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有效途径新探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隆华在《语文教育学》中指出:“阅读从认知文字符号开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领会课文的意义,体会课文的感情,并凭借着课文练习阅读的技能,从而发展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借助讲故事诱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兴趣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也一样,一个人只有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把书读好。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力孕育在童年,孩子们的创造力往往潜藏于兴趣之中,或者说,从兴趣中滋发。
  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讲故事,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包含原发性心里因素和继发性心里因素。教师要借讲故事为契机,进行人文教育,激发小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讲故事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大量的经验做大量积累,而由于多种原因,当今的很多小学生很难做到这些,但日积月累的许多听来的故事,却成了不可忽视的原始素材,它能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更高的理论提供有血有肉的材料,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成长,支持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读书的目的,让学生读自己能读懂的书,让学生把读书心得表现出来。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阅读需要的读物,选购一些具有趣味性,又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为他们创设一个整洁幽雅、宁静平和的阅读环境,向他们介绍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经常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爱上图书。
  二、巧设思维情境,创设读书氛围促读
  创造情境性阅读,首先应先创设“情感”情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该是一个情感的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性,有利于营造课堂氛围。使学习变成一次次生动、有趣的情感对话。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教具的恰当运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都可以达到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的目的。合适的教具,除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能增长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调到多种感管进行参与,留下强烈的印象。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习的气氛变的很浓。电教化手段的普及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氛围的创造添砖加瓦,使学生的阅读热情“升温”极快。此外,在课间,课外还可以搞一些与阅读相关的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变的水到渠成。使阅读活动真正变为一项富有情趣,富有魅力的一项活动。使学生形成人人爱读,会读,渴望阅读的好习惯。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三、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的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2l世纪的中国要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振奋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呼唤我们捧起书本,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使孩子们爱上阅读,让他们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也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真正的阅读教学,应当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探究的对话过程。探究性阅读打破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空间的限制,发挥了学生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提倡探究性阅读,就能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捕捉“战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使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究,互相对话的过程。随着对“新课标”解读的深入,阅读教学的合理构建正朝着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尊重规律的方向迈进。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阅读教学成为一门精湛的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甘肃陇西县渭阳九年制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一例胰岛素过敏相关性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并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该例患者在应用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N和重组人胰岛素R后均出现局部皮肤过敏,胰岛β细胞功能急剧衰退,并反复自发糖尿病酮症。本文整理该例胰岛素过敏相关性FT1DM诊治经过,以此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治以减少相关不良结局的发生。
1型糖尿病(T1DM)是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约占80%。而实际上T1D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研究显示,高达50%的患者在成年期发病,其中约半数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与儿童T1DM相比,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较轻(酮症倾向较弱,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较高)、胰岛自身免疫进程较缓,加之抗体检测技术敏感性和普及性等问题,临床上正确诊断成人T1DM仍具有一定挑战。本文将结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一些T2DM患者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后可停用降糖药而血糖仍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目前多数学者用“缓解”来描述T2DM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该文对T2DM缓解的概念和判断标准、实现T2DM缓解的策略、T2DM缓解的影响和预测因素进行介绍,并阐述诱导T2DM缓解的可能机制。T2DM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试点实验推广阶段,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比较容易理解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调动好学
期刊
新课标呼唤新的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方法、实施等都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有所受、点有所到、启有所发、导有所悟,达到“教以致趣,学以致用”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巧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期刊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这节课我以公开课的形式讲授的,授课后由同组老师的帮助进行了点评,受益匪浅,有如下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  课前教学设计:  一、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在学校“改变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指导思想的领导下,我想尝试做出一定的改变。由于在云南工作期间接受过昌乐二中教模的培训并进行过实践,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人体泌尿系统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条理性强,需要扩充的内容不多,所以
期刊
从当前国内营商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法治环境、政务环境7个方面构建我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公开统计数据对我国289个城市①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建议: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助力企业高效运营;提升人才吸引力,稳定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地方创新环境改革,培育创新创业土壤;优化金融市场融资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加普惠金融力度;提升司法效率,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
编者按:要让数学学科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能主动的喜欢数学,就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进而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充分利用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恰当作些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生活。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