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能否另辟蹊径,找到一条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时效的途径呢?观摩名师课堂,其间有一些精妙而智慧的做法令人拍案叫绝,结合笔者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现在古诗教学中逐步总结出几点方法:
一、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诗”
【案例一】特级教师李伟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片断
师: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出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题目叫《一代人》,作者是顾城。大家读了后有何想法?
(学生交流)
师:是的。写诗并不难,只要愿意,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优美的诗。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现代诗的形式,用自己的话写下来。长短不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生:我的诗,题目叫《望湖楼奇景》。
黑云滚滚,如漆似墨。雷声阵阵,犹鼓似炮。(学生笑)黑云,如飞奔的骏马疾驰而来,可还未来得及拉起帘子遮住青山,珍珠般的雨点,便像顽皮的小孩子,活蹦乱跳,窜上了船。
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雷公收金,黑云灰飞烟灭。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天一色。奇也!
(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
这是诗吗?这当然是诗!这是学生稚嫩的诗,却也是感情最真挚的诗。李老师的鼓励给了学生信心,激起了学生“我要写诗”的兴趣和欲望。其二,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诗”,既丰富和细化了诗词的内涵,又提升了诗词的教学价值。其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不容小觑。
二、化“诗人之诗”为“我之画”
诗是无声的画。古诗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想象。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情景较准确地写下来,才能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才是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案例二】特级教师管建刚《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片断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昼出耘田”“夜绩麻”“学种瓜”三幅画中的任意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当时的情境描述出来。
(学生交流)
生:我选“学种瓜”这幅画。看,小弟弟背着瓜秧兴高采烈地跑着,粉嘟嘟的小脸涨得通红,嘴里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喊:“姐姐,快来快来种瓜秧……”姐姐听见了连忙跑了过来,她挽起衣袖,拿起铲子挖坑。坑挖好了,弟弟小心翼翼地把瓜秧放到坑中,然后和姐姐一起给秧苗培上土,姐弟俩干得满头大汗。最后,姐姐又提来一小桶水,弟弟拿起瓢轻轻地给瓜秧苗浇水,一边浇,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苗啊小苗,你快点儿长吧……”姐姐在一旁也露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和同学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
在这里,管老师以教材为依托,巧妙地找到了读与写的结合点,引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言文字再现诗中优美的意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了儿童的生命情致,给他们以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诵”
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
如教学《梅花》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
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化“诗人之诗”为“我之用”
古诗文由于时空跨度大、背景复杂、含蓄深奥,许多内容对生活层面狭窄、社会阅历简单的学生来说,有理解难度是不言而喻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就是一例。而如果老师却采用层层剥笋般的拓展解读:
第一步,出示片段1:王梓鉴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诀窍。他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二步,出示片断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第三步联系刚学过的课文,联系作者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
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由“诗内”到“诗外”,由“他人”到“自己”,每一步都是那么扎实。这样的诗意理解教学,既让学生“够得着”,又要学生“跳一跳”,学生收获的肯定不仅是对诗句意义的深刻理解,更有学习方法的习得,思维品质的煅铸。
古诗文的诗意理解教学方式和途径有很多。但无论如何,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要记住:古诗文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理应换一换身份,变一变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努力寻找到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文本的一种方式。这是真理!
一、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诗”
【案例一】特级教师李伟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片断
师: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出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题目叫《一代人》,作者是顾城。大家读了后有何想法?
(学生交流)
师:是的。写诗并不难,只要愿意,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优美的诗。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现代诗的形式,用自己的话写下来。长短不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生:我的诗,题目叫《望湖楼奇景》。
黑云滚滚,如漆似墨。雷声阵阵,犹鼓似炮。(学生笑)黑云,如飞奔的骏马疾驰而来,可还未来得及拉起帘子遮住青山,珍珠般的雨点,便像顽皮的小孩子,活蹦乱跳,窜上了船。
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雷公收金,黑云灰飞烟灭。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天一色。奇也!
(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
这是诗吗?这当然是诗!这是学生稚嫩的诗,却也是感情最真挚的诗。李老师的鼓励给了学生信心,激起了学生“我要写诗”的兴趣和欲望。其二,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诗”,既丰富和细化了诗词的内涵,又提升了诗词的教学价值。其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不容小觑。
二、化“诗人之诗”为“我之画”
诗是无声的画。古诗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想象。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情景较准确地写下来,才能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才是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案例二】特级教师管建刚《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片断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昼出耘田”“夜绩麻”“学种瓜”三幅画中的任意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当时的情境描述出来。
(学生交流)
生:我选“学种瓜”这幅画。看,小弟弟背着瓜秧兴高采烈地跑着,粉嘟嘟的小脸涨得通红,嘴里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喊:“姐姐,快来快来种瓜秧……”姐姐听见了连忙跑了过来,她挽起衣袖,拿起铲子挖坑。坑挖好了,弟弟小心翼翼地把瓜秧放到坑中,然后和姐姐一起给秧苗培上土,姐弟俩干得满头大汗。最后,姐姐又提来一小桶水,弟弟拿起瓢轻轻地给瓜秧苗浇水,一边浇,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苗啊小苗,你快点儿长吧……”姐姐在一旁也露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和同学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
在这里,管老师以教材为依托,巧妙地找到了读与写的结合点,引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言文字再现诗中优美的意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了儿童的生命情致,给他们以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诵”
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
如教学《梅花》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
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化“诗人之诗”为“我之用”
古诗文由于时空跨度大、背景复杂、含蓄深奥,许多内容对生活层面狭窄、社会阅历简单的学生来说,有理解难度是不言而喻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就是一例。而如果老师却采用层层剥笋般的拓展解读:
第一步,出示片段1:王梓鉴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诀窍。他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二步,出示片断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第三步联系刚学过的课文,联系作者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
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由“诗内”到“诗外”,由“他人”到“自己”,每一步都是那么扎实。这样的诗意理解教学,既让学生“够得着”,又要学生“跳一跳”,学生收获的肯定不仅是对诗句意义的深刻理解,更有学习方法的习得,思维品质的煅铸。
古诗文的诗意理解教学方式和途径有很多。但无论如何,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要记住:古诗文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理应换一换身份,变一变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努力寻找到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文本的一种方式。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