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只有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心理。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思考,旨在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关键词】影响学生 情感 主客观因素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3-02
当今,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影响较为复杂,为了深层次探究这个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我们对学校初一至初四四个级部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调查重点
在调查中,我们把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学生自身、教师、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初二、初三进行,由于涉及到情感这个敏感话题,我们把问卷设计成学生情感调查问卷。共发问卷362份, 回收有效问卷357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家访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召开了各种座谈会22个(教师4、学生12、学生干部6),家访50人次。这些座谈会、家访,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自身
内容1:你对自己在校学习情况满意吗?(%)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近20%的学生对自己在校的表现比较满意,45%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持中等态度,而有35.2%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对自己评价不高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人格魅力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形象性、趣味性紧密相关。三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关。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对较为形象、轻松的语文、历史、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而对相对枯燥、抽象且作业较多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不感兴趣。40%以上的学生学习情绪和状态受老师评价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性格偏内向,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同学的关系,总觉的老师同学看不起他(她),较为自卑,班里有集体活动,他们就尽量逃避,集体生活成了他们的最大的烦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1%的同学不喜欢所在的班级,有23%的同学觉得与同学关系不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
(二)老师
内容2:你是否经常受到老师真诚的表扬?(%)
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只有13%的同学说自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而有将近58%的同学认为老师从来没有真诚的表扬过自己。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常常只抓班里学习较好的几个学生,其余学生被当成了“绿叶”。他们就自然感到气馁,而当这部分学生违反纪律时,有的老师就会毫不留情地责骂他们,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老师批评太重,受不了,厌师进而厌学,消极情感就自然产生。调查显示学生情感中的“厌学”与“厌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 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这是“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在问到“你喜欢的老师有几位”时,52%的学生回答只有2位及以下;在问到“不喜欢的老师有几位”时,近31%的学生称有3位以上。这说明很多学生都是因为不喜欢某一门功课的老师而讨厌这门功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初三有个学生李某上课时酷爱睡觉,睡醒了就说话捣乱。他说:“过去没碰到一个能让我对学习感兴趣的老师。老师动不动找家长,动不动大发雷霆。他们批评人真是厉害,我顶一句嘴,能引出他一百句话来。真不明白老师的那种唠叨是怎么练出来的,能把人说得傻掉!”
(三)家庭因素
内容3:父母更关心你的学习还是情感需要?
90%的父母更关心学习成绩,只有极个别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现状,大多数家长忙于挣钱而对孩子心理缺乏关心,只管孩子吃穿,片面地只要考試成绩,对孩子的精神世界、课余活动、学业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父母在精神上不能给予自己鼓励和力量。另外,调查表明,由于生活等原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学生比例较大,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讲狠斗恶,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二是性格孤僻,不太与人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不讲文明、礼貌、卫生,进取心、上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五是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大多数家长都是将孩子的成长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几乎是空白的。
(四)社会因素
内容4:你目前学习的目标及动力调查情况
学习为了什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学习缺乏信心,有31%的学生没有考虑学习的目的,还有23%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就业。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学生的信心,厌学厌教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社会上读书无用论,就业难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也趁机而入,动摇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只有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心理。
对于学生自身,要加强正确的引导,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一般说来,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脆弱,容易产生自卑,很难做到“败不馁”,特别是学生产生厌学或做错事时,我们教育者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所以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微小成绩,应及时、热情地给予表扬,让他增强自信、超越自卑。
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爱,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关怀。爱不但给以力量,而且给以动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只要教师不把这些学生看成“朽木不可雕”的废物,认真分析其心理特点,耐心地帮助,热情地鼓励,就一定会使学生燃起希望之火。
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要因势利导,把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偏爱”,另外,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影响学生 情感 主客观因素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3-02
当今,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影响较为复杂,为了深层次探究这个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我们对学校初一至初四四个级部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调查重点
在调查中,我们把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学生自身、教师、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初二、初三进行,由于涉及到情感这个敏感话题,我们把问卷设计成学生情感调查问卷。共发问卷362份, 回收有效问卷357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家访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召开了各种座谈会22个(教师4、学生12、学生干部6),家访50人次。这些座谈会、家访,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自身
内容1:你对自己在校学习情况满意吗?(%)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近20%的学生对自己在校的表现比较满意,45%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持中等态度,而有35.2%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对自己评价不高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人格魅力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形象性、趣味性紧密相关。三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关。调查结果显示,60%的学生对较为形象、轻松的语文、历史、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而对相对枯燥、抽象且作业较多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不感兴趣。40%以上的学生学习情绪和状态受老师评价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性格偏内向,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同学的关系,总觉的老师同学看不起他(她),较为自卑,班里有集体活动,他们就尽量逃避,集体生活成了他们的最大的烦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1%的同学不喜欢所在的班级,有23%的同学觉得与同学关系不好。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
(二)老师
内容2:你是否经常受到老师真诚的表扬?(%)
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只有13%的同学说自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而有将近58%的同学认为老师从来没有真诚的表扬过自己。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常常只抓班里学习较好的几个学生,其余学生被当成了“绿叶”。他们就自然感到气馁,而当这部分学生违反纪律时,有的老师就会毫不留情地责骂他们,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老师批评太重,受不了,厌师进而厌学,消极情感就自然产生。调查显示学生情感中的“厌学”与“厌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 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这是“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在问到“你喜欢的老师有几位”时,52%的学生回答只有2位及以下;在问到“不喜欢的老师有几位”时,近31%的学生称有3位以上。这说明很多学生都是因为不喜欢某一门功课的老师而讨厌这门功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初三有个学生李某上课时酷爱睡觉,睡醒了就说话捣乱。他说:“过去没碰到一个能让我对学习感兴趣的老师。老师动不动找家长,动不动大发雷霆。他们批评人真是厉害,我顶一句嘴,能引出他一百句话来。真不明白老师的那种唠叨是怎么练出来的,能把人说得傻掉!”
(三)家庭因素
内容3:父母更关心你的学习还是情感需要?
90%的父母更关心学习成绩,只有极个别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现状,大多数家长忙于挣钱而对孩子心理缺乏关心,只管孩子吃穿,片面地只要考試成绩,对孩子的精神世界、课余活动、学业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父母在精神上不能给予自己鼓励和力量。另外,调查表明,由于生活等原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学生比例较大,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讲狠斗恶,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二是性格孤僻,不太与人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不讲文明、礼貌、卫生,进取心、上进心较差,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普遍完成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五是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大多数家长都是将孩子的成长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几乎是空白的。
(四)社会因素
内容4:你目前学习的目标及动力调查情况
学习为了什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学习缺乏信心,有31%的学生没有考虑学习的目的,还有23%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就业。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学生的信心,厌学厌教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社会上读书无用论,就业难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也趁机而入,动摇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只有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心理。
对于学生自身,要加强正确的引导,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一般说来,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脆弱,容易产生自卑,很难做到“败不馁”,特别是学生产生厌学或做错事时,我们教育者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所以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微小成绩,应及时、热情地给予表扬,让他增强自信、超越自卑。
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爱,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关怀。爱不但给以力量,而且给以动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只要教师不把这些学生看成“朽木不可雕”的废物,认真分析其心理特点,耐心地帮助,热情地鼓励,就一定会使学生燃起希望之火。
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要因势利导,把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偏爱”,另外,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