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第2条中指出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
如何提高职中生学习职业道德课的兴趣呢?
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通过社会角色扮演可以使人更为深刻地体验他人的社会角色情感,引起人心理与行为的显著变化。通过情境模拟能够训练和改善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因为在表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道德选择、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突,表演者要把实际想法和行为表现出来。正是通过这些冲突和不一致,使当事人体验到不同的价值选择带来不同的后果,从而改变职业道德观念和处理问题的倾向,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体系。因此,我在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后的体验践行环节引入课堂教学中,并作为每节课的主体内容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突破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蒋乃平日前在接受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记者访问时谈到:“德育应是快乐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上德育课不快乐呢。主要是现在的德育一是灌输、二是管理。当然必要的管理和灌输是需要的,但是只有灌输和管理,实效就不可能高,必须得有一个学生参与、感悟、实践的过程,这个实践感悟的过程必须得让学生感到德育亲切、可信、有用、愉快。让学生感到快乐的德育,实效才能高。”如前所述,在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仍然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灌输,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不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而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活动设计和学生体验践行方面。如互动为主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切身体验为主的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引发思考为主的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动手操作的活动,巩固学生的认知,提高其能力,并转化为行动。在活动和体验过程中,大家在语言上、心灵上的互动式交换往往会使参与者产生新的观点,接受新的建议,进而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学生在获得认识上的成长和发展时,学生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身份的转变。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者,更是协调者。教师主导是指教师把握课程设计,如问题的提出技巧,引导学生交流、研讨、解决课时等实际问题,同时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协调者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的帮助作用。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对不同的观点冲突进行协调,营造民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更不能采取严厉批评和轻蔑的态度,而应采取尊重的态度,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研讨、交流,尤其是必要的情感交流,让学习者觉得教育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实效性。
职业学校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多实践,那么在职道德教育中也要如此。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以职业道德认识为基础和起点,到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再到职业道德意志和信念的锻炼,再到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自发性的,它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觉努力,通过具体的德育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在此过程中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培养就需要在德育课堂中运用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正视社会现象,做出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为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情感基础。实践教学把常见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几种教学方法融合起来,如案例分析法、快乐体验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感激励法、游戏互动法等。笔者在所任课班级进行学生满意率测评表明,学生对把实践环节引入职业道德教学主课堂的尝试是非常欢迎的,效果是显著的。例如:在讲授第二单元第三课 “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时,可以请几位同学模拟表演“丁丁现象”这一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讲授“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请学生播放小组合作拍摄的《校园公德状况扫瞄》和《校门口的“十字路口”》等视频片断,引发学生讨论热情。紧抓学生的兴趣点设问讨论。讨论的问题与教师要表述的知识点相结合,达到循循善诱的效果。例如在模拟表演“丁丁现象”后可以设问:如果你是丁丁你会怎么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社会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在看学生自拍的公德视频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公德表现,再议一议公德意识与人品的关系。也可请拍摄者谈谈看到校门口的十字路口竟然会有这么多乱闯红灯的路人而且其中有些就是学生时是什么感想?学生通过扫瞄,发现问题;通过谈一谈,反思自己的公德表现及公德意识;通过议一议,把公德意识与人品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知识点时可组织课堂辩论:有人说“等到了工作岗位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不用刻意培养训练。”也有人说“我们还没有工作,现在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为时尚早。”再进一步发动学生探讨,通过讨论,形成一个共识:良好职业道德不会自己形成,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养成训练,而且需要从现在开始。这样,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这种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能有效地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
要使活动有效果,使学生有体验,关键是活动要切实,即贴近现实,把问题落到实处,深入学生内心,避勉落入俗套,讲大话、空话。
作为德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主动出击,与学生科、校团委、就业办、学生社团组织配合,设计开展一系列与职业道德宣传教育配套的活动方案。如第四课“我服务、我奉献、我快乐”的主题实践活动可与学生科校团委三月学雷锋主题活动相结合;第五课讲到“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时,可与学生会宣传部合作举办全校性的“洗心帖”设计活动;也可与校团委合作开展职业道德名言原创活动,并把这些名言悬挂在实训车间或教室里等。让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德育课贴进了生活,学生自然而然学得有兴趣,不感到枯燥。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道德课的实效性。
(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