可领略到莫砺锋先生功底扎实、眼光独到的治学特点,亦可体会一位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博大深沉的人文关怀。
《莫砺锋文集》,精装16开,全10册,凤凰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定价1680元。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陈铁民先生在《王维集校注》中疑此诗与《陇头吟》等皆作于开元二十五、六年(737—738)王维任职于河西节度使幕府时,原因多半是二诗皆写边塞题材。其实二诗皆为乐府诗,不一定与诗人的亲身经历有关。王维诗才早熟,在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之前诗名已著。在旧本王集中,乐府诗《洛阳女儿行》题下注云“时年十六”,乐府诗《桃源行》题下注云“时年十九”,所记年龄或有误差,但不会相差太大。估计《老将行》也是其早年作品,这些诗早在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之前就已传播人口了。那么,《老将行》在艺术上有何优点呢?
首先,全诗章法严整,一丝不苟。清人焦袁熹评曰:“凡三章,章五韵,最整之格。每一韵为一章,一章之中又各两小章而意见各于句末见之。前二章之末韵犹所谓过文,‘卫青’二句渡下,‘李广’句自谓也。‘誓令’二句又渡下。”(《此木轩论诗汇编》)的确,全诗共十五联,平均分为三章。首章押平声“支”韵,次章押上声“有”韵,三章押平声“文”韵,平仄相间,而且三章皆是首句即入韵,完全符合七古的转韵规律。但是一般的七古多是四句一转韵(王维的《夷门歌》也是如此),此诗却是十句一转,每章皆由五联组成,这是独出心裁的章法。这样一来,每章的长度大大增加了,可以容纳的内容更加丰富周匝,也使全诗避免了因层次过多而生的零碎之病。第一章写老将勇猛威武、奋战沙场,却因数奇而致无功。第二章写老将惨遭弃置,以致生活困苦,寂寞无聊。第三章写边衅又起,老将复燃请缨杀敌之念。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韵脚上由平转仄又由仄转平造成的声情顿挫与心情之抑扬密切配合。章法之妙,堪称细针密线。
其次,对仗密集,且精工巧妙,不亚于律诗。全诗共十五联,对仗者多达十一联。首章、次章皆仅首联不对,其余四联皆对。末章则首、尾两联不对,其余三联皆对。由于是古风,故有些对仗属于“宽对”或“拙对”,例如“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上、下句皆用“一”字起句,这在律诗中是不被允许的。其实此处的两个“一”字,都不妨换成“孤”“单”等字,诗人故意不避同字,或许正是为了追求古朴之美。又如“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用王力的说法,这是“上半对,下半不对”的“拙对”(见《汉语诗律学》第501页),是唐人古风中常见的现象。除此之外,其余的九联都堪称工对。诸如“白额虎”对“黄须儿”,“不败由天幸”对“无功缘数奇”,“飞雀无全目”对“垂杨生左肘”,“故侯瓜”对“先生柳”,“燕弓”对“越甲”,皆是新奇精警,锱铢不爽。这些对仗即使出现在七言律诗中,也堪称奇警,况且还是在古风中,当然格外引人注目。从全诗来看,没有对仗的四联分别出现在第一、六、十一,十五的位置,间距相等,错落有致,这就很好地调节了全诗的节奏感,从而避免了通篇对仗容易导致的意脉不畅。清人沈德潜评曰:“此种诗纯以对仗胜。”(《唐诗别裁集》卷五)清人张文荪则评曰:“七古长篇概用对句,错落转换,全以气胜,否则支离节解矣。”(《唐贤清雅集》)可见对仗精工确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当然,《老将行》在内容上也有突出的优点,那便是包蕴丰富,主题突出。全诗虽以一位老将为主人公,但由于密集地运用了许多古代名将的典故,便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意蕴。试看此诗中出现的古人名单:周处、曹彰、卫青、李广、后羿、召平、耿恭、灌夫、五将军(田广明、范明友、韩增、赵充国、田顺)、雍门子狄、魏尚,在一首三十句的诗中竟然出现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用典之密,无以复加。用典的最大好处便是言简意赅,因为只要诗中咏及某位历史人物,该人的主要言行便包含在内。例如次联运用晋将周处与魏将曹彰之典,前者为民除害,入山射杀白额猛虎;后者勇冠一世,号称“黄须儿”。两典一正用一反用,生动地写出老将年轻时武艺超群、英名盖世的事迹。又如“耻令越甲鸣吾君”句用春秋时齐将雍门子狄以越国甲兵惊动齐王而请罪自刎,遂使越军自退七十里之故事,形容老将为国御侮不惜捐躯的忠烈精神。若非用典,用再多的笔墨也难以畅尽地表达此类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名单中以汉人为最多,竟达十人。程千帆先生指出:“众所周知,汉是唐以前惟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帝国;就这些方面说,汉、唐两朝有许多可以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老将行》就是如此,它用以汉喻唐的手法,精练准确地描写了老将的种种经历。例如“卫青”一联,上句写其他将领因天幸而不败,下句写老将因数奇而无功。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指出“‘天幸’乃去病事,今指卫青,盖误用也”,其实在《史记》中卫青本与霍去病合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二人又曾合兵出击匈奴,王维连类及之,未为大误。况且此联平仄合律,若称“去病”,则平仄未谐。此联连用两位汉代名将的典故,不但写出了老将屡建奇功反被朝廷疏远的不平遭遇,而且暗示朝廷任人唯亲、赏罚不明的现实,貌似平淡的语调中沉潜着勃郁不平之气,对老将的满腔同情也溢于言表。再如“誓令”一联,正用耿恭在疏勒城穿井十五丈终获泉源之事,又反用灌夫使酒骂座之典,表明老将效法前者赤心报国不辞远戍绝域,而不愿像后者那样徒能逞酒使气大言惊人,从而生動地刻画了老将的高尚品行。至于末联运用汉代云中太守魏尚之典,希望朝廷重新起用老将再建新功,则是卒章见志,全诗主旨遂得凸现。用典虽多,但用法多变,并无单调之弊。
总之,《老将行》一诗在艺术上完全当得起“规格最正笔最雅炼”的那一段评语,在内容上则是龙腾虎跃英气勃发,近人高步瀛称其“雄姿飒爽,步伐整齐”(《唐宋诗举要》),堪称的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新 书 架
《莫砺锋文集》
《莫砺锋文集》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作品的首次结集出版,凡十卷,汇录了各类著作二十余种,既有《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等享誉学界的学术专著,也有《漫话东坡》《莫砺锋说唐诗》等脍炙人口的普及性读物,还有《浮生琐忆》《师友杂忆》等充满“人间情怀”的散文创作。读者从中既可领略到莫砺锋先生功底扎实、眼光独到的治学特点,亦可体会一位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博大深沉的人文关怀。
《莫砺锋文集》,精装16开,全10册,凤凰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定价1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