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更上一个台阶,对教师的素质提升非常重视,鼓励教师不断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特别是师资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师更应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注重骨干教师培养,使其带动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十二五”规划及发展精神,便于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工作、发展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有所作为的人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明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多重大,担子有多重,为了不辱使命,广大农村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作风和师德素养。
一、教师要爱岗乐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进而导致教师任务繁重,工作有相当大的压力,为此,教师要积极面对、迎难而上。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倦怠,对工作失去了热忱,具有这种心理的教师工作永远干不出成绩。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只能称为教书匠,不能称为师。为师者能传道解惑,为师者应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具有乐观奉献精神,不贪图欲望的想法。为师者应在工作中去寻找乐趣,体现自身的价值。教师的职业是多么神圣,因为教给人的是智慧,指引人的是灵魂,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感悟生活,在工作中必须面对学生,研究他们,发展他们,热爱他们,引导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启迪他们的智慧,当他们的学习成功了,就是教师的荣耀,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作为教师如果没有乐观积极的奉献精神,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在工作中寻找职业的乐趣,那么其必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所以,教师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
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规范教育,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的社会公德水平和文明习惯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规范和训练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做到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行为规范教育
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规范条例张贴在班上的“信息窗”里,利用班会课逐条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社会、对自己都有好处。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让学生知道,不具备良好素质的人,在社会竞争中不仅自己没有好结果,还会伤害别人。工作中,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青少年,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会知识,否则即使文化知识再高也是枉然的。只有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学会做人,将来才有发展的空间,试想谁会接受一个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差的员工呢,这样的员工有损单位的形象,必将对单位造成损失。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更强。在许多事情上,我觉得身教重于言教。记得我刚接手现在所带的这个班级时,由于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进教室看到的都是纸片乱飞,我说了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每次在教室转的时候,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弯腰把它拾起来,然后放进教室的垃圾箱里。学生看见我这样做,也纷纷动手捡拾自己桌子下面的纸片。时间长了,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不再往地面乱扔废纸,教室里的卫生也好起来了。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里,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在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按时来到教师,从不迟到,见我如此守时,迟到几次的学生再也不好意思迟到了;上课时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喊老师好,我向学生恭恭敬敬行一个鞠躬礼然后才让学生坐下,见我如此讲礼仪,三天后全部同学喊老师好后回敬鞠躬礼,我看后诧异地问学生,我没要求你们行鞠躬礼呀,学生回答,老师您向我们行这样真诚的礼节,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吗?这充分说明了言传身教的效果胜于说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往往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只从自己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进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只有心中真正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給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做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教师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做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他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等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种期待效应产生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使其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思想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
总之,作为一个农村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不断努力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善于观察、发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家长经常沟通进而达成共识。教育学生应从学生行为习惯上抓起,因为有了好的习惯,学生才会有好的思想。思想是教育的灵魂,品德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统帅。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其他工作顺利开展,才能保障各课教学成功,才能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一、教师要爱岗乐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进而导致教师任务繁重,工作有相当大的压力,为此,教师要积极面对、迎难而上。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倦怠,对工作失去了热忱,具有这种心理的教师工作永远干不出成绩。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只能称为教书匠,不能称为师。为师者能传道解惑,为师者应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具有乐观奉献精神,不贪图欲望的想法。为师者应在工作中去寻找乐趣,体现自身的价值。教师的职业是多么神圣,因为教给人的是智慧,指引人的是灵魂,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感悟生活,在工作中必须面对学生,研究他们,发展他们,热爱他们,引导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启迪他们的智慧,当他们的学习成功了,就是教师的荣耀,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作为教师如果没有乐观积极的奉献精神,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在工作中寻找职业的乐趣,那么其必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所以,教师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
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规范教育,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的社会公德水平和文明习惯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规范和训练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做到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同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行为规范教育
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规范条例张贴在班上的“信息窗”里,利用班会课逐条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社会、对自己都有好处。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让学生知道,不具备良好素质的人,在社会竞争中不仅自己没有好结果,还会伤害别人。工作中,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青少年,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会知识,否则即使文化知识再高也是枉然的。只有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学会做人,将来才有发展的空间,试想谁会接受一个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差的员工呢,这样的员工有损单位的形象,必将对单位造成损失。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更强。在许多事情上,我觉得身教重于言教。记得我刚接手现在所带的这个班级时,由于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进教室看到的都是纸片乱飞,我说了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每次在教室转的时候,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弯腰把它拾起来,然后放进教室的垃圾箱里。学生看见我这样做,也纷纷动手捡拾自己桌子下面的纸片。时间长了,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不再往地面乱扔废纸,教室里的卫生也好起来了。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里,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在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按时来到教师,从不迟到,见我如此守时,迟到几次的学生再也不好意思迟到了;上课时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喊老师好,我向学生恭恭敬敬行一个鞠躬礼然后才让学生坐下,见我如此讲礼仪,三天后全部同学喊老师好后回敬鞠躬礼,我看后诧异地问学生,我没要求你们行鞠躬礼呀,学生回答,老师您向我们行这样真诚的礼节,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吗?这充分说明了言传身教的效果胜于说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往往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只从自己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进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只有心中真正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給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做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教师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做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他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等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种期待效应产生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使其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思想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
总之,作为一个农村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不断努力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善于观察、发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家长经常沟通进而达成共识。教育学生应从学生行为习惯上抓起,因为有了好的习惯,学生才会有好的思想。思想是教育的灵魂,品德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统帅。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其他工作顺利开展,才能保障各课教学成功,才能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