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针对儿童补钙选用不同的钙制剂的补钙效果以及补钙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究。 方法 通过选取学龄前的100名儿童进行临床观察,将其分成服用不同钙质的儿童组来观察,其中包括同一时间服用4种不同钙剂,之后观察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分为的甲乙丙丁四组不同的补钙前后对比,甲组中也就是服用乳酸钙的儿童在服用前后血钙含量上升了7.8%,乙组儿童,服用葡萄酸钙前后血钙含量比之前上升了7.0%,丙组服用碳酸钙的儿童比之前血钙含量上升了14.4%,丁组服用中性钙的儿童血钙上升了8.7%。骨密度B 超检测Z值丙组提高最高。通过比较得出,丙组的钙质补充比其他3组要高,并且采用20d的间歇性补钙效果是所有补钙效果中最有效的一种。结论 通过对不同儿童服用钙的探究,以及目前状态下的所倡导的健康饮食,建议儿童补钙大概维持在500mg上下,补钙时长大概是每半年补钙两个月,采取不连续的补钙方式。
【关键词】 儿童 补钙 补钙效果 补钙方法
【中图分类号】 R1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196-01
众所周知的,补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我们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钙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临床表现为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手足抽搐以及佝偻病[1]。但是儿童长期缺钙则会导致儿童由于钙补充不足引起生长痛、进而引起骨质疏松。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越来越讲究,也就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状态,因此对于钙对健康的关系也关注密切[2]。本文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的补钙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根据不同4种的钙质,以及,补钙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3到6岁的学龄前的100名儿童进行观察,分别将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分为摄入乳酸钙的甲组,摄入葡萄酸钙的乙组,摄入碳酸钙的丙组,以及摄入中性钙的丁组,并且结合这些儿童在医院的健康检查结果,对于患有疾病的儿童予以排除,保证儿童都是正常的适龄儿童。
1.2 方法
将4组儿童的服用效果进行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国家推荐的饮食健康钙的摄入量来对进行实验的儿童的钙质摄入量进行控制,一般控制在800mg/d的标准[3]。一般情况下是规定每天服用2到3片的剂量,并且是在饭后的1小时左右服用,补钙的持续时间大概维持在4个月左右。在经过第一阶段的观察后,我们选择了补钙效果更加明显的丙组实施不同周期的同一种钙的补充的效果观察。包括间歇性的补钙,以及连续性的补钙方法的一种对比,一次来寻找到一种更好的补钙的方法。
实验结束后,运用科学的原子吸收法,将儿童的血钙状况进行测试,并且针对结果做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骨密度B 超仪检测小儿非用力侧(左)胫骨中断的骨密度,Z值在-1以上为正常,Z值低于-1即异常[4]。
2 结果
2.1 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究
在这100名儿童中,分为4组进行不同钙的补充,结果可以发现,在这4组儿童中,补钙时间告一段落时,每组儿童都有不同的上升幅度,其中甲组上升了7.8%,乙组上升了7.0%,丙组上升了14.4%,丁组上升了8.7%。同时骨密度丙组也上升。结果表明,丙组的上升十分明显,补钙效果相对于其他钙质的补充要高很多,将这些结果利用统计学来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结果如下表1.
表1 100名儿童用药前后血钙含量(x±mmol/L)
2.2 补钙方法的比较
将100名儿童分别服用丙组的碳酸钙进行不同时间钙质补充进行观察,以此确定补钙的最佳方法。分别分为10d、20d以及30d进行补钙观察,这都属于间歇性补钙,是每月间断补钙;以及,对儿童进行连续补钙的观察,即每日服用;补钙时间均为2个月。并且这4组儿童补充的都是同一种钙,而且剂量也保持相同,实验结束后,血钙含量上升的幅度分别为:5.8%、16.7%、10.5%、9.5%。同时骨密度间隔20天、30天的组别也上升明显。通过对比发现,效果最好的就是间隔时间在20d的阶段,即2个月间断服用20天。对比分析如下表2.
表2 间歇补钙和连续补钙的血钙含量(x±mmol/L)
3 讨论
补钙是一个持久的问题,但是又不能选择盲目的補充钙。当前,由于钙剂市场的管理缺陷,怎样合理恰当的补充钙质,也是医学部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5]。儿童阶段的补钙完全呈现出一种空白状态。尤其是正确的补钙方法、时间,对于这些,家长没有明确的概念,总是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来对孩子进行补钙。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碳酸钙的钙质吸收是最好的,而且补钙时间选择间隔20d的时间是最佳的。
参考文献
[1]郭岩,李艳波,韩永.钙剂的合理应用及其制剂的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2):160-161.
[2]葛可佑,马冠生,翠凤英,等.我国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营养学报, 2006, 18(2): 132.
[3]邵志宏.喂养方式及营养状况对儿童骨密度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1,2(2):68-69
[4]陈卫兵,郑爱萍,石娟,等. 钙制剂的认识及其合理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8):767-768.
[5]滕旭. 小儿补钙的原则和方法[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12(4):8-9.
【关键词】 儿童 补钙 补钙效果 补钙方法
【中图分类号】 R1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196-01
众所周知的,补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我们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缺钙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临床表现为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手足抽搐以及佝偻病[1]。但是儿童长期缺钙则会导致儿童由于钙补充不足引起生长痛、进而引起骨质疏松。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越来越讲究,也就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状态,因此对于钙对健康的关系也关注密切[2]。本文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的补钙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根据不同4种的钙质,以及,补钙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3到6岁的学龄前的100名儿童进行观察,分别将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分为摄入乳酸钙的甲组,摄入葡萄酸钙的乙组,摄入碳酸钙的丙组,以及摄入中性钙的丁组,并且结合这些儿童在医院的健康检查结果,对于患有疾病的儿童予以排除,保证儿童都是正常的适龄儿童。
1.2 方法
将4组儿童的服用效果进行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国家推荐的饮食健康钙的摄入量来对进行实验的儿童的钙质摄入量进行控制,一般控制在800mg/d的标准[3]。一般情况下是规定每天服用2到3片的剂量,并且是在饭后的1小时左右服用,补钙的持续时间大概维持在4个月左右。在经过第一阶段的观察后,我们选择了补钙效果更加明显的丙组实施不同周期的同一种钙的补充的效果观察。包括间歇性的补钙,以及连续性的补钙方法的一种对比,一次来寻找到一种更好的补钙的方法。
实验结束后,运用科学的原子吸收法,将儿童的血钙状况进行测试,并且针对结果做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骨密度B 超仪检测小儿非用力侧(左)胫骨中断的骨密度,Z值在-1以上为正常,Z值低于-1即异常[4]。
2 结果
2.1 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究
在这100名儿童中,分为4组进行不同钙的补充,结果可以发现,在这4组儿童中,补钙时间告一段落时,每组儿童都有不同的上升幅度,其中甲组上升了7.8%,乙组上升了7.0%,丙组上升了14.4%,丁组上升了8.7%。同时骨密度丙组也上升。结果表明,丙组的上升十分明显,补钙效果相对于其他钙质的补充要高很多,将这些结果利用统计学来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结果如下表1.
表1 100名儿童用药前后血钙含量(x±mmol/L)
2.2 补钙方法的比较
将100名儿童分别服用丙组的碳酸钙进行不同时间钙质补充进行观察,以此确定补钙的最佳方法。分别分为10d、20d以及30d进行补钙观察,这都属于间歇性补钙,是每月间断补钙;以及,对儿童进行连续补钙的观察,即每日服用;补钙时间均为2个月。并且这4组儿童补充的都是同一种钙,而且剂量也保持相同,实验结束后,血钙含量上升的幅度分别为:5.8%、16.7%、10.5%、9.5%。同时骨密度间隔20天、30天的组别也上升明显。通过对比发现,效果最好的就是间隔时间在20d的阶段,即2个月间断服用20天。对比分析如下表2.
表2 间歇补钙和连续补钙的血钙含量(x±mmol/L)
3 讨论
补钙是一个持久的问题,但是又不能选择盲目的補充钙。当前,由于钙剂市场的管理缺陷,怎样合理恰当的补充钙质,也是医学部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5]。儿童阶段的补钙完全呈现出一种空白状态。尤其是正确的补钙方法、时间,对于这些,家长没有明确的概念,总是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来对孩子进行补钙。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碳酸钙的钙质吸收是最好的,而且补钙时间选择间隔20d的时间是最佳的。
参考文献
[1]郭岩,李艳波,韩永.钙剂的合理应用及其制剂的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2):160-161.
[2]葛可佑,马冠生,翠凤英,等.我国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营养学报, 2006, 18(2): 132.
[3]邵志宏.喂养方式及营养状况对儿童骨密度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1,2(2):68-69
[4]陈卫兵,郑爱萍,石娟,等. 钙制剂的认识及其合理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8):767-768.
[5]滕旭. 小儿补钙的原则和方法[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1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