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问,推进整本书阅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当今教学的热点更是难点。整本书阅读根据阅读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特点建构不同的课型,能较好地提高阅读效益。我们根据“精致教学”的“教学主题精炼深刻、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方法精巧有效”三个维度为指导,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以读为主线分为导读课、研读课、享读课、温读课四种课型,以对整本书阅读进行目的化、结构化、序列化的阶梯阅读能力训练。
   研读,即钻研阅读,是一种以获得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的深入性阅读。研读课,它是推进学生深化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环节,是“深度学习”的必由之路。
   阅读不总是愉快的旅程,很多时候是枯燥甚至乏味的。因此,在深化整本書阅读的指导中,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设计富有挑战的、有趣味的阅读任务和问题,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推进深度阅读的好方法。这个兴趣点不光要有趣,还要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一、阅读中的关节点与切入点
   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情节的关节点,找到好的切入点,让人物在“浪尖”上展示他的内心活动,突显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变化。这样的问题能够引人入胜,曲径通幽。比如,分析祥子的形象:祥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吸烟喝酒?请找出描写祥子吸烟喝酒的相关情节,并分析其原因和揭示的意义。
   这个问题问得看似比较刁钻,但并不“过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烟酒往往不分,多是用来消愁解闷的东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底层老百姓更是这样,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往往用烟酒作伴,舒缓生活的压力和心中的不快,更多时候烟酒甚至变成了一些人穷困潦倒时的精神鸦片。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情节,共有十处描写祥子抽烟喝酒:第一次喝酒是在怒辞杨家后,晚上郁闷回到人和厂时被虎妞引诱喝醉并失身;第一次吸烟是被孙侦探敲诈躲到王家,车夫老程给了他一支“别野”烟“放在唇间吧唧着”,直到“把一支烟烧完”。
   其它几处写祥子吸烟喝酒的描写:
   第一处,虎妞找到曹家说她“有啦”。祥子心如乱麻,在痛苦、纠结中“摸住酒碗,吞了一大口”。
   第二处,虎妞死后,祥子想到自己买车的“三起三落”,“泪被怒火截住,他狠狠的吸那支烟,越不爱吸偏要吸,把烟吸完”;小福子帮他收拾好东西并表示了想和他过的意思,在矛盾中“坐在炕沿上,又掏出支‘黄狮子’来”。
   第三处,虎妞死后“依旧去拉车”。“烟卷可是已吸上了瘾”,还“绕着圈儿递给大家”,此时也开始陪着车夫们喝酒,但“不多喝”。
   第四处,给夏先生拉包月,发现夏太太“像虎妞那样可怕”,勾起对虎妞的怨恨,“吸着‘黄狮子’”责骂。
   第五处,被夏太太撩拨,想入非非,痛责自己“是坏人”,“一气不知道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第六处,与夏太太苟且染病离开,病后“似乎变成另一个人”,“嘴唇间叼着支烟卷,有时候把半截烟放在耳朵上夹着”,“吊儿郎当”的,但此时他还“不甘心就这么遛下去”,“很想把未吸完的半盒‘黄狮子’扔掉,从此烟酒不动,咬上呀攒钱”,然而“及至见了朋友们,他照旧吸着烟,有机会也喝点酒”。
   第七处,再次见到刘四。此时,祥子已经变成“头等的‘刺儿头’”,成天“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刘四得知虎妞的死很痛苦,他觉得“战胜了刘四”,心里痛快,也曾“不想再吸,从此烟酒不动”,决心“重打鼓另开张”。
   第八处,寻找小福子未果。“烟酒又成了他的朋友”;再后来得知小福子吊死,于是“变成了走兽”,“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一天到晚老闭着口,口似乎专为吃饭喝茶与吸烟预备的”,有钱“马上变成了烟酒”;帮人打旗,“嘴里叼着烟卷”;没钱买烟,就“留神在地上找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祥子是从破败的农村出来的,他善良、单纯、勤奋、有追求,对生活有着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梦想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梦想过上温馨安定的日子,不贪不占,不懒不馋,也没有其他老车夫的不良习惯,“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但那个社会像穷人的“天罗地网”,谁也难逃痛苦失败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祥子的抽烟喝酒都是在他失落痛苦的时候发生的。第一次花三年心血换来的洋车被军阀乱兵抢走,他尚能扛住打击,挺了过来,他想到丢车的痛,也曾想到烟、酒,“可是,他还是不敢去动它们”,因为他还抱着希望。不久被孙侦探诈去了他冒死卖掉三匹骆驼的30块大洋和辛苦集攥下来的积蓄,这让他非常痛苦,才第一次接了车夫老程递过来的烟抽起来。那时的祥子对生活还是抱有很大希望,或许可以不再吸烟。虽然虎妞像梦魇一般缠着他,让他欲罢不能,几次抽烟喝酒,但直到虎妞死时还没有上瘾。然而虎妞死后祥子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烟卷可是已吸上了瘾”,开始陪着车夫们喝酒,生活的打击让祥子开始麻木,此时还有所克制“不多喝”,说明祥子对生活还在报一线希望。接着被夏太太勾引染病,寻小福子未果,生活中一个比一个严厉的打击接踵而至,祥子开始烟酒不分了,并一次比一次严重,直至得知小福子吊死,心中的希望彻底破灭,祥子再无生活的意义,成为行尸走肉,靠在地上寻找烟头,彻底堕落。
   抽烟喝酒是祥子由“人”变“兽”(鬼)的标志,是祥子的命运遭到不断打击的结果。是残酷的现实一点点把祥子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撕去,一步步将祥子推向堕落的深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与黑暗。
   二、人物还原法,设计人性化的问题
   人性化设计是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时,撇开既定的条条框框限制,从正常人真实情感生活的喜怒哀乐入手,对人物进行客观、深入的剖析。比如,分析虎妞形象:她对祥子是真情实感吗?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虎妞的爱情观。
   虎妞对祥子的爱很大程度上是真心的。虎妞是被金钱至上而又自私的父亲耽误了青春和爱情的女子。刘四从自私的利益出发,完全不顾虎妞的感受,只是想着虎妞“是那么有用,他实在不愿她出嫁”,加之虎妞长得又丑,所以一拖再拖。但人人都有渴望爱情的权利,她不愿意一辈子不嫁,她是一个健全的人,她需要男人,渴望爱情。这是一。    第二,祥子值得她去爱、去追求。祥子除了是一个“拉车的”地位低,其它各方面都很好。他身体高大,有的是力气,又年轻,才二十多岁,比虎妞小得多,做事勤快,为人性格好,温顺听话,“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所以,虎妞才有“下嫁”的决心,主动找到曹宅把祥子存在刘四处的钱凑成整数还给祥子,不惜与父亲决裂,放弃父亲的遗产,自己租房子、办嫁衣、雇轿子嫁给祥子。
   第三,她对祥子有着女性的温柔,体现出人性上美的一面。祥子拉车辛苦,收车后“一把将他扯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子那样”,这是她真心关心祥子的自然流露。祥子丢车后回到车厂,虎妞仿佛招待个好朋友似的招呼祥子吃飯,使祥子感觉到一点说不出来的亲热,几乎落下泪来。嫁给祥子后,为祥子做饭、理家,“变法儿给他作些新鲜的东西吃”,让祥子有了“家”的感觉。祥子几次患病,虎妞的焦虑不堪,两个来月,求神问药,倾其所有盼望祥子早日康复。祥子为买上车而拼命干活以致肝火盛,气不顺,对虎妞的好言劝慰不领情,反而出言冲撞,但虎妞却是一百一的客气,不愠不火……这些对于一个从小出身在富裕人家的大小姐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虽然婚后没能完全改掉富家小姐好吃懒惰的恶习,可她是真心实意地跟着祥子过日子。
   当然,虎妞的爱情观本质上是利己自私的。
   首先,她是耍心机把祥子追到手的。她觉得祥子“是理想的人:老实,勤俭,壮实;以她这个摸样年纪说,实在不易再得这个这样的宝贝”。在祥子对她的关心表现出了冷淡后,她一改原来的习惯“并没有骂上半天的街”而是“一百一的客气,爱护”。这是前期的“感情投资”。当祥子不上钩时,她就弄红唇烈焰骗取了祥子的身体,想借此拴住祥子。当祥子决心和她一刀两断时,她使出了必杀技——用假怀孕胁迫祥子与她结婚。于是,祥子被拴牢了——“像掉在个陷阱里,手脚而且全被夹子夹住,决没法儿跑”,“只感到她撒的是绝户网,连个寸大的小鱼也逃不出去”。
   其次,她是以占有祥子为目的。她和祥子结婚后,就摆出了利害关系,“你娶老婆,可是我花的钱,你没往外掏一个小钱。想想吧,咱俩是谁听谁的”。她把祥子当做满足她淫欲的工具,“不许他去拉车,而每天好菜好饭的养着他,正好像养肥了牛好往外挤牛奶”。她对祥子的反抗,采取“松一把,紧一把”的办法,“叫他老逃不出她的手心儿去”,让祥子“成了家便没有了自由”。她利用其原先雇主的权威和现在在金钱上的优势,压迫祥子,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虎妞的爱情观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决定的。她的父亲刘四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封建小业主,他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宁愿牺牲女儿的婚姻前途,这种利己观影响着虎妞。虎妞帮助刘四操持着人和厂,她是上层社会的领导者,她拥有上层社会的作乐享福,同样也与上层社会一样拥有本质的自私与贪婪。
   三、从辩证角度,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辩证分析人物形象,是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具有多重性,他们复杂的特点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外观看到内心,而不能用一种或褒或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英雄,就“高、大、全”;是坏人,就十恶不赦。
   如,分析刘四老爷形象:刘四七十大寿生日宴发火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人物命运的变化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全文辩证分析刘四老爷的形象。
   刘四生日宴是故事情节的又一个关节点。这次生日宴,让刘四很失望,甚至很伤心。本来办得很风光,但热闹过后是凄凉。“看着女客们携来的小孩子们,他又羡慕,又嫉妒”,“没有人继续自己的事业”,一切都是“白饶”,“忽然感到自家的孤独”。再看到虎妞对祥子的暧昧态度,“看她的眼,老跟着他”,“就更觉得凄凉难过”,他怕虎妞嫁给了祥子,从而使祥子继承了他的家产,“教个乡下脑袋连女儿带产业全搬了走”“没那个便宜的事”!他隆重地举办自己的七十大寿,满以为平时帮了那么多人,别人也会像他一样回报,送来厚厚的礼物,没成想,只收到“二十来块礼金”,连饭钱都不够,让他感到社会的冷漠和人心的冷酷——他的火终于引爆了!把怒气撒向虎妞和祥子,致使虎妞设计的“好局”(让刘四承认接受祥子的婚姻)被搅黄了。
   这次生日宴是祥子、虎妞和刘四命运的转折点,预示着人物命运的悲剧结局。
   毫无疑问,刘四老爷是一个反面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他霸道残忍,自私自利。开赌场、买卖人口,为发财不择手段;让虎妞帮助管理车厂赚钱,不惜牺牲自己女儿的青春;看不起祥子,与女儿决裂,断绝女儿关系,“一个子儿不给”等。但我们深入挖掘后发现刘四也曾经是条汉子,有正义感有自尊心,对人很仗义。
   年青时候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他所做的这些事,显示出他年青时候的本领与资格——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名号等等,所以说,不能算叱咤风云,也绝非是个小角色。“跪上铁索,刘四没皱一皱眉头,没说过一句饶命”,看得出刘四爷年轻时是条“硬汉”。有见识,有能力,到了民国,他“看出地面上的英雄已成过去的事”,再混迹江湖没好果子吃,转行开了人和车厂;父女俩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成了洋车届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说明他有能力。
   有同情心,爱家人爱穷哥们儿,“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的帮忙”,“讲面子,叫字号,决不一面儿黑”。由于女儿中年还未出嫁,觉着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虽然快七十了,但身体“棒之呢”,并没有像有钱人“娶个小媳妇”,由此可以看出对女儿还是很关爱的。
   是封建的思想使他忘记了亲情,葬送了女儿的“幸福”生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不知道在哪儿,当他醒悟过来是已为时过晚。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在问题设计时不是孤立的,可以综合起来运用。问题的设计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8.
   [2]初中语文教与学[J],北京,2020.03.
   [3]语文教学通讯[J],山西,2020.5B.
   [本文为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精致教学”的整本书阅读课型探究》(课题批准号2019ZJYB095)成果之一]
   田飞虎,广东省湛江二中港城中学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的对象自然就是文本,而主要的解读文本则又来自于教材。今天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有了一个新的形势,那就是由一标多本变成一标一本,也就是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全国统一即所谓的统编本。通过比较发现,纳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既沿袭了传统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一些创新,总之可以认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可以称为经典的,而学生的文本解读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可以说文本解读是教材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细胞与肌体。对文本解读而言,分析其主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的,虽然这不能理解为人云亦云,而是主流理解下的教师个人认识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本而言,教师通过自主解读并借鉴他人观点,往往可以建立起对文本主题的更全面、立体、丰
统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多层次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还要是学生的学本。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
实录呈现:   (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读书。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台阶”而不是“父亲”?   师:你呀,把老师问住了,等你深入理解完课文后自会明白。   初读课文,文中出现了几个台阶?   生:旧台阶和新台阶,   师:旧台阶共有几阶?   生:3阶,新台阶共有9阶。   师:父亲对两个台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表
语文教学应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不断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而当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严重,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偏小、阅读能力下降。对此,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是通过学科知识的不断学习强化学生正向的价
“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为“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而在哲学中,张力则是表示事物的矛盾或不相容。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文本中许多潜在的信息得以彰显,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文学作品中文本张力产生的最大来源,莫不在于作者对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运用了一些相似的叙事技巧,扩大了其文本张
一、考点   高考考查新闻阅读,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形式:一种是连续性文本,另一种是非连续性文本。   从考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二、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三、分析新闻思想内容;四、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五、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六、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下面我们主要结合连续性文本来解读“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这个考点。   二、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这是我品读《项脊轩志》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觉。归有光用平淡如水的文字抒写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弥足珍贵的亲情;是历历在目、活灵活现的亲情温暖了我的心灵,是多灾多难、无可掌控的悲凉冰冻了我的希望。对于归有光,我除了悲悯还是悲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项脊轩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沧桑变迁和三位女性的悲苦离世反映一种失败的人生与悲凉的生活,让人产生一种寒
从内容的编排上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古诗词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课下注释,并排版到诗词的右面;另一方面舍弃了人教版原来用于导读的“提示语”,增加了诗词下用于助学的“赏析”。   一、“赏析”带来的教学便利   “赏析”大多全面地提供诗句大意、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段“赏析”,就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诗词,对“赏析”内容的记忆和积累,更是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应考。2017年广州中考古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精美的艺术品是经过很多工序打磨、合作完成的,同样的道理,高中学生的一篇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多位学生的合作才能完成其“再生”。这就需要在写作中建立良好的写作共同体,这个写作共同体由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他们活动的时间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实现课上写作和课外写作结合起来。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承担命题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家长承担素材的搜集者和作品的分享者的角色,学生承担评价者的角色。这样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