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为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使他们具有创新能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鼓励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有心理成份,也有具体内容。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是创新心理构成的三种成份。由于儿童对自己具有创造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使许多儿童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从情感与行为意向上都难以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创造意识的培养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可把创造学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思、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是创新。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太高不可攀,要有标新立异,敢于破旧立新,打破常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新,使他们认识到自已是有创新才能的。
独特见解常常是创造性思想的火花,会产生独特的创造结果。我国古代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从思维角度讲,颇令人深思。他的思维与众不同,常人所想的是"使人离开水",而他却是想使"水离开人",所以果断砸缸救人。由此得到启示,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是很需要的,在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要时时牢记"创造"二字,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宽容误见,鼓励异见,支持创见。对哪怕是星星点点的创造萌芽,也要细心呵护。如,一位学生作文时,这样写老师的家:"屋里的陈设极其筒单,一张木床,一个木立柜和一套桌椅,仅此而已。"我当时眼前一亮,觉得他是仿《一夜的工作》,但仿中有创("仅此而已"比"如此而已"好),这是个创造的萌芽,故及时表扬。因此,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由此及彼,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出新想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指出其价值所在,增强儿童的学习信心,树立创造精神。
二、营造氛围,给学生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中,要大力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训练学生多端思维,畅通无阻地思维。要精心设计提问,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作出多样性的答案。特别是当学生思维处于"定势"或受阻时,教师要善导及激励,对营造语文教学的思维氛围,调动学生恩维积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他们都设计这祥的一个问题:"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一位教师善导功夫不足,两个学生只能分别说出"它会看到天很大","它会说自已是错误的"这样既筒单又够规范的话,教师也只好作罢,课堂思维气氛冷冷清清,训练效果差。而另一位教师却不同。她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①啊,天真是大得很啊!②天真是无边际!),再用自己的话说(③天真大啊,我今天算是开了眼界。④我筒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天有这么大!),最后启发学生"变一变",说跟别人有些不同的话,(⑤青蛙呆住了,半天說不出话来!⑥青蛙就再也不回井里去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发言面广,思维流畅、多端、积极,通过想像、说话,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语言,训练求异思维。同祥是"续尾"式的发散训练,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训练效果?关键在"导",在营造思维气氛的功夫不同。
三、勤引善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为了达到"诱导学生运用其才智,广开领悟之源"的目的,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巧设问题,开拓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像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即在思维过程中,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条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
如,在教第十册(凡卡〉一课的结尾时,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以后,他的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紧张地思考。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学生又积极思考,议论纷纷。接着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发散--集中--发散--集中"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2.循循善诱,发展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即不荀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思维定势,小羊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有意设计这祥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棹了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井里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这一部分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让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3.因势利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否则就无所谓"创新"。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之中。
有位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林海》一课的段落划分时,许多学生根据课后提示分为六段。教师看到学生思维受到"提示"的羁绊,就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按照不同的线索,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分法分段。这一指点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根据这课段落之间内在逻辑联系--总分关系,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第一节)总写大兴安岭;第二段(2-7节)具体写大兴安岭的美丽可爱。这段还可再分为五层:岭--林--花--木材--"兴安"。有的说,按照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线索,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一5节)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感到是那祥的"亲切与舒服"。第二段(第6节)作者认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段(第7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感到"亲切、舒服"呢?还有的说,依照作者参观顺序或方位顺序,可分为五段。这几个学生的分段方法都有一定的根据,通过分析、比较,最后选择了一种最佳分法。
这样不断改变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就不断趋于自由和灵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地从一个系统、一种事物类别,跳到另一个系统、另一种事物的类别,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由于学生思维能充分地、自由灵活地散发开去,因而出现了独特见解。
培养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善于启发诱导。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与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好转换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发散思维,开拓新的思路,以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萌芽。
此外,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手脑并用的"小考察"、"小实验"、"小改革"、"小建议"、"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投身到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为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使他们具有创新能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鼓励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有心理成份,也有具体内容。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是创新心理构成的三种成份。由于儿童对自己具有创造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使许多儿童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从情感与行为意向上都难以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创造意识的培养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可把创造学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思、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是创新。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太高不可攀,要有标新立异,敢于破旧立新,打破常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新,使他们认识到自已是有创新才能的。
独特见解常常是创造性思想的火花,会产生独特的创造结果。我国古代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从思维角度讲,颇令人深思。他的思维与众不同,常人所想的是"使人离开水",而他却是想使"水离开人",所以果断砸缸救人。由此得到启示,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是很需要的,在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要时时牢记"创造"二字,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宽容误见,鼓励异见,支持创见。对哪怕是星星点点的创造萌芽,也要细心呵护。如,一位学生作文时,这样写老师的家:"屋里的陈设极其筒单,一张木床,一个木立柜和一套桌椅,仅此而已。"我当时眼前一亮,觉得他是仿《一夜的工作》,但仿中有创("仅此而已"比"如此而已"好),这是个创造的萌芽,故及时表扬。因此,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由此及彼,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出新想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指出其价值所在,增强儿童的学习信心,树立创造精神。
二、营造氛围,给学生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中,要大力营造积极思维的氛围,训练学生多端思维,畅通无阻地思维。要精心设计提问,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作出多样性的答案。特别是当学生思维处于"定势"或受阻时,教师要善导及激励,对营造语文教学的思维氛围,调动学生恩维积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他们都设计这祥的一个问题:"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一位教师善导功夫不足,两个学生只能分别说出"它会看到天很大","它会说自已是错误的"这样既筒单又够规范的话,教师也只好作罢,课堂思维气氛冷冷清清,训练效果差。而另一位教师却不同。她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①啊,天真是大得很啊!②天真是无边际!),再用自己的话说(③天真大啊,我今天算是开了眼界。④我筒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天有这么大!),最后启发学生"变一变",说跟别人有些不同的话,(⑤青蛙呆住了,半天說不出话来!⑥青蛙就再也不回井里去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发言面广,思维流畅、多端、积极,通过想像、说话,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语言,训练求异思维。同祥是"续尾"式的发散训练,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训练效果?关键在"导",在营造思维气氛的功夫不同。
三、勤引善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为了达到"诱导学生运用其才智,广开领悟之源"的目的,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巧设问题,开拓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像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即在思维过程中,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条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
如,在教第十册(凡卡〉一课的结尾时,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以后,他的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紧张地思考。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学生又积极思考,议论纷纷。接着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发散--集中--发散--集中"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2.循循善诱,发展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求异性,即不荀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思维定势,小羊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有意设计这祥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棹了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井里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这一部分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让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3.因势利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否则就无所谓"创新"。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之中。
有位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林海》一课的段落划分时,许多学生根据课后提示分为六段。教师看到学生思维受到"提示"的羁绊,就引导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按照不同的线索,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分法分段。这一指点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根据这课段落之间内在逻辑联系--总分关系,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第一节)总写大兴安岭;第二段(2-7节)具体写大兴安岭的美丽可爱。这段还可再分为五层:岭--林--花--木材--"兴安"。有的说,按照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线索,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一5节)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感到是那祥的"亲切与舒服"。第二段(第6节)作者认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又一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段(第7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感到"亲切、舒服"呢?还有的说,依照作者参观顺序或方位顺序,可分为五段。这几个学生的分段方法都有一定的根据,通过分析、比较,最后选择了一种最佳分法。
这样不断改变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就不断趋于自由和灵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地从一个系统、一种事物类别,跳到另一个系统、另一种事物的类别,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由于学生思维能充分地、自由灵活地散发开去,因而出现了独特见解。
培养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善于启发诱导。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与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好转换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发散思维,开拓新的思路,以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萌芽。
此外,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手脑并用的"小考察"、"小实验"、"小改革"、"小建议"、"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投身到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