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职男生爱上女性化的经典文学作品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诗歌《春天,遂想起》教学为例,尝试通过注重诵读和情境,兼顾“大境界”和“小细节”,联系生活和生命的个性化写作,以及改编和排演等手段,让中职单招男生爱上女性化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普遍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单招男生 女性化经典 学习兴趣
  十年的单招语文教学经历让笔者深感单招男生是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在平时交流中体会到大多单招教师亦有同感。在造成男生语文弱势的因素中,教材因素可谓不可小觑的一个方面。北京朝师附小齐振军校长认为:“课本选择的都是经典故事和美文,而男孩子喜欢的体育、军事等题材,经典作品比较少,入选篇目更少。”而苏教版单招语文教材也存在此问题,以第一册第一单元“飞扬的诗情”为例,编选的四首诗歌经典,只有第一首男性化色彩比较突出,后三首无论主题、手法、语言,还是格调、氛围都偏于女性化。
  那么,教师如何直面现实与挑战,让单招男生爱上女性化经典文学作品呢?下面以笔者对本校14级单招电子班进行《春天,遂想起》诗歌教学为例,谈谈提升单招男生对女性化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兴趣的具体尝试。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增进对本民族文化和诗歌的热爱;2、深入理解本诗重要意象的内涵,把握诗歌的主题;3、掌握诵读、涵泳、迁移、联想、想象等深入品读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本诗重要意象的内涵,把握诗歌的主题。教学难点是理解“故园”的深层含义,认识本诗的普世价值。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有:情境导入法、涵泳品读法、拓展迁移法。
  教学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视频《乡愁四韵》,板书:春天,遂想起。学生听音乐,看视频,渐入课堂情境。第二,导入新课。教师请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并说明歌的词作者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一首歌中开始一堂课,由此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水到渠成,富有情趣。第三,作家作品。学生朗读余光中的相关信息,重温诗人的经历和成就。第四,写作背景。学生诵读余光中《还乡》诗句,沉入“怀乡”情境,知人论世。第五,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春天,遂想起》全诗,学生看文本,听诵读,渐入佳境。而后请学生谈对诗歌的最初感受,提示学生把所有在“读”中获得的审美体验作为一切分析和研究的起点。最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最初感受大声诵读,把“自己”读“进去”,把“感受”读“出来”,在诵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情韵之美。
  第六,深入赏析。首先是第1节,从“唐之江南”、“吴越之江南”、“乾隆之江南”三个历史时空,感受“自然风物、历史人文之江南”。“唐之江南”抓住“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三句,这里暗藏着“唐代”、“童年”、“中年”三个“闪回”。教师在此提示学生感受“蒙太奇”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发现前所未见的诗歌内蕴。“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分别延展出杜牧《江南春绝句》和李贺《苏小小墓》,学生诵读经典,把握本诗与古典诗歌的关联,通过拓展迁移,展现“江南”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吴越之江南”通过“多莲、多菱、多螃蟹、多湖的江南”呈现水乡泽国的明艳旖旎,物产丰饶;西施和范蠡的江南,抓住“逃”、“失踪”二个动词,凸显佳人才子爱情的浪漫与神秘;最后明了“那场战争”之所以“够美”,是因为有美景、美食、美人、美事。“乾隆之江南”引用“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朱自清《荷塘月色》),让学生想象乾隆下江南时旌旗招展,佳丽环绕,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之盛况。
  第2节,主要从“故园与漂泊”、“故園与返乡”二个维度,把握“人事变迁,故人故园之江南”。“故园与漂泊”首先由“遍地垂柳的江南”延展出《诗经·采薇》、李白《劳劳亭》、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柳”之意象的内涵——离愁,以及本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之承袭。“表妹”意象,延展出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及苏轼的“纵使相逢应不识”,“无言”“惟有泪千行”。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沧桑感和惋惜感,以及“故园”终将不能“回去”的深刻内涵。由“杏花春雨的江南”到“江南的杏花村”,内中隐含着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到杜牧《清明》,诗人由杏花想到杏花村想到清明和逝去的母亲,意境由唯美转向忧郁、沧桑和悲情。学生由此可以感受诗歌意象的跳跃性,意境从“唯美”到“悲情”的转换。“故园与返乡”中,“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延展出中国南方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招魂”——“魂兮归来”(《楚辞·招魂》)。“母亲”的逝去为诗人飘零的个体生命带来的撕裂感和苦痛感。“钟声里的江南”,通过比较法国画家米勒的《晚钟》,和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寻觅中西方“钟声”意象之共性:探寻、叩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既是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也是诗学的根本立场。最后,学生思考诗人“想回也回不去”的是什么?是“故园”,是童年,是青春,是旧时光,是记忆……诗歌结尾的意象“燕子”,联系朱自清的《匆匆》,以“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我们仨》)作结,指出精神的“无家可归”如同海德格尔提出的“在路上”的生命存在本质。无论何时何地,人类对漂泊灵魂的寻找与安慰从未停止,这正是本诗的永恒魅力所在,由此提升学生对“故园”内涵的认识,把握本诗的普世价值。
  第七,“布置作业”。课后阅读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回家》,选取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写一则读后感,600字左右。
  小结一下。《春天,遂想起》是一首古雅、唯美、精致,偏于女性化的现代抒情诗歌。激发单招男生对此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对于单招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诵读和情境。鼓励男生在诵读中以男性特有的敏锐和激情去体验和表现。针对单招男生形象性思维较弱的特点,通过拓展迁移,调动联想和想象,变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精心创设诗歌教学的情境。运用多媒体,融入感染力强的形象化刺激,帮助单招男生顺畅地入情入境。
其他文献
顾拜妮的小说有一些共同特征或说是“标签”:“剥洋葱”式的手法、隽永的意象、现实与回忆的交叉等等。在《天堂给你们,我只要现在》、《天下坑》、《白桦林》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当然,没有一个作者愿意承认自己是有“标签”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签”就是风格,是具有高辨识度的个人化标志。  《金鱼》同样是“顾拜妮”式的,小说讲述的是叔叔的故事。王安忆也曾经写过《叔叔的故事》,那些决定着叔叔命运的
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日前在东京发售。《骑士团长杀人事件》是村上春树继《1Q84》后暌违7年再次推出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由日本新潮社出版。该书初版发行量原定为100万册(上下部各50万册),由于预售火爆在发行前夕增印30万册,其中第一部增加至70万册,第二部60万册,展现出相当高的市场期待。《騎士团长杀人事件》讲述了作为画家的“我”,和谜一样的绘画、谜一样的邻居相遇,此后随着骑士团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红学” 文学工具化 文学性 理论原创  十八世纪,《红楼梦》横空出世,其巨大冲击波绵延不绝,形成“红学”,红学有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
内容摘要:目的探索职业探索与翻译硕士职业使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工作自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职业探索问卷、未来工作自我问卷和职业使命感问卷,对206名翻译硕士进行了调查。结果翻译硕士职业探索对其未来工作自我和职业使命感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对职业使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工作自我部分中介职业探索和职业使命感。结论 翻译硕士职业探索既可以直接影响其职业使命感,也可以通过未来工作
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运营主体变更仪式日前在东京举行,中国青岛出版集团正式接手该馆。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孟鸣飞在交接仪式上解读此番交易原委称,渡边淳一具有非凡的创作天赋和实力,其对当今社会的深刻独到剖析、对人性微妙透彻的把握,不仅打动日本读者,也吸引了中国读者。他称,不同文化需要交流和理解,更需要借鉴和包容。正是出于如此思考,促成了对渡边淳一文学馆的接手。渡边淳一生平著有50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在中国十
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托马斯·基尼利日前携《辛德勒名单》现身上海思南读书会,与读者分享小说背后的故事。自196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惠顿某处》以来,托马斯·基尼利共出版过30多部长篇,10余部纪实作品和4部剧本。他三度入围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短名单,并于1982年凭借《辛德勒名单》折桂。《辛德勒名单》以纪实手法刻画了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倾注所有财力和智慧,营救数百位犹
张德明论诗,一方面强调“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另一面也强调“诗人要学会俯下身子,与卑微的事物平等对话。”“诗歌最大的德性是万物平等,彼此尊重,自由对话。”(张德明《论诗短札》)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话的诗学被诗界呼吁的很多。平心而论,对话确实是探求写作可能性的一种最好范式,然而比较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他的写作中来实现这一点。从本原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本身即是與个体内心的一场对话,然而对这种内心进行反观,
有一阵子,“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广为流行,一时间,大家都把自己的生活放到了“远方”,至于眼前还有什么,反倒有点顾不上了。  读完刘汀的《黑白》,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句话。不过,要申明的是,小说并不是要应证它,毋宁是相反。《黑白》的故事布满“暧昧”的小陷阱:公交车夜班司机老洪的一生都和他的工作一样,按部就班,一步不错,这让他很满足,直到在夜班中遇到一个长得像柳岩的年轻女孩。女
日前在德语文学翻译家叶廷芳先生的八十寿辰庆祝活动上,海天出版社副社长刘明清,专程携带着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叶廷芳先生新书《西风故道》,应邀出席活动。该书系叶廷芳先生的随笔自选集,主要内容包括作者怀人和追溯自己一生治学之路的精彩篇章。叶廷芳于1936年出生在浙西一个偏僻的山村,1956年,他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德语学习和研究生涯。叶廷芳是最早把欧洲两位重要现代作家卡夫卡和迪伦
残雪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可能因为我本来就不是“先锋”。先锋后面都有大部队的。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先锋,他们的大部队到了九十年代或新世纪就都变成写实的作家了,包括他们自己也早就汇入了大部队,不再搞什么探索了。我一个人是另起炉灶的,理念和追求与那些先锋都不同,所以也沒几个人追随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以为我这种写作在文坛上几乎绝迹了,然而后来我通过仔细阅读,发现还是有几个同我类似的稀有“动物”,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