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应变,精准备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从命题方向到命题形式都有了变化。唯有认清变化,追寻变的依据,明确导向,转变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依托教材,为学而教,精准设计,精准分析学情,扎实落实,才能达到精准备考之效果,决胜2021年中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编教材;精准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9-0117
  2020年中招命题突出试题的能力立意及实现“三个转变”:从考记忆转向考思维,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从考知识转向考素养。注重了特定情境下素养的考查,即考查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就是更加关注学科素养,考查语文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着力体现并考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学科素养,全面考查理解、概括、分析、鉴赏、探究等关键能力。
  面对这样的变化,要有以变应变的具体备考策略,才能有针对性的精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寻根溯源,精准把握方向
  温儒敏教授曾说:“只有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才能将这套教材落实到每个学生。”无论语文教材如何改变,其“心”——课标依旧不变。中考考什么?怎么考?中考变化方向在哪里?答案就在现行教材,命题有意识地通过中考命题的变化引导广大师生关注统编教材的变化。
  要想精准备考,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深入把握其精神实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语文素养提升和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明确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的目标和内容,将其分解、细化,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编写意图与思想,是精准备考的舵手和指路明灯。英·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不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因此,教师需要有大语文观,在统揽六册教材基础上,构架教材体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有梯度地、系统地组织教学。如完成从单篇到多篇,再到课外阅读的教材整合;小说教学、回忆性散文等系列训练体系;指导学生绘制学习重点思维导图等。目的立足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新授课、中考复习时,整合教材,构架知识体系,从面准确把握中招备考的方向。
  二、立足课堂,精准设计方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只有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中,才能将我们预设的美好愿景得以落实和实现。教师要立足课堂,为学而教,凭借教材,精心设计,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而教不是为知识而教而言,而是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真实学习而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尊重,因为学生发展是教学的全部理由和价值。
  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时,要明确一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和独有教学价值,选取一到两个重点,着力突破,根据不同课文、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灵活设计,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有例可学、有方可循、学有所得。不要总是站在教师教的层面来审视教学,“有一种冷叫妈妈认为你冷;有一种会叫教师认为你会!”很好地反映出教学中为教而教的现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要学会换位思考。例如,教学设计时要思考:每个教学环节中需要学生做什么(如讲授时学生需要理解性倾听),需要为学生提供什么环境和条件?讲授时要思考:学生有兴趣听吗?容易把握住其内在逻辑吗?容易认同和内化吗?可能会促进其哪些方面的思考?会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和误区呢?提问时要思考:学生能准确把握问题含义吗?问题难度适切吗?学生需要多长时间思考?解答中会出现哪些困难?会出现多少种答案?每种答案该如何指导,才能启发学生?……
  三、因学而教,精准落实备考
  所有的教都必须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备考时更应精准分析学情,精准落实。
  根据平时成绩分层设置标准,估算我们期望的班级均分,在此基础上测算班级后进生、中等生、优生应各自达到的成绩。优等生成绩目标要求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学习动力强、自觉性高,可适度放手,但需要指明方向,提高要求,激发自我挑战意识,指导他们自我规划复习方案;中等生要求达到70%~80%,他们成绩不稳定,处于摇摆之中。需要重点关注,指导方法、明确操作要求、步步监督;学困生成绩目标在60%~70%即可,因为他们动力弱、信心弱、习惯差、自控差。对待这类学生特别关爱,把“感同身受,真诚相待”当作他们提高均分的“宝贝”,做到简化要求,趣味辅导,耐心帮助。
  精选练点,锤锤有声。结合中考梳理题型和知识点,查漏补缺,针对平时测试中的问题强化训练。要就学生答案的具体错误有针对性地、直观地、具体地一对一纠错,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可以让学生将答案板书于黑板后做分析;或者让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己先分析错误原因再来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答疑的方式纠错。
  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复习考试的结果中体现。學生才是复习备考的主体。学生素养的提升是复习备考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据课标、立足教材、精准分析学情、精准确定方案、精准进行指导,才能迎来满园芬芳。
  参考文献:
  [1]高云芳.在阅读写作融合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18(28).
  [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S]2011.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2012.
  [4]文雅.鼎城中考.精准提分[G].2020(1-8).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467200)
其他文献
桃果实香气怡人、味道甘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桃果实皮薄肉软,且成熟于高温多雨季节,极易受到病原菌侵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根霉菌(Rhizopus stolonifer)引起的软腐病是桃果实采后贮藏的主要病害。传统的果蔬保鲜技术基于低温冷库和气调技术延缓果蔬后熟衰老,并依赖化学杀菌剂加强病害控制效果。然而,化学杀菌剂的长期应用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也成为人们El益关心的问题。因此,开发对环境友好、健康的绿色保鲜技术尤为重要。化学激发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肉品腐败变质给人类的食品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每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肉品浪费和损失高达2.63亿吨。由于肉品营养物质丰富、水分含量大,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同时肉品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工序繁琐、肉质与外界物质接触机会多,交叉污染导致其中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居高不下。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延缓肉品腐败变质已成为本领域国内外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已经证明气调包装(CO2/N230%/70%)可以有效抑制冷鲜肉中微生物的生长。综合考虑成本和保鲜效果,应用气调包装是目前冷鲜肉推广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大趋势。因此
植酸通常以盐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植酸盐难以被入和单胃动物消化利用,造成动物体内营养元素缺乏。运用种子发芽激活内源植酸酶方法降解植酸盐,可以提高矿质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同时形成的低级肌醇磷酸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血压以及调控细胞代谢等生理作用。在豆类种子发芽过程中,植酸降解产生的磷酸基团在芽苗生长中参与能量代谢,肌醇参与细胞壁的分化与发育,由此调节芽菜生理生化变化和抵抗逆境。无机盐、有机酸等外源调节物质均能调节豆类芽菜生长,促进植酸降解,提高其营养品质。多胺既是一种植物激素,又是一种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
叶黄素(lutein)是一种具异戊二烯结构的含氧类胡萝卜素,有保护视力、增强免疫力、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但其水溶性差,且结构不稳定,在强光、有氧、高温等条件下,容易发生降解和异构化,极大地限制了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法从南瓜皮中提制叶黄素,并对高比例反式叶黄素提取物进行亲水改性,表征其形貌、物化结构性能,评价其贮藏稳定性、体外胃肠道消化特性和清除自由基活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超声波法从南瓜皮中提取叶黄素,发现超声功率对叶黄素提取量的影响较大,高功率超声波能
聚酮化合物(Polyketides)是一类由PKS催化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能产生聚酮化合物,其中,微生物是聚酮化合物的最主要来源。研究发现,环境中可培养微生物只占微生物总量的1%,高达99%的不可培养微生物才是微生物的研究主体,这提示尚有巨大的微生物资源至今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不可培养微生物研究的宏基因组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绕过传统的实验室纯培养方法,直接提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理念也从温饱型需求转向营养型需求,膳食营养和人体健康的关系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肉类食品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加工肉制品种类繁多,典型的加工方式有乳化、腌制、煮制和烟熏等,相应的肉制品有乳化肠、咸肉、红烧肉和水煮肉等。不同加工方式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进而可能影响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价值,但相关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加工肉制品蛋白质摄入后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规律及其对肠道微生物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探究膳食、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细菌之一,它通过分泌肠毒素作用于肠道细胞受体,产生恶心、呕吐、痉挛性疼痛、腹泻、休克综合征和心内膜炎等食物中毒症状。由S.aureus污染引起的食物性中毒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传统的检测方法基于选择培养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这些方法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并且涉及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严重限制了S.aureus的检出和报告。因此,开发出一种快速、灵敏的S.aureus检测方法对由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日常检测
茄子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具有降血脂、预防Ⅱ型糖尿病、保肝等多种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茄子常温贮藏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冷链流通和冷藏保鲜是目前商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的贮运保鲜技术。但茄子作为冷敏性果实,不适当的低温环境,极易出现冷害症状,从而失去食用品质及商品价值。冷激处理是物理方法,具有无化学残留、操作简易且与采后预冷结合使用等优点。目前,有关冷激处理减轻采后茄子冷害及相关生理机制的研究仍鲜有报道。为此,本文以“大龙”茄子为试材,研究冷激处理抑制茄子果实冷害的效果,对活性氧代谢和膜脂代谢相关酶及膜脂
黄瓜富含水分和维生素C,是一种大众喜爱的果蔬,低温是黄瓜保鲜的有效方式,但黄瓜是一种冷敏性果蔬,贮藏温度低于7-10℃就会发生冷害,出现表面凹陷和水渍状斑点直至霉变腐烂等冷害症状,从而降低黄瓜的商品价值,限制了黄瓜的冷链流通。因此,急需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减轻黄瓜采后冷害问题。热激处理是一种无毒、无农药残留的物理处理方法,在果蔬贮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热激处理对减轻黄瓜冷害作用的研究虽已有报道,但热激处理的条件及其减轻冷害的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水果黄瓜为试材,先用响应曲面法得出减轻黄瓜冷害的最
低温贮藏是一种重要的园艺产品采后保鲜技术,但西葫芦是一种冷敏性果蔬,对低温较为敏感,在低温环境下长期贮藏极易发生冷害而失去商品性,同时限制了冷链的流通。近年来,有关物理或化学等保鲜技术对西葫芦冷害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处理对减轻西葫芦冷害的作用尚未见报道。为此,本试验研究了5、10、15和20mmol·L-1GB处理对西葫芦果实冷害的影响,筛选能够减缓果实冷害的最佳处理浓度,并进一步探讨最佳浓度处理对减缓果实冷害的可能机理。为西葫芦果实采后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