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课堂对接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是一个系统而逐渐深入的教学体系,知识间的联系与衔接是十分明显的.正是因为如此,数学教学进入到高中阶段后,教师应仔细思考知识对接的教学策略,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教学提供辅助.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对于学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应用.这样才能展开初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对接,并且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
  一、让学生主动去观察与实践
  要想展开初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对接,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观察与实践的平台.教师要善于找到有效的知识教学的切入点,要在新知教学前找到相关的知识铺垫,并且透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推理、验证、实践的过程中展开对于新知的有效挖掘.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深刻体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抛硬币、转转盘、摸球;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学校建筑物、旗杆的高度;在讲“统计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调查项目,做统计报告;在讲“圆的有关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圆中还有哪些重要定理,组织学生交流探究.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很多学过的知识都能为新问题的探究提供基础.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旧知识间的关联,并且实现初高中数学课堂对接.
  二、技巧性地展开教学知识扩展
  仅仅只是利用初中学过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能够技巧性地进行教学知识的扩展,要透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与掌握.在初高中数学对接的教学中,知识间的联系有很多体现,很多高中数学中内容都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延伸.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基础,也给学生的知识接受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引导学生复习与巩固初中相关内容的同时,教师也要技巧性地进行知识的扩展延伸,要让学生有效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并且让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讲“无理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想想,今后还会出现新的数吗?由虚数扩充到复数,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回顾,也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知识的扩展延伸.实数表示在数轴上的点,是一维数,复数表示平面的点,二维数,还有三维数、四维数……n维数.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介绍,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良好倾向和情感.这个过程也是对初高中知识的适时有效对接.
  三、探究性地展开教学素材引申
  在初高中数学课堂对接教学中,探究性地展开教学素材的引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这能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以初中阶段学生学到的一些内容为基础,并且适当进行知识的引申,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变化与拓宽,领会到一些新的知识点,这是一个很好的新知渗透方式.教师也可以对于学生接触到的一些新知进行适当引申,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感受知识的应用.这同样是一种教学需求,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更加浓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多项式乘法公式”时,从(a b)(c d)=ac ad bc bd一般式通过特殊的代换得到特殊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通过对于公式特征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其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尝试思考:能否再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教师可做一定的教学提示,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从教学实践看,合理地进行教学素材的延伸,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总之,实现初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对接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构建学生自身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过程,也能让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要给学生的知识实践与探究创设更好的平台.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自主学习与问题剖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高中课堂的对接,从而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成效.
其他文献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孩子的“听话”是必需的,尤其针对班级这个特定情境。班级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此,首先要确保全体学生“听话”,即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惹是生非。作为一个老师,我所理解的“听话的孩子”就是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惹是生非的学生。至于有人认为“盲目‘听话’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创造性,做事没有主见”,我以为这里“听话的孩子”指向了两个概念。  概念一指向个体,概念二指向群体。姚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提供化学活动的机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借鉴一些
戴安邦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形式.”他认为,化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核心.化学教师应以实验探究题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思维品质的相关内容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创新性等.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指思维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大小.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深入研究其理论及实践方法的学习方法.高中数学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应用研究性的方法学习知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精选研究题材  高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用研究性的方法学习时,首先要思考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由于学生的层次、兴趣、特长不同,学生喜欢研究的内容也不会相同.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研究数学主题,就
生物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学好生物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目前的主要任务.采取案例教学法的形式来开展生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让生物课堂能够生动活跃起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利用案例引导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分层教学,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尽量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查漏补缺,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一、备课时注意分层  备课是正式教学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充分到位的备课工作是一个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都是在备课的时候制定的,要在初中生物
很多同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或者亲自去海底世界看到过海洋中的珊瑚礁,可能一些同学的家中还摆放有珊瑚礁做成的工艺品,这些看起来千姿百态,引人人胜的海洋生物确实非常漂亮!不过,很多同学可能一直都认为珊瑚是一种美丽的植物,盛开着色彩艳丽、形态多样的花朵,实际上,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则是由许许多多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的!
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呢?用字母表示数都有哪些好处呢?1.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一些定律、公式简明地表示出来.例如,“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其积不变
新课改关注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即在确保整体水平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针对这一新型的教学理念,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来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呢?心理效应在新课改中肩负了艰巨的任务.  下面结合初中生存在的好奇心理、竞争心理和自信心理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辅助教学策略.  一、巧用好奇心理,激活魅力课堂  学生天生就具有神奇的好奇心,在小学和幼儿阶段,我们发现绝大多数
进入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困难,平时测试几乎没有或者很少突破70分,也就成为了数学学困生.究其原因,有的是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的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是有畏难情绪,缺乏毅力;有的是不善于思考总结;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探究一些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为了寻求较好的效果,我在所执教班级对数学日记累积法进了实践,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自己每天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