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绘本阅读的一年级学生图文日记指导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阶段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基于绘本阅读的一年级学生图文日记的训练,不仅有助于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图文日记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找到用词丰富、结构清晰、逻辑性强的句型进行模仿写话,为学生架起通往写作殿堂的桥梁。
  一、合理规划,教学有序
  绘本在图画风格设计、文字呈现、主题安排上都呈现出了多元的面貌,相对较符合各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在挑选绘本时,应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质,同时梳理一年级语言文字的知识点,与绘本有机结合。阅读序列的安排应以第一学段写话教学阶段目标、绘本和学生为依据。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笔者将第一学期图文日记训练的目标定位于积累词语、学习句群、画画说说,并将这些目标具体分解在不同的绘本教学中。如: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花格子大象艾玛》这一绘本,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句号;积累关于颜色的词语。在第9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我爸爸》这一绘本,教学时让学生说说,在你的心目中,你爸爸是怎样的?请你画一画、写一写(爸爸就像_____);学习使用感叹号。再如在第15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鲸鱼》这一绘本,让学生画一条大鲸鱼并写一段话,介绍一下自己画的大鲸鱼……而到了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笔者又将图文日记训练的目标定位于丰富词汇、模仿句式、画画写写,作了更深一步的提高。如在第3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爱心树》这一绘本,让学生为爱心树画上新的绿叶,让爱心树重新生长。并且引导道:大树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也可以为树做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在第4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雪花人》这一绘本,让学生画一画漂亮的雪花,提问:雪花飞舞时,你最喜欢干什么?写一写,也可以配上插图……
  二、分步实施,积累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更是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图文日记的语言形式来自于绘本,因此,教师应在绘本阅读中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品味语言、激发想象,从而完成图文日记的创作。
  绘本阅读积累语言的教学流程图
  (一)引导猜想,激发好奇
  儿童文学博士王林一直强调:“儿童本位,兴趣优先。”绘本的封面是丰富的信息源,如主要形象、作者、译者、出版社等,这些信息更能让我们了解整本书的基调。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封面,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唤起学生对绘本的强烈兴趣。
  例如《逃家小兔》一书。封面呈现的情景是一只大兔子和一只小兔子蹲在草堆里。风儿呼呼地吹着。大兔子用身体挡住了风口,在和小兔子说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预测:“封面上有两只兔子,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名,猜一猜,小兔子为什么要逃家呢?”通过预测使学生们对绘本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就会有种迫不及待地想往下读的欲望。
  (二)导赏图画,品味语言
  对于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绘本里每一张图画的细节都是有故事的,故事的内涵都隐含在图画里,看懂图画,能促使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作者用图画语言所描述的情感。
  仍以《逃家小兔》为例,绘本中有一幅画面如下: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当小兔子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兔妈妈变成了捕鱼的人时,她是用什么去“钓鱼”的?学生们经教师提醒,仔细观察画面后惊喜地发现,兔妈妈用的鱼饵竟然是用绳子拴着的胡萝卜。由此,学生们感受到了兔妈妈的跟随和护卫里充满了她对小兔子浓浓的母爱。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之后,教师又引导大家品读:“如果你来追我,”小兔子说,“我就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由对图画的欣赏进而激发情感,加深对文本对话的理解。
  (三)深入导读,发展想象
  好绘本可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想象、情节动人的绘本,引导学生在猜测中,推进故事的情节,进行讲述和演绎,让阅读从对图像的外部观看发展为内在思维与感受的心灵活动。
  如《逃家小兔》中那只可爱的小兔子,顽皮地想要离家出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兔妈妈告诉他:“如果你跑走,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所以,当小兔子变成小帆船,兔妈妈就变成风,把小兔子吹到他想去的地方;当小兔子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兔妈妈就是爬山的人……教学中,笔者依据情节,深入导读:故事中,小兔子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他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兔妈妈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通过此番教学,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了情感,对故事中蕴藏着的浓浓母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分层导写,鼓励创作
  在上述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画画写写等方式完成图文日记的创作。
  如在阅读《逃家小兔》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如果有一天,逃家小兔又变成其他东西准备离家出走了,他会变成什么呢?兔妈妈又会变成什么出乎意料的东西来迎接他呢?请你动动脑,将自己认为最棒的创意写出来,并为文字加上精彩插图,为这本故事书多增加几页有趣的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设计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作业设计中,小兔子说要变成树袋熊,这一处是教师设定的。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设想小兔子的行动以及兔妈妈的想法。这样半开放式的练习,降低了学生独立创作的难度,为他们独立完成第二层次的创作做好了铺垫。在学生们完成第二层次作业前,教师也可以先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设想,并加以点拨指导,之后让学生完成绘画及写话。当然,这两个层次的作业并不一定要求学生统一全部完成,经教师指导后,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项完成。   三、科学引导,推升能力
  (一)引导识字,丰富词汇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识字的数量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们主动识字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们就会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主动识字。随着学生们识字热情的不断递增,他们的识字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阅读兴趣也会不断增长。
  在阅读绘本前,可以让学生先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绘本的名称,并记住故事的名字,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小魔怪要上学》《爷爷有办法》《蚯蚓的日记》……识字多的学生一下子就能正确地读出来,识字不多的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识字产生欲望……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在阅读故事时,所学过的生字会一次一次重现,词语也进行了重新搭配,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增加了识字量,积累了词语,积累的词汇量也就越来越多。例如,阅读《小魔怪要上学》,初读故事前,学生们根据绘本题目,认识了“上学”这个词语。阅读故事时,故事中出现了“学校”“学习”“学会”三个词语,生字重现,重新搭配,产生了新的词语,词汇量也随之增多。
  (二)引导仿句,画画写写
  低年级段的学生还处于语言的积累阶段,掌握正确的用词或是造句的技巧并完成一定字数的写话练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基于绘本阅读的句子仿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责任带领和引导学生掌握仿写句子的方法,并且把这种方法通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语文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按照“明旨—探究—掌握”的过程进行。当然,仿写句子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句子的形式造出新的句子来。从思维的角度看,是考查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从语法的角度看,是考查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从表达方面看,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因此,仿写句子,不只是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更要强调在内容上的创新。
  以绘本《小黑鱼》中仿写“像”的句子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画画,把自己认为相像的两种事物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画画的过程也是思考比较的过程。之后,再引导他们仿写句子,这样,学生们所写句子的内容会更丰富,想象会更绚丽、更富有童趣。如有学生写道:“小胖生气时的脸蛋就像一个苦瓜。”“爸爸温柔起来就像一只泰迪熊。”
  (三)引导看图,述说故事
  绘本里每一张图画的细节都是有故事的,故事的内涵都隐含在图画里。看懂图画,能促进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作者用图画语言所描述的情感。看图说话历来是低段语文教师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绘本内容的不同,采用看图续说故事、看图仿说故事、看图配说故事等形式加以训练。
  通过以上引导,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丰富词汇量,同时通过句子的模仿练习以及看图述说故事,更能规范学生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
  图文日记作为学生们喜欢的一种写话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写话欲望,但要将训练落到实处,使其在落实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目标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绘本内容,采用扩写、续写、改编故事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图文日记的创作或让学生自由地选择绘本故事中的某幅画面进行想象写作等。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感受绘本,自由表达。在评价方式上也应加以开放,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表达,不断增强学生的写话自信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浙江省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 310012 )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联共党)在解决本国民族问题方面,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形式。俄国共产党采用了以民族自决为核心的联邦制,而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民族区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安静。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动如脱兔”的读、写、说、唱,更需要“静如处子”的思考、揣摩、倾听、沉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语言活动,更应关注具有内隐性质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给课堂留一方情感和思维的“静”土,让学生静静地等待,静静地倾听,静静地默读,静
<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印发
鲍宗武老师执教文言文《伯牙绝弦》,其中有这样一条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从中体味艺术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文中常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当前教师是如何教学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的?笔者经过调研,发觉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读而过”,一种是“一读再读”。  “一读而过”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喜欢抓描述性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句段进行感悟教学,对于对话,则让学生草草读过即可。  第二种典型现象是“一读再读”,从初读到细读到分角色读,看似对话教学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事实上学生
人物简介:  陆良德,男,汉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人,1962年11月出生,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学历,现任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江门村党总支部辖河坡、周村、下江门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4名。近年来,陆良德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打开村民致富大门,积极抓好社会民主管理,打造幸福和谐新农村,江门村多次被自治区、桂林市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各区集体经济发展迅猛,资产规模快速壮大。大幅增长的集体经济,在推动农民增收、集体发展的同时,也对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通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3.感受“东方之珠”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