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勒温“生活空间”理论突破历史教学难点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NUMBER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每一心理事件,都取决于其人的状态及环境。他把这种人境关系称之为“心理的生活空间”,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由决定的全部的事实。[1]历史事件何尝不是取决于历史当事人的状态及特定环境。可以说单纯强调人的因素或环境的因素都不能科学解释历史现象,只有整体的视角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当然,历史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的状态及社会、家庭及课堂环境的影响。因此,可借鉴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优化历史教学。下面以人民版必修一“卓而不群的雅典”为例谈谈操作的路径。
  一、左图右文: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空间
  历史的主体是人,人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活动的。要认识历史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特定历史时空,否则容易以自己所处时代的观念去苛求古人。“卓而不群的雅典”这一课标题是由“价值判断 地名”构成的,由此教师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雅典的卓而不群体现在哪里?雅典是如何做到卓而不群的?如何评价雅典的卓而不群?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历史时空的准确理解。教师有必要呈现教材原有的“古代希腊图”,再补充下列素材以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空间:
  材料一:走进希腊,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小”,而且土地极度贫瘠。好在希腊冬天是雨季,夏天光照充足,非常适宜种植橄榄树和葡萄。村庄、城市紧贴狭窄的山谷而建,隔着陡峭的山峰,另一面就是别的城邦国家。……爱琴海不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海。这里岛屿遍布,波澜不惊。因为古代希腊尚未达到足够富裕的程度,不值得他们不惜一切困守家园。因此,犹如全民总动员一般,希腊人带着一家老小,纷纷开始向海外发展。
  ——摘编自(日)盐野七生:《希腊人的故事1》
  设问:结合教材“古代希腊图”和日本作家盐野七生的描述,概括雅典所处地理环境的特征。这种地理特征对古希腊政治文明产生了怎样影响?简要表达置身于古希腊地理环境可能有的感受。
  意图:通过地图和文学语言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时空的独特,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发展的关系,表达感受环节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时空的距离。
  材料二:各村落的结合即成长为城邦,它已经包含那实际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地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城邦的这种起源使它保有从它由之组成的各村落传下来的强烈的亲缘关系,因此公民权一般规定由父母双方世袭继承而来。它使主人和农奴之间的区分永久化并保持社会上的公民阶级的特权。它鼓励作为自立之源的农业经济,并使其公民阶级享有相当程度的闲暇以习武艺或其他技艺。
  ——(英)哈蒙德:《希腊史:迄至公元前322年》
  设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希腊城邦具有哪些特点?希腊公民与现代公民有何区别?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梭伦改革想要打破什么?措施如何?效果怎样?造成这一改革的根源何在?
  意图:雅典的卓而不群是通过比较得出的,呈现城邦起源的史料就是为了让学生明了梭伦改革面对的历史遗产,将雅典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上以考察民主制的前世今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为介绍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作好铺垫。
  二、多维呈现:帮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
  勒温陈述一个人的心理生活空间时,常以对于个体的当时状态发生影响的事实为限,于是物理的事实被称为准物理的事实,社会的事实被称为准社会的事实,概念的事实被称为准概念的事实;加上一个“准”字就是表明这些事实是对个体发生影响的事实。[2]受此启示,在解释梭伦、伯里克利等伟人把雅典引向民主制的原因时应将影响他们行为的各种现实状况加以揭示,从而帮助学生把握历史人物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
  材料三: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人民起来反抗贵族。党争十分激烈,直到他们共同选择梭伦为调停人和执政官。梭伦就门第和名誉而言,皆属一等,但依财富和地位而论,则仅属于中等阶级。他常为内争而责难富有者。他认为大家應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注:指凭借强权取得统治地位的独裁者)的可能。他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立法,拯救国家。
  ——摘编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四:伯里克利出生的时候,雅典城邦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僭主统治后刚刚获得解放。个人统治的形式从此被长期弃绝——在伯里克利的整个政治生涯中,这是他一直铭记于心的一条原则。他通过母亲继承了名门的血统。在民主的大环境下,出身名门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必须谨慎妥当,并尽可能地去消除人民的疑虑。
  ——摘编自(法)阿祖莱:《伯里克利:伟人考验下的雅典民主》
  材料五:在梭伦、克里斯提尼及厄菲阿尔特执政时,老百姓的权利虽有增加,但由于出席陪审团没有报酬,让有钱人在法庭中占尽优势。伯里克利规定担任一天陪审员,给费2个奥勃,后来增至3个奥勃,约相当于那时侯雅典一般老百姓半天的所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普卢塔克——全为保守派——都一致认为这样的津贴措施损害了雅典人的品格。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设问: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伯里克利的改革需要考虑哪些限制因素?两次改革一脉相承的地方有哪些?为何说伯里克利的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从两人身上我们能汲取哪些可贵品质?
  意图:通过材料与设问引导学生全面关注影响改革者决策的主客观因素,即由物理的、社会的、家庭的多种维度组成的历史结构;领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需要战胜阻力的勇气与智慧的过程;形成尊重历史的“同理心”;建构对古代民主历程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欲求
  勒温指出:需求或人格内部区域的他种状态只能由身体的表示或身体的动作,假道于所谓运动区域,以影响环境。运动的区域有一种最重要的历程为语言。人和社会环境的交通,以这个历程为工具。由环境的变化而引起人格内部区域之心理的变化,又要通过一个中间区域。这个中间区域相当于最广义的知觉系统,如视、听等。[3]勒温的心理学观点对有效教学具有启示:有效教学不能仅仅通过讲授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通过多种形式演示对概念的理解。人民版必修一附录建议学生“模拟古罗马法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尝试。要激发学生学习雅典民主制的热情,角色扮演最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例】模拟雅典民主机构运行
  情境描述:几个学生扮演的平民围坐在一起参加公民大会,先抽签选举产生一位轮值主席,由他宣读本次大会将要讨论的议题:对于波斯帝国的进犯该怎么办?然后问道:“谁要说话?”于是在平民中出现了各种意见:投降、抵抗、和亲、逃避、结盟等。现场辩论日益激烈。这时,轮值主席提出投票决定。最后支持抵抗的票数略占优势,讨论结束。然后教师提问:什么是雅典民主政治?这种民主形式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局限性?有什么历史影响?
  教学点评:1.实现了理解的多元切入点。角色扮演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互动活动,需要学生发挥语言、逻辑、空间、人际等智能优势。人们通过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可分享和感知经验与心得,而民主需要互动和参与,因此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是贴切的。角色扮演要设计好剧本,选对合适的演员,模拟场景尽可能要逼真。在本次模拟表演中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事先都做了充分准备,辩论很精彩,有些学生的发言好似一篇演说,辞藻华美,有点古希腊诡辩学派的遗风。学生已把古希腊民主这一艰深概念变得可视化了。2.要站在古代的立场理解古代。比如评价抽签选举制度,有同学说:“抽签选举意味着公民管理国家就是凭借运气而不考虑才能与品德。”这有点想当然了。所有通过抽签选举和举手选举的雅典官吏,“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先经审查”。[4]如果某候选人不是一个适合于担任公职的人,就可提出起诉并由法院取消他的资格。这种官职的任用程序使得用抽签决定官员的办法不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完全是一个机会问题。[5]3.运用问题情境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课程标准对《卓尔不群的雅典》的要求是: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教材介绍了从梭伦改革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全过程,民主政治的内容占据了主要篇幅,可定位为教学重点,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需要依托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雅典城邦的发展结果,通过积极影响和历史局限两个角度全面分析、总结才能感受,显然是教学的难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更不能机械记忆,需要设计指向明确、有价值,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因素参与问题的解决。角色扮演为问题情境的设置提供了载体,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情境迁移:检验学生历史素养落实
  勒温以意志、需求、人格为实验研究的主要对象,且又提出心理紧张系统的学说。他认为:紧张乃人格内部区域的一种状态。达到了一种目的即意味着紧张的解除。[6]学生什么时候会紧张?多半是遇到新情境新问题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时。一旦解决了难题,学生往往有欣喜若狂的表现,积极投入新阶段的学习。因此,紧张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教师要利用这一心理状态检验教学的有效达成。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无疑是常用手段。
  材料六:伯里克利时代通过了教士奥菲特斯提出的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
  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访问雅典时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他因此被指控为无神论者,被驱逐出境。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第三版)》
  材料七:任何一个政体都不是十全十美、永垂不朽的。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君主或贵族政治能将雅典治理得更好或保存得更久,也许只有这种纷扰的民主政治才有能量把雅典推上历史的一个巅峰。……这种贵族式的民主政治绝非放任的自由主义,不仅是财产与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它资助希腊的戏剧,建造帕特农神庙;它负责人民的福利与发展,为他们开拓“不仅生活,而且要生活得很好”的机会。历史是能够原谅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切过错的。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设问:依据材料说明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为什么被雅典驱逐出境?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存在什么缺陷?威尔·杜兰特为什么认为“历史是能够原谅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切过错的”?
  意图:学生已学过“苏格拉底之死”,分析普罗塔哥拉被驱逐问题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少数人的统治必然会产生专制,而多数人的统治也可能导致专制这一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这也为明确近代民主建设的方向提供了角度。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自17世纪起,西方几代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主义,鼓吹公民享有言论、出版、信仰、结社等各种自由的原因。这是对两千多年人类政治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不管是它的成就或不足,雅典民主制都是人类民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雅典自身的发展和以后民主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勒温指出:“儿童所有可能之事的区域远较小于成人。这个区域逐渐扩大就是儿童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7]的确,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突破自身能力缺乏的限制,扩大可能的运动空间,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优秀教师应深入了解学习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欲求,体验学习的紧张与欢乐,以期保持学习的持续动力。
  【注释】
  [1][2][3][6][7](德)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258、183、180、261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8页。
  [5]應克复等:《西方民主史(第三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史料正成为一种新样态史料,数据论证法亦方兴未艾。可喜的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数据史料的运用渐成燎原之势。然而,将数据史料等同于数字史料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数据史料运用时诸如数字的准确性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让一线教师相当困惑。  不仅仅将数据史料看作史料教学的一种手段,更要以全新的思维来审视数据史料,换言之,不仅仅是区分史料类型,而是运用与数据史料相匹配的文献学方法论——“文
一、考点解读  实用类文本文体包含: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  《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章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应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
【话题提要】  高考作文的写作应讲求规范,就是所谓的“格”,这个“格”包括审题的合乎规范和行文的合乎要求。写议论文,就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议论文的行文要求,写记叙文,就要思路清晰,叙事明确,用细节描写来感染读者。同时“格”也指格调,运用哲理思维,站在一定的哲学高度、历史高度、人生高度来认识问题,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让作文格调不凡。当然,高考作文应倡导当前提倡的正能量,考生可以从反
年年有高考,但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能引起家长、社会同行们的关注和评点,高考政治试题也不例外。评价不外乎试题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命题的立意、思路、能力考查的要求、涉及的知识范围及其比例、背景材料涉及或折射的热点问题等都见诸于媒体和网络,视角不同,各抒己见,褒贬不一,都会对命题者、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和高三备考无疑都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无论命题者有多高的学术涵养,如何呕心沥血和精雕细琢,高考试题也难免有一
2014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命题基本上沿袭了以往的风格,考查的点和试题的表述都是考生熟知的内容和方式,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完美无缺的试题,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试题如果仅仅是继承,而缺创新,高考对备考的导向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不妨对近五年来广东卷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及考查的点进行一个梳理: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广东卷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1. 师法自然,不拘陈法。不管是选
【时文展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何永康  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堪称美德。然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  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的危机,并因之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是为“先忧”。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昏了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
广东省2016年使用的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基本保持了近年来全国卷一贯思想,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突显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注重综合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能力考查全到位,分析方法有创新。下面就针对这两点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高三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税制设计不仅要向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倾斜,更要惠及下游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通过调节税收政策,扶持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鲜果制成蜜饯食品,生肉制成肉脯……经过加工,农产品的身价倍涨。据测算,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粮油薯增值2至4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至10倍。  “从国际对比看,现代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产品加工强国。”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指
2020年秋,部編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启用。新教科书语言精练但时间跨度长,史料数量增加、类型多样。说明教科书逐渐从“教材”向“学材”转变,这为教师和学生认识、解读教科书中的内容预留了更多的弹性空间。  本文以《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正文与史料),让“教材”转变为学生自主阅读、有效学习的“利器”。  一、梳理正文,引出核心,
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较之往年新的面貌呈现了出来,让人耳目一新。考查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也有明显的提高,再次体现课改的要求。  一、试卷结构分析  首先,试卷仍然分为11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题目类型不变。但选择题不设材料题组,全是一个材料一道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增加了知识点的覆盖率,也给试题增加一定的难度。  其次,综合题共设9小题,与历年相比总小题量不变,只是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