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情感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在教学建议部分又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引导。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体会,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细心观察生活,丰富个性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以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产生。而观察又是写作的基本功,高尔基说:“为了能近乎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小商人的肖像,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其他的工人、和尚、小商人。”学生只有在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客观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正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应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更加敏感。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
  
  二、渲染气氛,拨动心弦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在教学冰心的《纸船》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氛围:我先让学生看了一段《烛光里的妈妈》flash影片,正好时间是开学不久,孩子们刚刚进入住宿生活,图片加上音乐的效果足以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很快,空气中弥漫了浓浓的思念。因此教学进行得特别顺利,并且在写作练习中,学生们写出了内心真实的情感,一篇篇优秀的诗歌着实让我惊异。
  我在教《芦花荡》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氛围:课前两分钟我播放了电影《小兵张嘎》的片断,影片中抗日英雄张嘎的音容笑貌,很快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并将同学们的记忆拉回了抗日战争的现场,这时候我激情饱满地说,同学们,小兵张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神奇的抗日战争小英雄,其实在嘎子的故乡——芦花荡,这样的英雄很多,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神奇的抗日战争老英雄——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领略英雄的风采了。
  “作文难”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指导学生作文,不能采取硬性命题的做法。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因此必须调整学生的作文心境。前苏联教育家聂恰耶娃就主张,把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在带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让他们摄取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朗读、评论乐曲、看画面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那么,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哪怕只有一根的琴弦,它也会余音袅袅。
  
  三、感受形象,动之以情
  
  只要学生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如果只是倚琴静坐,余音过后又将是一片静寂。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或用画面再现情景,或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演示,或用音乐渲染,或用表演体会,或带入生活领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
  比如我在导入课文《芦花荡》以后,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老英雄“奇”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让学生大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试着到现场去看看老英雄是怎样神奇地与鬼子周旋的,这样,每一个孩子就都变成了老英雄的化身,老英雄的爱恨、机智,敌人的狡猾、凶恶的本性,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这对于理解老英雄的形象是很有利的。
  
  四、启发思考,提炼情感
  
  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自动地拿起笔抒写内心的激荡,让他们知道写作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淌,让他们知道写作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枯燥无味,而是离不开的一种东西,换句话说,让他们此刻爱上写作。
  
  五、评改时,升华情感
  
  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激励、表扬为主,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例如有次写《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种情。但是某学习较差的学生只写了一件事,而且干巴巴的。对此要批评,但如何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效果?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道:“记清楚一件事就不错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看了很高兴。第二次写《忘不了的一个人》,他选用了三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虽生硬,但通顺。对他本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主人公是什么模样,如果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出来就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肖像的描写。其次还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必须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突出了学生作文的自我活动,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坚定作文的信念,感到克服困难,逾越障碍,这就是成功,这就是欢乐。
  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能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语文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的升华之笔“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的升华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句。“升华”之笔,魅力独特。有了它,作品层次迥然不同。  但是,受“文以载道”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受课本范文和传统解读方式的影响,受评价方式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写作文钟情于“升华”,而且越结越牢,成
摘要: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的困难是不同于普通中学的。职业中学由于培养的目标与普通中学不同,在作文教学上也应该与普通中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所区别。本文作者对作文教学做出调整和尝试,进行包括音乐作文、想象作文、影视作文、体验作文等特色教学,力求真正寓教于乐以取得一定成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提高职校学生写作水平具有较大的帮助和促进。  关键词: 职业教育音乐作文想象作文影视作文体验作文    在多年的职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作文已异化为应试的工具,于是,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  作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在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及理性精神方面,已处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勤观察、深思考、多积累的习惯及写作兴趣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段落写作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用语言创造形象的能力。如何上好作文课,笔者作了几点探索。    一、传授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1.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要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和目的,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观察仔细全面,深入了解被观察的事物。如,带学生去文化宫参观画展,教师在参观前
提到作文,大多中学生都会唉声叹气。开始写作文,多数学生抓耳挠腮,咬笔杆,不知所措。为什么学生这么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十八年,现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把题目拟到学生的心坎上    常言说:题好一半文,主要是说作文题目的重要性。我们往往强调让学生写作文时拟出好题目,拟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题目;但是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在教学时常常
摘要: 本文旨在给广大的高三数学教师和高三莘莘学子提供复习的大致策略、方法,有助于全面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 高三数学复习质量提高    高三对于学生来说,是步入大学的最后一个台阶,时间短、学习内容多,所以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全面的学习规划,教师也应该结合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全面的复习计划。师生只有做到有系统、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有目标地复习,学生才有可能在
摘要: 本文通过构造法思想对线性规划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从而使问题简单、明了,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数学线性规划构造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