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不肖无双的另类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中作者以贾宝玉的视角对世界进行观察,他应该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贾宝玉形象不能被融于忠奸正邪善恶等任何的模式,他的言行、思想、性情等使他与众不同,他成为文学画廊中没有先例也极难仿制的复杂形象。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很能显示作者独特、深邃、超前的思想。
  [关键词]贾宝玉 另类 双性人格
  
  一、非凡的降生
  
  贾宝玉是非同寻常的,从他的前世、投胎、落地到成长都如此。在没有成为贾宝玉之前,就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所弃之石,这块石头被“幻形入世”,成为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宝玉就是衔着这块“五彩晶莹的玉”降生的。且看宝玉前生所在之地。
  宝玉前生是被女娲历练后又被丢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这大荒山,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山日大荒山,日月所入也”大荒山是神秘的,这里也情源、情发之地。这里的环境更是原生态、没被污染的。宝玉就带着原生态的情和欲来到现实中。而无稽崖,重在显示情与欲的无极无忌、无依无边,无高无底。那青埂峰,其一它是情更疯的谐音。其二,它为“情根”,这是佛教“爱根”的发展。佛教认为,爱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宝玉由“情感”引发投八人世,即顽石倚情根,与情有不解之缘,他就成为忧愁之人。
  贾宝玉“衔玉而生”,宝玉就挂在了贾宝玉的脖子上出世了,这块“通灵宝玉”仿佛是贾宝玉的随行记者,把宝玉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包括他的“隐私”。随时记录下来。玉也是他的命根子,小说也通过示玉、摔玉、丢玉、寻玉、送玉、得玉、以玉治愈等,证实玉与宝玉的爱情、健康、家道关系密切。作者结合这玉在中国文化中显示的意义,来表示人物的独特意义。那么古人对玉赋予了哪些文化意义?
  汉民族是尚玉的,远古时期,玉就进入了先民生活中,玉就有了“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也就形成了尚玉文化,而玉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这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古人尚玉,重在其德《诗·大雅》说“磨练使之有玉之德也。”玉之德主要包括:其一,玉为天地之精华《管子》曰“玉者,阴之阴也,其化如神。”《荀其二,美的象征,许慎《说文》释玉“石之美”,在文献里,指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直观美、至美的象征。其三,玉为德行品格的象征《礼记·聘义》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圭璋特达,德也。”故在古代,玉就为君子的象征《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小说以玉含有的文化意义为基础,让宝玉“衔玉而生”,还突出了:第一,玉之为石:象征宝玉执拗难驯,独特不凡。第二,玉之为欲,象征宝玉的情感和人生欲望追求。第三,玉之为洁(玉洁冰清),表示宝玉情操之纯粹、纯洁。这个形象就因他生来衔玉,与别人不同,使他亦石亦玉肢他比其他文学典型,更带一种大自然、原生的、超经验的忧乐情思。
  
  二、古今不肖无双
  
  宝玉在人生历程上的第一次表现,就是古今不肖无双的表现。这就是让他父亲大为愤怒的“抓周”。这虽然都是在一周岁进行的,但所用物品,男女是有别的。一般男孩子抓周用的是剑、金冠、书籍、乌纱帽以及农工器具等。而曹雪芹安排宝玉抓周,偏偏有脂粉钗环之类的东西。抓周虽不能判定忽然预测一个人的性格命运,起码暗合了宝玉天生的不寻常,他先天敏于艳色磬香的感官功能露出端倪,天生就是“情痴情种”,禀赋是先天的。故贾政说,他不可能被“委身于仕途经济”。他的确不关心家族集体的兴衰桔荣,家族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他往往淡然对之。如第16回,宁荣两府都在给贾政的生辰庆贺,在贺宴上,宫中的太监夏老爷特来降旨,宣贾政入朝。后来从宫中传出大好消息,宝玉的姐姐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
  宝玉不但对家里的大事不放在心上,对于事业国事更是不上心。真如“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又曰: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在别人眼中,贾宝玉无疑是男儿们的另类分子,确切的说,作者将宝玉赋予了女性气质。
  比如贾宝玉从穿戴打扮到长相,都显女性特征。出场时先穿的是五彩斑斓的“金冠绣服”,见了母亲后,换了冠带,发式也变了,将短点的头发,结成小辫,在头顶中央用红丝扎上,有将长发编成一大辫子,从根到梢,缀上四颗大珠,辫稍再用金八宝的饰物扎上。“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靴”。还是女孩子的穿戴。书中,宝玉的服装,从官服到便服,从夏装到冬装,款式之多,色彩之绚丽,居全书之首,前八十回,对宝玉的服饰描写多达十四处。
  宝玉的长相还是女孩型的长相,第一次写宝玉的面容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在换了装束后,第二次写他的长相:“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在眼角。”宝玉有着玉容之美,在贾母眼里,宝玉是“生的得人意”;在元春眼里,宝玉和黛玉一样“亦发比别的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在秦钟眼里,宝玉是“形容出众,举止不凡”;在北静王水溶眼里,宝玉是“面若春花,目如点漆”,“真乃龙驹凤雏”,“果然如‘宝’似‘玉’”;在金荣等的眼里,宝玉是“生的花朵儿一般的模样”;在兴儿眼里。宝玉也是“好清俊模样儿”;在一般女仆眼里,宝玉是“那样干净清秀”。作者用描写女性形象的香艳之语来极赞宝玉的玉容之美。“如‘宝’似‘玉”的仪态身姿,使得宝玉在贾府中出众不凡,无人能及。美得有风采,美得有气质,美得脱俗。
  宝玉特别的嗜好——爱红,也是女性的专属。可贾宝玉就爱调脂弄粉,爱吃盒里的或姐妹们嘴上的胭脂,爱闻姐妹们身上的“冷香”,“幽香”,“香油气”,爱穿着或佩带做工考究的女红。在性情,贾宝玉爱流泪,多愁善感他为友人的生离死别、为凋零凄苦的情景、为一句感伤的诗、为姐妹们不理他而落泪,好象宝玉为别人落的泪比黛玉的自怜之泪还多,多愁善感似乎也不亚于黛玉。
  更为特别的就是宝玉的自我定位,基于他对男女的认识、体认:贾宝玉“懒与士大夫 诸男人接谈”,因为这些人要么是贾雨村似的“钓名沽誉”的“禄蠹”;要么是庸臣昏君,痛恨“只顾邀名”“只顾图汗马之名”的“须眉浊物”。三十六回,他宣言“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便只管胡闹起来。哪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攻,猛拼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还说:“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大义。”而女儿“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华,只钟于女儿,贞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穿戴长相、爱好习惯、行为举止等整个生存状态都不是男儿的情况。作者是有意给宝玉带上女性气质,使他具有双性人格,这应该是对传统的两性社会性角色区分定位的解构,也是阴阳互补的显现。或许还是作者探索到了人格的深层结构的所获,那么,人们有着怎样的性别意识呢?
  现代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他提出了“男性的女性气质”和“女性的男性气质”理论。当代西方宗教女性主义者,如卡罗琳·G·海布伦也指出“我相信未来的救赎完全超脱性别的两极化和禁锢,而迈向一个允许自由选择个人角色和行为模式的世界,我持的这个理想称为‘双性人格’。”
  双性人格有着充分的依据,本来,在人身上就存在着两种性别的特质,天生具有或多或少的异性特征,是社会期待心理,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人为地将男女塑造成它所需要的形象。压抑男性身上的女性因素,否定女性身上的男性因素:因此,男与女与其说是构成的,不如说是文化环境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两种力量支配着,即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最好的发展就是将这两个力量结合在一起,和谐自然,这时脑子能变的最活跃,最能充分运用各种官能。
  双性人格的存在的又有着实际的意义:首先作为双性气质,它更趋于自然状态,更符合人性的理想人格发展模式。两性结合,互补了心智不足,互补互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对立,两性的精神进一步达到互通、毫无障碍。达到共鸣,实现两性的共存共享,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力量。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任何无愧于艺术家称号的艺术家是或多或少的双性人。”
  另外,双性气质作为相互补充的结合,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庸之道,阴阳合一、阴阳互补,存在着相通之处,两性互依互存互融互补互为消长的思想,是海阔天空的“双性人格”所独具的特质。两性交融的精神,体现的是个人经验的范畴扩展与宽泛。
  双性气质的具有魅力性,这就包括允许女人具有强悍性,也允许男性具有温柔性,就是魅力的表现。小说中由男性气质派生出来的,过多的是刻板、卤莽甚至是粗鄙,像贾政、薛蟠之类的。而宝玉的容貌、性情、行为举止闪烁着分明的“双性气质”魅力,有人说:“美丽就是一个天资深厚的个性身上男女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激发出的光彩,有魅力的女人不失阳刚与严厉。有魅力的男人也有令人消魂的女性美之光(康正果《魅力的构成及其颓废》《读书》,2001年4)。”具有两性魅力者,他们又同时是灵异的,他们超越了一般历史性存在的特质,使人仿佛与人类或个体创造前的混沌母题有所接触,而能从其中吸取凡人没有的能力。所以贾宝玉就能和燕子、游鱼对话,能和月亮星星交心,他认为“凡天下有情有理的东西,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77回)”正是宝玉生命质量中具有超前意味的价值支撑点,这又使他更显人性活力,曹雪芹开掘的是宝玉的人性两性美。
其他文献
[摘要] 桃在我国民间文学和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几千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文化,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肥城人民吸收借鉴中国桃文化的多种元素,创立了标新立异的肥桃文化,以其全新的文化内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我们今天研究桃文化,吸收它可取的东西,形成桃文化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造福人类。    [关键词] 肥城 桃文化 桃文化产业 桃木工艺品  doi:
[摘要] 社会化具有客观强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幼儿园》的客观强制性远远大于主观能动性,是孩子们在不可避免的接受着社会化;《小人国》的主观能动性却远远大于客观强制性,孩子们是在自己有目的性的、自觉地接受社会化。  [关键词] 《幼儿园》 《小人国》 社会化 社会化特点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1.026    《幼儿园》和《小
[摘要]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拍摄的一部战争史诗巨作。该片展现了在南京沦陷后的一座教堂里,一群女性如何获得拯救的故事。该片向观众呈现了众多女性形象,对身体的表现亦很突出。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消费文化 女性身体 女性气质  《金陵十三钗》(The Flowers of War)是张艺谋的最新战争史诗力作。影片讲述了在沦陷后的南京,日军觊觎着中国女性的身体并使用卑劣的手段企图将躲
[摘要] 为顺应现实文化语境的变迁,剥离人物本体的传奇性,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消解在对个体生命的关照中,转向人性的探索,贴近观者的情感诉求,获得情感共鸣。然而,中国传统的忠奸对立与现代的复合式思维模式间的悖论,对情感力度的消弱和情节叙事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硬伤。在浮尘欲盖弥彰的当今社会,文化寻根的回归是中国电影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 戏剧 电影 叙事视角 人文精神 后现代主
[摘要] 先锋式的戏剧探索,是一部实验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完成剧本的最高任务。演员的“人物自传”就是表演元素的基础,演出的过程与最高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了最高任务,就要有贯串行动线,它就像一根串连零散珠粒的线,把一切元素串连起来,这样的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的矗立在观众面前。因此在角色的创造中,要抓住表现最高任务的舞台元素,才会有舞台自我感觉和创造性的动作,创作生动的人物形象。  [
[摘要] 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部以反映同性之间的“爱情”的新时代影片,其色彩格调都是灰暗朦胧的。很多人在探讨其电影内涵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男同性恋的混乱生活上,其实导演的初衷以及我们美学价值的背后思考更应该是对同性爱情模式的初步探讨,力求一种更适合于人类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 《春风沉醉的晚上》 夜幕 同性爱情模式  doi:10.3969/j.issn.1
[摘要]瓦格纳是西方音乐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人物。他既是作曲家,指挥家,又是优秀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评论家。通过对瓦格纳的音乐创作领域、思想领域、音乐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剖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他。  [关键词]瓦格纳 创作领域 功利主义 艺术影响    纵观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史,瓦格纳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人们对于他的评价不一。我希望通过对瓦格纳的剖析,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瓦格
由汤唯、吴秀波主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了“小三”文佳佳因为怀孕来到美国西雅图的“月子中心”待产,在经历了一系列价值冲突和生活的变动之后她终于摒弃了拜金的思想,和男主人公“月子中心”的司机弗兰克收获了一段朴实浪漫的爱情。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上映以来却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至今票房已过四亿,远远地超过了同期上映影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火爆的上映佳况?仅仅是因为它是年轻人喜爱的浪漫爱情剧吗?影片宣
【摘要】中学阶段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音乐教学对于丰富这个时期人生情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而民族音乐中本土音乐的教育更有助于他们乡音乡情的丰富。中学音乐教育引入本土音乐,是新时期赋予学校音乐教育的使命,只有整合各地本土音乐资源,切实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深入做好本土音乐教学,才能使民族音乐生根于华夏大地,深入到民族子孙中。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  本土音乐  中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
摘要:电影《芙蓉镇》是一部歌颂人性,歌颂人道主义,歌颂生命搏斗的影片。影片着力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示生活中的小人物,通过对片中人物从人性的压抑到生命的搏斗的浮沉起落、大喜大悲人生历程的展现,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满性、层次去反映一个时代,对人的历史进行深入的探询,还原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人物形象 丰满 探询 历史 还原    电影《芙蓉镇》是1986年由作家阿城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