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古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初如好之古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喜欢学习并且乐于学习。而现在古文相对于初学的初中生来讲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导致一些学生对古文学习兴趣降低。本文借用孔子老先生的话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初中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古文;兴趣培养;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以,学好古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文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但是对于刚学的初中生来讲,古文肯定是一大难点,使很多学生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那么,怎样消除学习古文的畏难心理,提高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古文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古文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它不仅记载着我们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所以学好古文,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中国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印证历史;而且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对很多文采斐然的古文句子加以引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最重要的是,学习古文可以很好地传承我们古老的中华历史文化。
  二、初中生在学习古文时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们读书一开始接触的就是现代漢语,当突然接触到另一种文字时,就显得很陌生,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而且古文的很多句子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语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很强的畏惧心理,对古文的学习兴趣降低。
  学生缺乏对古文知识的训练和积累。在平时学习古文中,我们的学生常常忽视对朗诵、背诵课文的训练,同时也没有对老师所讲的古文知识进行记忆积累。所以,当阅读陌生的文章或做习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二)老师在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其一,课堂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古文的学习中,几乎一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进行讲解,很少看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虽然说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整篇课文,但是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甚至都不能体会古文的文化魅力。慢慢地就使学生对古文课感到乏味,失去学习兴趣。
  其二,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老师对古文教学完全就是为了考试,在教授古文时,上来就给学生讲哪些是考试重点,需要重点掌握。根本就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整篇文章,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古文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提高初中生古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其实在古文的学习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文都有一种节奏感。我们在对学生首次进行古文教学时,要培养他们对节奏感的把握。
  例如在教授《世说新语》一课时对“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进行语段的划分,让学生体会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味。然后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慢慢就会提高他们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情境教学法
  在古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融入古文中,让他们感觉自己是生活在古代,就是在和当时的人进行对话。
  例如在教授《世说新语》的陈仲举礼贤一节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公陈仲举,当他们到某个地方为官上任时,是应该先去官府还是先去拜访当地的贤士呢?通过这样,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法
  以前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失去学习古文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取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授《论语》一文时,笔者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不懂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最后老师再将课文串讲一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中非常受欢迎,不仅提高了自己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且还增加了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对古文知识的积累
  古文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短时间内学好古文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对古文的知识点进行积累,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例如我会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遇到陌生的知识点可以记下来,然后在以后学习中进行强化记忆,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对学习古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古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我们应该学好古文知识,将这笔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学好古文,培养他们对古文的学习兴趣。我相信,只要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学生一定可以燃起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学好古文并将其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汪钰明.文言学习轻松入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04.
  [2]刘婷婷.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J].新课程,2012(7).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目前广泛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蕴含着中华民族深a厚的文化底蕴,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采用的方法有追本溯源,在识字中渗透传统文化;感受意境,在古诗中领略传统文化;联系生活,在语文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部编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的大背景下,小学生能否得到有效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空间,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被动到主动。基于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围绕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借助背景插图进行课文讲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等四点
【摘要】语文教育其本质与艺术教育是相通的,语文教学中的插图、配乐、剧本等无不属艺术范畴,将其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本文就在语文教学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将写字教学与书法艺术相融合  认识写字的重要性。写好汉字应该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一项最基本
【摘要】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及恒心。在此过程中,不能变的是教师这份情怀,对转化学困生的执着,对他们一定能够变好的坚定信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教师的这份良苦用心学困生能够体会,并能慢慢喜欢上学习,最终达到会学、乐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个班级
【摘要】青年学生是诗的年龄,是最有诗情的人群。“你们浑身的朝气和创造力,能生成格外新鲜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愿你们翱翔于诗的国度,享受诗歌的盛宴,并成为诗歌的创造者”。  【关键词】中国诗歌;抒情艺术;现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总是要抒情的,诗歌的情感载体是形象。“床前明月光”是李白思乡的载体,“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缠绵难舍的爱情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到多读、多说、多写,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从多读、多说、多写三个方面,就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读;多说;多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绽放课堂的精彩,就必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需要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多读、多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便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考试,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作用,且片面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新课改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若想提高小学生语文成绩,培养其语感具有重要性。本文首先对语感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再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措施
【摘要】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普遍呈现出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开放等显著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了语文课堂气氛。本文结合笔者自己所听的一节语文课,谈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如果教师过于追求语文课堂活跃热闹的气氛、开放丰富的教学方法,而脱离了语文
【摘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当下语文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然后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全面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措施,主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吟诵经典文章,提升文化底蕴。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素养;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
【摘要】教育是什么?是唤醒,是点燃。教育的使命,就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发展自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现以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从阅读兴趣、阅读期待、阅读对话、阅读方法、阅读展示等方面引导,让学生爱学习、乐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内驱力。  【关键词】阅读;唤醒;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