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zh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谈及日本文学,便不得不谈起物哀,其是日本民族一种传统的审美观,但物哀本身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美学范畴,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日本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为日本文学增添一种阴柔婉转、清新悠远的纤柔之美。本文立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分析其起源、成因和影响,希望给相关学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日本 文学 物哀
  1.物哀之内涵
  在现代日语中,“物哀”假名写做“物の哀”(ももののあわれ),时至今日,关于“物哀”的翻译都五彩斑斓、不胜枚举,对于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位置的研究也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
  “物哀”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其提倡将“物哀”作为日本国学发展和神道复兴的思想基础。叶渭渠先生曾指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悲哀美’。悲哀仅仅只是’物哀’的一种基本情绪,这种情绪包含着同情与怜悯。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由此看来,物哀伤本身包含的含义远远高出悲哀本身。
  因此物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悲伤感情的共鸣,触景生情,有所感触,心为所动,是一种自然流露出的感情,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是内心的喜怒哀乐。
  2.物哀形成之原因
  2.1地理原因。物哀的形成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日本拥有着数不胜数的美景,有着山涧清流的婉转、雪山陡立的威严、落英缤纷的凄婉等等,同时日本这个国度承载着世界近40%的自然灾害,生命在这样的国度显得是如此的无力和苍白,这片国度中,无尽的灾难和无尽的美丽共存,充满着稍纵即逝、昙花一现般的美丽,此时的美丽可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绽放过之即是凋零,绚烂过后只是黯然。今日绽放的樱花明日便片片凋零,充斥这种转瞬即逝的国度,也难免会产生物哀这种情绪。
  2.2古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古代中国是日本长期学习追随的榜样,古代中日两国的交流程度在唐朝达到顶峰,古代中国文化给日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春悲秋”自诗经也来也便成为中国文学审美观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大量诗句蕴含着感伤的情节,陈子昂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贺之“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杜甫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文学元素传入日本,经历其自身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促成“物哀”的形成。
  2.3佛教的影响。佛教自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文化,禅文化中空灵、寂寥以及枯淡的特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的日本审美,成为日本文化中所追求的一种清新、极致的精神,日本盛极一时的学者加藤周一曾指出:“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就了室町文化”。
  3.物哀的影响
  3.1物哀对日本文学与社会的影响。物哀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更在千千万万日本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其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成为国民性的一部分,三岛由纪夫巅峰之时选择自杀;川端康成风光之时候选择口含煤气管无言地死去;山口百惠盛极一时却隐退江湖;武宫正树宁愿为了美丽的棋型满盘皆输、全军覆没……物哀已经渗透到日本人民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精神世界。
  3.2物哀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联系紧密,最能理解物哀情节的莫过于中国文学家,近代中国很多留学日本回来的作家都深受物哀的影响,鲁迅便是其中之一,鲁迅所作《野草》体现出很多物哀情节,其中《腊叶》描绘的那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是一种纤柔婉转的哀伤,想去感受爱情的朦胧却心有难言之隐,举步维艰,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又是何等的凄美,“腊叶”本身的意义也便是摇摇欲坠的残生,是一种无法诉说的哀伤。
  郁达夫旅日近十余载,其作品十分丰富,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等。其文风常灌入淡然悲伤的基调,来表现对自然斗转、人世沧桑的苍凉,足以佐证日本文学物哀对其创作的影响。
  日本文学中,物哀以悲为美,其落脚点并不是轟烈的情感,而是止水般的淡然清雅,让读者们深切感受到斗转星移、人世变迁中的酸甜苦辣,同时也体会到苦涩中的一抹淡雅与宁静,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会,物哀无疑是日本文学中无法比拟的柔光,其影响着日本文学以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05:8-14.
  [2]王向远.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J].江淮论坛,2014,02:151-155 167.
  [3]周雨垚.论日本文学理念“物哀”——以《源氏物语》和松尾芭蕉俳句为例[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06:93-96.
  [4]张锦.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外语学刊,2016,05:172-174.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通俗大师,他笔下的女性佳人形象,熠熠闪光,各具特色。本论文基于小说《北雁南飞》,并结合作家的个人因素,对其笔下理想的佳人形象,以及在佳人身上寄托的怀旧情感和体现的悲剧意识等进行探讨。反观张恨水的人生价值立场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张恨水 《北雁南飞》 佳人形象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是汉朝李延年向汉武帝举荐自己的妹妹李夫人时所作的词,传达出对
内容摘要:女性,作为一个长期受男性中心话语控制并在父权制社会中被异化的角色,一直处于被动依附的地位,在历经千百年的曲解、误读、与歧视的斗争,女性主义批评吸收了当代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和方法,终于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中展露头角。中国也成功引进发展了女性主义,在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形象成为了文人墨客在元杂剧中主要关注和表现的对象,本文将着重探讨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关汉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
内容摘要:《拼凑的裁缝》(Sartor Resartus)修辞隐喻,语意晦涩,用意让人困惑不解。长期以来批评界一直在尝试各种解释,其中最主要的语言隐喻说。然而,结合卡莱尔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透过语言的隐喻性,就会发现《拼凑的裁缝》的思想主旨相当明确,锋芒直指社会的黑暗、民众的贫困、贵族的腐化、教会的虚伪和盛行的功利主义等问题,而且指出这些都缘于工业革命、政府放任、科技发展和人性异化,并希望通过禁
内容摘要:《一個女人的史诗》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传统史诗性书写不同,严歌苓将“史诗”的关注焦点放在了女性的成长和情感生活上,脱离了宏大叙事和对历史的直接描写,转而从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入手。严歌苓这种另类的叙事手法给中国文坛的史诗性书写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史诗性 另类 日常 感情 成长  “史诗性”一直中国现当代作家写作时的一种追求,作家心中的史诗情结也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诗”
内容摘要:鄂州西山风景区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极为丰厚。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文人,与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多次游历西山,吟咏西山,为我们发展西山文化旅游,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从而在推进全域旅游的改革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提升鄂州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苏门文人 文艺活动 西山 旅游开发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
内容摘要:南永前图腾诗对图腾的文化阐释不限于一般性的精神领域,而是将图腾作为一种生命元素或者生命形式来解读。作者着眼于这些图腾形象在生命过程中的原生意义,试图通过各种图腾形象与人类生命秩序的重新调整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还原;通过对人与自然对象主客二分的传统关系的解构来实现生态关系的还原;通过对自然对象全新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生态道德的还原。  关健词:图腾诗 生态还原 道德评价  生态意义是现代人在新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