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我们都会在课堂中“遭遇”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如何用好、用透这些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尽可能发挥它们的教育教学价值呢?下面,笔者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观察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猜一猜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
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负迁移影响,不少学生会用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相乘(即5×6=30平方厘米)来计算它的面积。对此,不少教师通常简单地将其视为反例,不作过多研究,而作为问题悬挂于课堂。然后另辟途径,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

面对这一问题,有位教师别出心裁,不但没有简单悬挂,反而引导学生就此展开探究、反思,实现拓展、深化,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比较中明晰
师:下面,老师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拉扁些,再拉扁些(如下图)。你觉得,它们现在的面积又应该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我觉得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30平方厘米,因为拉扁以后,它们的边长没有变,还是5厘米和6厘米。
生:(稍作观察后)不对,拉扁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变小了,而且越扁,它的面积越小,不可能还是30平方厘米。
显然,由于直观图形的支撑,他的发言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刚刚建立在猜测基础上的认知平衡再次被打破。
师:既然边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面积怎么会变小了呢?
学生再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不一会儿——
生:边的长度没变,但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面积自然就变小了。
生:我有一个发现,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实际上是底边上的高越来越短了。高越短,它的面积自然就越小。(不少学生表示赞同)
师:如此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了和底边的长度有关外,还和哪条线段的长有关?
生:高。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高都画出来,再来研究?
师生共同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6厘米长的底边上的高。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上深入做出观察、猜测、探究,进而利用转化思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在反思中提炼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利用“相邻两条边的长相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生:我想可能是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影响吧。
生: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长乘以宽,也相当于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我们一开始都以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计算。
生:再说,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再反思一开始的猜想,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生: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也可能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生:我觉得猜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不过,正是这种错误的猜想,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掌握了一种方法,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啊!
三、在应用中深化
教师出示如下问题: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平方厘米。

①24 ②18 ⑧12 ④30
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首先排除第一种答案,这是对本课新知的直接迁移。接着,学生又很快排除了第四种答案,理由多种多样:有的说,图上的高不可能是5厘米,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不能比斜边长;有的说,即使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扶正”了,它的面积也只是24平方厘米,不可能更大了……
而在18和12之间,学生的回答更精彩:有的说,要使面积为12平方厘米,图中的高必须是2厘米,但根据观察,这条高绝对不止2厘米;也有的说,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在4厘米这条边上作一条高,它的长度要超过4厘米,它的面积应该比16平方厘米还要大……观察力、想像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探讨过程中,还不断地有学生得出新的结论,诸如“如果只给数据不给图(平行四边形的6厘米、4厘米),那么这道题的前三个答案都有可能”,“任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相邻两边的乘积”,“长方形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相邻两边的乘积”……
观察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猜一猜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
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负迁移影响,不少学生会用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相乘(即5×6=30平方厘米)来计算它的面积。对此,不少教师通常简单地将其视为反例,不作过多研究,而作为问题悬挂于课堂。然后另辟途径,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

面对这一问题,有位教师别出心裁,不但没有简单悬挂,反而引导学生就此展开探究、反思,实现拓展、深化,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比较中明晰
师:下面,老师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拉扁些,再拉扁些(如下图)。你觉得,它们现在的面积又应该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我觉得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30平方厘米,因为拉扁以后,它们的边长没有变,还是5厘米和6厘米。
生:(稍作观察后)不对,拉扁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变小了,而且越扁,它的面积越小,不可能还是30平方厘米。
显然,由于直观图形的支撑,他的发言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刚刚建立在猜测基础上的认知平衡再次被打破。
师:既然边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面积怎么会变小了呢?
学生再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不一会儿——
生:边的长度没变,但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面积自然就变小了。
生:我有一个发现,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实际上是底边上的高越来越短了。高越短,它的面积自然就越小。(不少学生表示赞同)
师:如此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了和底边的长度有关外,还和哪条线段的长有关?
生:高。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将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高都画出来,再来研究?
师生共同画出每个平行四边形6厘米长的底边上的高。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上深入做出观察、猜测、探究,进而利用转化思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在反思中提炼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利用“相邻两条边的长相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生:我想可能是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影响吧。
生: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长乘以宽,也相当于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我们一开始都以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计算。
生:再说,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再反思一开始的猜想,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生: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也可能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生:我觉得猜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不过,正是这种错误的猜想,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掌握了一种方法,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啊!
三、在应用中深化
教师出示如下问题: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平方厘米。

①24 ②18 ⑧12 ④30
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首先排除第一种答案,这是对本课新知的直接迁移。接着,学生又很快排除了第四种答案,理由多种多样:有的说,图上的高不可能是5厘米,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不能比斜边长;有的说,即使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扶正”了,它的面积也只是24平方厘米,不可能更大了……
而在18和12之间,学生的回答更精彩:有的说,要使面积为12平方厘米,图中的高必须是2厘米,但根据观察,这条高绝对不止2厘米;也有的说,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在4厘米这条边上作一条高,它的长度要超过4厘米,它的面积应该比16平方厘米还要大……观察力、想像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探讨过程中,还不断地有学生得出新的结论,诸如“如果只给数据不给图(平行四边形的6厘米、4厘米),那么这道题的前三个答案都有可能”,“任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相邻两边的乘积”,“长方形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相邻两边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