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引议联结型作文”中“议”的写作方法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作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引议联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中,“议”是核心部分,也是习作质量的决定因素。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常陷入一些误区,要么不够清晰,要么议论不够深刻。教师要不断丰富训练方法,让学生多总结、积累这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和经验,提升学生在“引议联结型作文”中的议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明确议论的基本角度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议论的方向。学生先要充分解读材料,结合材料提炼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相应的写作角度和思路。尤其是对那些涉及价值判断的作文考题,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要让学生通过解读材料确立正确的观点,并且明确议论的方向和角度,这样才不会偏题。
  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一位妈妈推着婴儿车上公交,司机让这位女士将婴儿车叠好,否则要收取一元钱的行李票。女士坚决反对,二者产生争执,最后在女士报警后由警察协调处理。结合这段材料,在以“1元钱背后的‘真相’”为主题写作时,教师应当先让学生仔细分析材料。有的学生会从这位女士的角度分析,认为其过于自私,只考虑自己与宝宝的利益,违反了规则,吝啬一块钱,还影响了其他乘客的正常出行;也有学生认为这位女士的做法虽然过于自我,却反映了人性需求,即凡事总有例外,不应该完全按照规则要求每一个人。教师可以让学生透过各个角度和层面来剖析“真相”,但是一定要做到观点明确,议论的内容清晰具体。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深入论证,让议论的部分更加出彩。
  二、加深议论的内容深度
  在“引议联结型作文”教学中,教师最常遇见的问题就是议论的深度不够,分析解读问题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生在写作时如果无法就材料内容做细致的分析解读,观点又没有很强的说服力,那么写出的作文就不能使人信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开展作文训练,拓展学生议论的深度,让学生找准具体的理论方向后深挖內涵,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才能让议论更加出彩,让作文质量和水平都获得明显提升。
  比如,在“打破‘有偿替课’利益链需要多方努力”主题作文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呈现相应的背景资料,介绍目前很多高校学生花钱雇人替自己上课的现象,随之可以让学生结合这段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有偿替课”会让高校学生放纵自我,违反学校纪律;有的学生则指出,选择“有偿替课”的学生会自食恶果,因为虽然旁人替课可以避免其被扣学分,却不会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大家都能对这种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是,如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需要学生深入论证。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思考探析,找到更多好的观点和论据,使文章更加能说服人。
  三、注重思维的拓展延伸
  在教学“引议联结型作文”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议论部分灵活发散、延伸思维,这是让学生找到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探究问题的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多元,学会从不同层面分析解读问题。这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解读问题,拓展写作角度,提升议论文质量。
  仍然以“1元钱背后的‘真相’”作文训练为例,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1元钱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因为1元钱出现这个新闻”“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同样的情况”这三个角度刨根问底,分析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源。大多数学生认为,司机的不变通、这位女士的自私、其他乘客的冷漠都是促使“1元钱背后的‘真相’”这个新闻出现的根源。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挖掘,阐述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并且给出对策。这种思维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会让作文更有深度,这才是一篇优质习作应当具备的特点。
  写议论文,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采取引议联结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引议联结型作文”的写作中,“议”的部分是真正考查大家的思维能力以及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的要素。因此,在开展“引议联结型作文”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提升学生的议论能力,让学生找准议论方向和角度,加深议论的深度,议论时注意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这样才能写出一篇优质作文。
其他文献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去过许多地方,有鬼斧神工的张家界,有古老美丽的紫鹊界梯田,有开满杜鹃的国家森林公园大熊山,有神奇绚丽的梅山龙宫……但感觉好看好玩又亲切的地方,还要数我们村附近的檀山排了。  去年,7月6日,阳光灿烂,小叔带着我们去檀山排游玩。开始的时候,大家精神抖擞,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大家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了。我一边走一边想,檀山排有什么好玩的呢?  想着想着,就到了养殖场
期刊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即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小学三年级学生之所以经常感觉写作时无话可说、不知如何下笔,其根本原因是“输入”太少,因为他们的阅历尚浅,积累有限。因此丰富学生的“输入”是提高习作“输出”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那么该如何丰富学生的“输入”,增加积累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与大家分享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  1.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1)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个性,发散学生思维。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很多学生写作时都面临无话可写或写出的内容千篇一律的问题,写作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独立思考有着紧密联系,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学习和生活经验较少,在写作中缺少创新,此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新颖的角度构
期刊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指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因此,绘本天然就具备了“用以教学儿童写作的特质”。许多绘本阅读课上,教师都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方式。但是,其实好多教师采用的方式依然循着老路:观察绘本的某一幅图,写一段话;故事接下来可能会怎样发展,续写故事;读了这个绘本有什么感受,写写读
期刊
“多感官教学”就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让他们用耳朵、眼睛、手脚、嘴巴、头脑等多个感官,感知语文、引发思维、催生想象。多感官教学之于初中写作就是通过创设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地开发他们的写作能力。  多感官教学能让写作课堂不再沉闷,学生不再只是一味地写,或者一味地记一些重要的词语与写作方法;他们能立体地感知写作,可以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演
期刊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作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尝试应用新颖的微课教学形式,更新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微课资源,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理论结合教材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将语文教材和微课相结合,将教材的内容和微课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只有两者合一才能进一步促进微课资源的开发及其在小学作文教
期刊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良好的写作素养,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写作技巧,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用生活化视角分析作文题目,提升作文水平。  一、教学环境生活化  教師需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秉持现代教学理念,创新写作教学方法,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营造生活化课
期刊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和作文课堂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参与兴趣不高,作文教学训练效果不理想。开放式写作课堂则能给学生新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在开放式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激发内在的写作欲望和热情。不仅如此,开放的写作环境和氛围也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有更好的发挥。教师要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一、让写作素材和养分的
期刊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站在儿童的角度推荐阅读书籍和教授阅读方法。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从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如何指导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指导时间要灵活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有目共睹,但如何才能让学生不排斥阅读,尝试整本书阅读呢?
期刊
很多新接手三年级的教师会发现,中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写作文时总有畏难情绪,感到头疼。笔者在仔细观察并与一些学生交流后,发现“头疼”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很多家长总会多交待一句:要写作文了,你可要加把劲啊。这样的叮嘱,学生就会理解为:这个作文肯定是一只“拦路虎”,再看到一些哥哥姐姐们写作文时咬笔冥想的情景,畏难情绪从心底产生了。其二,刚升入中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还不够丰富,词汇量较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