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之我见

来源 :当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能否另辟蹊径,找到一条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时效的途径呢?观摩名师课堂,其间有一些精妙而智慧的做法令人拍案叫绝,结合笔者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现在古诗教学中逐步总结出几点方法:
  一、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诗”
  【案例一】特级教师李伟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片断
  师:写诗不是诗人的专利。(出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题目叫《一代人》,作者是顾城。大家读了后有何想法?
  (学生交流)
  师:是的。写诗并不难,只要愿意,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优美的诗。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现代诗的形式,用自己的话写下来。长短不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生:我的诗,题目叫《望湖楼奇景》。
  黑云滚滚,如漆似墨。雷声阵阵,犹鼓似炮。(学生笑)黑云,如飞奔的骏马疾驰而来,可还未来得及拉起帘子遮住青山,珍珠般的雨点,便像顽皮的小孩子,活蹦乱跳,窜上了船。
  忽然,一阵风卷地而来。雷公收金,黑云灰飞烟灭。雨过天晴,碧波如镜,水天一色。奇也!
  (师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
  这是诗吗?这当然是诗!这是学生稚嫩的诗,却也是感情最真挚的诗。李老师的鼓励给了学生信心,激起了学生“我要写诗”的兴趣和欲望。其二,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诗”,既丰富和细化了诗词的内涵,又提升了诗词的教学价值。其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不容小觑。
  二、化“诗人之诗”为“我之画”
  诗是无声的画。古诗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想象。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情景较准确地写下来,才能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才是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案例二】特级教师管建刚《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片断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昼出耘田”“夜绩麻”“学种瓜”三幅画中的任意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当时的情境描述出来。
  (学生交流)
  生:我选“学种瓜”这幅画。看,小弟弟背着瓜秧兴高采烈地跑着,粉嘟嘟的小脸涨得通红,嘴里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喊:“姐姐,快来快来种瓜秧……”姐姐听见了连忙跑了过来,她挽起衣袖,拿起铲子挖坑。坑挖好了,弟弟小心翼翼地把瓜秧放到坑中,然后和姐姐一起给秧苗培上土,姐弟俩干得满头大汗。最后,姐姐又提来一小桶水,弟弟拿起瓢轻轻地给瓜秧苗浇水,一边浇,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苗啊小苗,你快点儿长吧……”姐姐在一旁也露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和同学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
  在这里,管老师以教材为依托,巧妙地找到了读与写的结合点,引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言文字再现诗中优美的意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了儿童的生命情致,给他们以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化“诗人之诗”为“我之诵”
  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
  如教学《梅花》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
  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化“诗人之诗”为“我之用”
  古诗文由于时空跨度大、背景复杂、含蓄深奥,许多内容对生活层面狭窄、社会阅历简单的学生来说,有理解难度是不言而喻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就是一例。而如果老师却采用层层剥笋般的拓展解读:
  第一步,出示片段1:王梓鉴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诀窍。他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二步,出示片断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第三步联系刚学过的课文,联系作者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
  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由“诗内”到“诗外”,由“他人”到“自己”,每一步都是那么扎实。这样的诗意理解教学,既让学生“够得着”,又要学生“跳一跳”,学生收获的肯定不仅是对诗句意义的深刻理解,更有学习方法的习得,思维品质的煅铸。
  古诗文的诗意理解教学方式和途径有很多。但无论如何,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要记住:古诗文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理应换一换身份,变一变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努力寻找到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文本的一种方式。这是真理!
其他文献
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
期刊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
期刊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新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串联起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堂数学课,教师就是要很好地运用教材,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恰当地采用某种情趣方法,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使他们经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志趣”的全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能让每堂课“闪亮”登场
期刊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难是众所周知的,难就难在学生存在厌写、怕写的心理。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写话要注重学生语言积累,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写,并为学生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写话的要求,我认为应该让低年级的学生愿意写话,会写话,让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写自己想说的话。  说话是写的基础,是
期刊
中职政治课是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近几年,随着各地政治课教材的改革,一本本新教材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新教材,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要求,法律和价值观念作了调整,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所雪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摘 要: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十多年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课本+笔记本。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走进了课堂,尤其是它的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特点,不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也使农村教师大开眼界。电教媒体如同我的秘书,可“随叫随到”。  关键词: 善用 巧用 勤用 活用  一.善用多媒体,把学习当享受  阅读课文枯
期刊
一、教师引导学生意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期刊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新课堂多元模式的逐步建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淘沙见金,有些经过历史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读。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努力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凸现主体性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开放性教学,适时转变教师角色。  一、教师应该由知识的“布道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1. 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应该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由知识的“布道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共同
期刊
摘 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几种笔者常用的调控方法,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调控 方式  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