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简明的回顾
直升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战斗任务出现在朝鲜战争时期。1951年9月13日,在代号为“风车一号”的作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61直升机运输中队使用12架西科斯基公司的HRS-1实施战斗补给任务。该部以28架次共14.1小时的总飞行时数前送了10272千克的补给品,并撤出了74名伤员。
从那以后,几乎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所有的局部战争中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越南战争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简称武直)AH-1“休伊眼镜蛇”。也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军首次建立了以AH/UH/OH三种机型混合组成的空中突击师,奠定了近代直升机战术运用的基础。这使直升机从单纯的运输工具与作战兵器一举升格成战术乃至于战略单位。
就像越南是美国的直升机战争一样,80年代的阿富汗成了苏联的直升机战争。美军的指挥员将攻击直升机当作“飞行的火炮”,而苏联的指挥官将其喻为“飞行的步兵战车”。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AH-64“阿帕奇”以守人惊骇的对地杀伤力为武装直升机赢得了至高的声誉。
不过在10年后针对阿富汗的反恐行动中,“阿帕奇”就遭遇了危机。和当年的苏军“米-24”一样,“阿帕奇”很容易遭到地面火力的袭击,飞行员往往在阿富汗战士子1千米的距离内射击时才能发现,因此经常措手不及。
这一颓势在伊拉克战争中进一步显露,与海湾战争相比,这次“阿帕奇”的表现简直堪称惨淡。此役后,武装直升机这一战场上倍受瞩目的明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关于新形势和复杂战场条件下武直的运用,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本文仅攫取武直数十年作战史中的三个片段,希望能够展示这种兵器作战的典型样貌。

片段之1:
场合:越南战争
主角:AH-1
看过越战题材电影《现代启示录》的朋友,都会对美军大量使用直升机的战法留下深刻印象。蜂拥而至的直升机,突出表现了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开创:近代概念的空中机动师和空骑旅,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
越南战争美军使用直升机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投入作战的多达4000多架,共出动3.6亿余架次,飞行约1.34亿小时。每个直升机飞行员日飞行强度达13小时,每架直升机平均月飞行量达200多小时。这简直是一场“直升机战争”。
战术创新
现代武装直升机始祖的AH-1,首次作战舞台就是在越南。美军起初是用改装的UH-1炮艇机来执行为运输直升机实施护航的任务,但UH-1很快在战斗中暴露出速度慢装甲薄的致命弱点。而在当时另一种OH机的武装与装甲都不足的情况下,专职护航直升机AH-1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实施战术机动的主力直升机种。
越南战争中,美军首次建立了以AH/UH/OH三种机型混合编组的空中突击师,这一先进的概念成为了今后各国使用直升机战术的一个范本。这一战术编组,使得直升机从原先纯粹的运输工具升格为战术甚至战略单位,武直更将成为主力作战单位的重要兵器元素。
近距支援
越南战争中的直升机作战,众多的电影如《现代启示录》、《越南战争忠魂》等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描述。直升机在越南的用法,除了初级的前送和后送兵力外,更升级成为空中炮兵,对步兵实施实时和精确的近距火力支援。
这种空中炮兵的运用和地面炮兵完全相同,其火力申请与处理甚至使用同一个火力支持无线电网络,这使直升机的反应时间与地面炮兵相同,步兵可以很快获得支持。在越南战争中,以在空中飞行待命的直升机而言,其完整的任务反应时间设定为10分钟,对于地面上待命的直升机而言,平均时间则为24分钟。
而在精度方面,炮兵支持射击离己方部队的安全距离是100米,而直升机推近至50米以内的火箭攻击,老牌飞行员甚至可以缩短到5米。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可以从当时空军固定翼飞机的近距支援安全距离来做比较。空军教范规定:战斗轰炸机不得在友军阵线1000米以内投弹,即使有地面雷达引导投弹,安全距离也不得小于250米。
另外,由于越军和美军使用不同颜色的曳光弹,从而客观上方便了直升机判断目标,从而在准确发现敌军阵线的前提下实施火力压制。
凡此种种,都使AH-1在近距支援这个领域大显身手,空中炮兵营的直升机也成为前线美军士兵的最爱。连北越人也表示,与火炮和轰炸机相比,他们最害怕的是武装直升机。这一点和后来阿富汗游击队对苏军“米·24”的可怕感受完全一致。
运送火炮
除了近距支援外,美军还直接用直升机来运送火炮。例如在电影《越南战争忠魂》里的一段场景,在猎鹰降落区中提供支持火力的两个榴弹炮连便是由直升机在前一天运送过去的。这段剧情根据的史实是,第1骑兵师的直升机在28架次空运中,共运输了12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和数千枚炮弹。
靠着直升机的帮助,越南战争中美军的师属炮兵成为了一个机动的作战单位,凭借直升机空运的威力,炮兵的突袭战术也成为了可能。
总的来看,首次在越南战争中亮相的AH-1在战争中频繁出动,身手不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越南战争中共飞行1344967架次,完成了大量的作战和运输保障任务。可以说,虽然直升机最终没有为美国打赢越南战争,但它在越南战争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角色。
片段之2:
场合:阿富汗战争
主角:“米-24”
虽然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从战略上看是北极熊陷入了中亚荒漠,但苏军占优的兵器在局部往往都赢得了战术掌控权,而在其中,“米-24”的威力更是令参加过这场战争的双方人员都记忆深刻。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前,由阿富汗政府购买的“米-24”已经在对游击队的战斗中登场。事实上,“米-24”是世界上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机型,它曾参与三大洲超过30场战争和武装冲突。

“米-24”博得了它的对手——阿富汗游击队的敬畏,后者称之为“空中死神”。他们是这样讲的“我们不怕苏联人,但我们怕他们的直升机。”
作战任务
根据苏联陆军航空兵的战术教范,武直的作战目标一是包围和分散敌军部队,以便逐渐将其消灭;二是支援空袭作战,突破敌方前线或扫清地面突击部队前进过程中的重要敌军目标。具体来讲,“米-24”直升机担当的任务主要有;火力支援、一般侦察、特种部队或突击班空降、运输直升机护送、作战救护和其他任务。
在阿富汗战争的头两年以后,攻击直升机的任务被增加,“米-24”成为对战斗部队提供近距支援的唯一工具,它取代火炮成为指挥官对于现场呼叫支持的对象,甚至取代了邻近区域的计划性或现场呼叫任务时固定翼飞机的全部任务。
在阿富汗,“米-24”承担了33%的 “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75%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在阿富汗战役中,苏军负责指挥管制空军与直升机的前进空中管制官最低设置到营级单位。
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阿富汗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经常以2~4架的机群出击,执行“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15°~20°的梯队,间距一般在600~800米,高度1500~1700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直升机(可以多达60架),“米-24”在两侧伴飞,高出400~600米,作为掩护。待地面炮火压制后,由“米-24”实施近距离攻击,掩护“米-8”降落。

在保障运输方面,“米-24”的担子也很重,但收效一直都不很大。在护送苏军公路补给车队方面,尽管这种任务占到“米-24”总出击数的12%~15%,但苏军每年仍然要损失几千辆运输车辆。
在空中运输方面,护卫“伊尔-6”和“安-2”运输机的任务更是十分危险。因为通过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游击队员可以经常实施神出鬼没的打击。尽管为护航的“米-4”装备了发射红外曳光弹的装置,以干扰肩射防空导弹,但有时“米-4”甚至要以冲上前去挡导弹的自杀式方法,才能确保坐着百十名兵员的运输机的安全,这一场面可以在近年俄罗斯拍摄的影片《第九连》中看到。
多种战术
根据苏联的反游击战经验,空中巡逻机群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执行搜索和打击敌人小股部队的任务。这类武装侦察巡逻机群通常由4~6架“米-24”和1或2架“米-8”直升机组成。在与游击队进行正面交锋时,他们的任务是消灭敌人,或牵制敌人直到主力部队到达。有时会使用固定翼飞机给予火力支援。
战斗中,“米-24”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
“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
“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
“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
以上战术在2架编成一组实施攻击时,其中一架高度盘旋以躲避重机枪与防空飞弹射击,同时监视目标,另一架则对目标进行俯冲,当弹药发射完毕后,则再次爬升成为观测机,由另一架进行俯冲攻击。
而在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200~1500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猛烈火力
除机枪外,“米-24”一般携带火箭弹吊舱和炸弹,也有使用自动榴弹吊舱和火炮吊舱的。在实战中,“米-24”一般采取先发射火箭再继机枪扫射的攻击程序,这样做好处是,后座的射击员可以获得充分时间来瞄准和投弹。
“米-24”在全负载下可以携带10枚100千克炸弹,虽然无法精确轰炸目标,但对区域性目标却非常有效。“米-24”也可携带大型炸弹,包括4枚250千克炸弹或2枚500千克炸弹。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早期燃料空气炸弹,这种炸弹虽然可靠性不好,有时要发射火箭才能引爆,但却因威力巨大而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据记载,当时遭受这种炸弹攻击的游击队员,有的被震得七窍出血而死,有的甚至于五官和内脏都甩出了身体外,这是由这种炸弹爆炸后造成的极低压所造成的。
危险操控
受制于阿富汗多山高温的环境,设计之初便非常强调高速度的“米-24”非但无法表现其高速的优点,反而因其载荷较大的先天不足而在起飞降落时变得十分危险。高速的转弯,也易使“米-24”失速坠落。不仅如此,有些直升机因雾或强风而撞山,有些则在狭窄降落区或斜坡降落失败而损毁。
有鉴于此,米里设计局在1980年为“米-24”开发了升级套件,包括调整发动机自动燃油控制系统适应高地高温环境;持续提升叶片耐高温能力提高发动机功率;发动机进气口增设漩涡形防尘面网。
由于主旋翼翼载较高,“米-24”作持续高速机动时,容易掉高度。更有甚者,过于激烈的机动动作可能导致主旋翼打到尾撑,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在阿富汗的炎热高原,如果机动动作过猛,飞机就掉高度,飞行员的自然反应就是猛拉杆;但在炎热高原,发动机功率不足,猛拉杆的结果是飞机反而下沉。高过载机动时,主旋翼也可能出现失速,导致剧烈上仰然后侧滑下跌,翼尖着地。
“米-24”虽然有双套操纵系统,但射击员的备份操纵系统十分简陋和难于实际操控,因此在驾驶员失去操控力的情况下,射击员无论有多么好的飞行功底,都是很难利用备份系统操作直升机的飞行的。这也是不少“米-24”战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沉重损失
为了防范敌防空机枪,直升机采取了在夜间或在较高空域飞行的方式;但在游击队使用了肩射防空系统后,直升机又被要求尽可能飞向更高的空域,不料这个空域又正好是美制“毒刺”导弹的领地。因此,从1986年开始,直升机开始在超低空飞行以便使用地形掩护战术。
尽管采用了这些反侦察技术并变换了战术,“米-24”的损失率仍然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8%~12%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维修和大修都在阿富汗就近进行,造成战损率居高不下。而且修好的直升机也都是超负荷运转,每架平均年飞行时数在360~380小时。战争中,总共有333架各种型号的“米-24”直升机被击毁或报废。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场战争中,直升机乘员的伤亡率高居所有飞行员之冠。苏联的条例规定,一名飞行员每天最多执行4~5次飞行任务,而部署于阿富汗的直升机部队的飞机平均日飞行8次,疲劳驾驶也是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
片段之3:
场合: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主角:AH-64
AH-64“阿帕奇”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武装直升机,从设计伊始就强调大量猎杀战车的能力,拥有多目标接战能力。但是,它在伴随Uh直升机实施护航、对地支持乃至于复杂环境(如丛林、城市)地区作战这些任务上,其能力反而不如先前的AH-1。
“阿帕奇”并没有在为之设计的欧洲战场发挥其长处,但是它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中接连展现出其优点与缺点。

海湾战争
根据越南战争经验与需求设计的AH-1在设计时就将丛林作战纳入考虑,故其装有很大覆盖角的机首旋转炮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对近距离的目标发动攻击,压制敌方炮火。而AH-64则降低了这种要求。
这是一个信号,表明AH-64的任务不再是近距支援,而是在实时抵达攻击位置后,对敌人战车发动攻击并加以消灭。这种战术设计上的单一性和任务的低弹性,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先进的机种为什么没能取代美国陆军所有的直升机。
AH-64先后参加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但是在这块同样的土地上,两次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海湾战争是“阿帕奇”大显身手的场合。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武直发挥突出作用的代表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不论是在空袭行动前长途奔袭,摧毁伊地面雷达站为空中打击力量开辟安全走廊;还是在地面战过程中集团出击,对伊装甲部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武直都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令人吃惊的战例不胜枚举。
美军一个AH-64营在攻击伊军一个坦克师时,仅用50分钟就摧毁了伊军坦克和装甲车辆84辆、火炮8门、汽车38辆。
一架美军的AH-64甚至创造出一次出动单机摧毁23辆伊军坦克的骄人记录!
战争期间,美军共有274架AH-64参战,共飞行18700小时,伊军损失的3700多辆坦克中很大一部分是被“阿帕奇”摧毁的,而只有一架“阿帕奇”被伊军击落。“阿帕奇”在地面战中发射了2876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宣称击毁了800辆坦克与装甲车、500辆其他车辆、以及无数的防空与炮兵阵地。
伊拉克战争
伊军经过海湾战争的经验,深知“阿帕奇”的可怕,故而不出动战车,而埋伏在城市与据点中等待,等“阿帕奇”进入这些据点时,再实施游击猎杀战术。这一改变使得AH-64暴露了自身的脆弱性,而同时期海军陆战队的AH-1W竟然是零损失。
对比海湾战争,武装直升机在2003年3月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最典型的失利发生在2003年3月24日。
这天夜里,美国陆军第11航空团的32架“阿帕奇”集团出击,对巴格达以南80千米处卡尔巴拉地区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第二装甲旅实施纵深攻击。当机群途经纳杰夫地区穆斯塔法村上空时,突遭伊方大规模伏击,伊军仅以低技术含量的各种轻武9S就当场击落1架,同时不同程度击伤其余全部31架。
这是战争期间美军唯一一场败仗。除当场击落的一架外(两名飞行员被俘),另外一架在降落时坠毁,其余受损直升机短期内无法完全修复,以至该单位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无力再实施大的行动。
而在针对零星抵抗者的扫荡行动中,“阿帕奇”的强大反战车能力也是毫无用武之地,对于敌方步兵的压制效果与掩蔽时间不如AH-1的缺点再次暴露出来。“阿帕奇”在这次战争中唯一证明的好处是,装甲防御还算坚固。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阿帕奇已经过时无用了,这只是将一种武器以不适当的战术运用在不适合的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那么,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战术迷思
始料不及的失败让美军对直升机的战术使用进行了深思。
在比较了同时期陆军“阿帕奇”的损失和陆战队AH-1W零损失的得失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者在武直的攻击战术使用上截然不同,而这导致了不同的战果。
“阿帕奇”惯用的是射距外旋翔攻击战术,这主要是为了利用“阿帕奇”装备的“海尔法”导弹的远射程特点,在敌方攻击范围之外开火。然而射程远的优势只有在可以辨识目标的情况才能够发挥。
而这一次伊拉克的情况和此前在阿富汗反恐作战时的情况十分相似,“阿帕奇”无法在伊军开火前发现目标,因此往往被动挨打。“阿帕奇”从猎杀者沦为了伊拉克战士绝佳的标靶。

而陆战队的AH-1W沿用了相对古老的越南战争式战术,即在移动中开火和进行俯冲攻击。
两者差异的根源在于AH-1W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空中近距支援,换言之,是和地面攻击部队密切合作的。而“阿帕奇”则不然,它的主要任务是独立、深入的攻击,近距支援只是非常次要的一环。这要追溯到“阿帕奇”的设计初衷了,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是一种以纵深攻击为开发目的机型。
这一纵深攻击特性虽然在海湾战尹中大放异彩,但陆军守成不变的战术思想和伊军吃一堑长一智的随机应变,必然导致“阿帕奇”因此特性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吃苦头。
地形的差异也是导致两战表现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因素。远射程的“海尔法”导弹采用的是半主动激光导引系统,要求维持对目标不间断的照射。1991年,伊拉克军队在平坦的沙漠中作战,因此“海尔法”得以大展身手。2003年,伊军学会用地形做掩护,学会进入城镇藏身,从而使得“海尔法”失去施展机会。
种种迹象都指向一点:武直还是在其传统的近距支援作战中最为称职。
现在的美军,已经把武直的运用统一到这一点上面来了。在伊拉克战争之后颁布的直升机作战新准则中,即重点强调了近距空中支援、以及陆空协调作战的重要性。
但是在武直的主要功能回归到近距支援的同时,仍有两点需要着重提出。
一是武直的支援功能常常被无限放大,而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有的不适合武直攻击的坚强目标,也招唤武直前来,结果往往导致无畏的损失。像这种情况,就应该果断交给火力更强防御更坚的固定翼攻击机来执行。需明白,虽然武直灵活而快速,但它的攻击特性永远是“精确”,永远不能替代炮兵的“规模”和攻击机的“火力”。
二是切实解决识别地面目标的问题。战争中美军常有误击事件发生,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也只是用在地面车辆上增设识别记号这种源自二次大战的古老做法。
未来,能否改进数据链互通,使武直和地面部队互相明了各自位置,将是影响武直发扬近距支援威力的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
直升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战斗任务出现在朝鲜战争时期。1951年9月13日,在代号为“风车一号”的作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61直升机运输中队使用12架西科斯基公司的HRS-1实施战斗补给任务。该部以28架次共14.1小时的总飞行时数前送了10272千克的补给品,并撤出了74名伤员。
从那以后,几乎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所有的局部战争中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越南战争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简称武直)AH-1“休伊眼镜蛇”。也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军首次建立了以AH/UH/OH三种机型混合组成的空中突击师,奠定了近代直升机战术运用的基础。这使直升机从单纯的运输工具与作战兵器一举升格成战术乃至于战略单位。
就像越南是美国的直升机战争一样,80年代的阿富汗成了苏联的直升机战争。美军的指挥员将攻击直升机当作“飞行的火炮”,而苏联的指挥官将其喻为“飞行的步兵战车”。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AH-64“阿帕奇”以守人惊骇的对地杀伤力为武装直升机赢得了至高的声誉。
不过在10年后针对阿富汗的反恐行动中,“阿帕奇”就遭遇了危机。和当年的苏军“米-24”一样,“阿帕奇”很容易遭到地面火力的袭击,飞行员往往在阿富汗战士子1千米的距离内射击时才能发现,因此经常措手不及。
这一颓势在伊拉克战争中进一步显露,与海湾战争相比,这次“阿帕奇”的表现简直堪称惨淡。此役后,武装直升机这一战场上倍受瞩目的明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关于新形势和复杂战场条件下武直的运用,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本文仅攫取武直数十年作战史中的三个片段,希望能够展示这种兵器作战的典型样貌。

片段之1:
场合:越南战争
主角:AH-1
看过越战题材电影《现代启示录》的朋友,都会对美军大量使用直升机的战法留下深刻印象。蜂拥而至的直升机,突出表现了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开创:近代概念的空中机动师和空骑旅,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
越南战争美军使用直升机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投入作战的多达4000多架,共出动3.6亿余架次,飞行约1.34亿小时。每个直升机飞行员日飞行强度达13小时,每架直升机平均月飞行量达200多小时。这简直是一场“直升机战争”。
战术创新
现代武装直升机始祖的AH-1,首次作战舞台就是在越南。美军起初是用改装的UH-1炮艇机来执行为运输直升机实施护航的任务,但UH-1很快在战斗中暴露出速度慢装甲薄的致命弱点。而在当时另一种OH机的武装与装甲都不足的情况下,专职护航直升机AH-1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实施战术机动的主力直升机种。
越南战争中,美军首次建立了以AH/UH/OH三种机型混合编组的空中突击师,这一先进的概念成为了今后各国使用直升机战术的一个范本。这一战术编组,使得直升机从原先纯粹的运输工具升格为战术甚至战略单位,武直更将成为主力作战单位的重要兵器元素。
近距支援
越南战争中的直升机作战,众多的电影如《现代启示录》、《越南战争忠魂》等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描述。直升机在越南的用法,除了初级的前送和后送兵力外,更升级成为空中炮兵,对步兵实施实时和精确的近距火力支援。
这种空中炮兵的运用和地面炮兵完全相同,其火力申请与处理甚至使用同一个火力支持无线电网络,这使直升机的反应时间与地面炮兵相同,步兵可以很快获得支持。在越南战争中,以在空中飞行待命的直升机而言,其完整的任务反应时间设定为10分钟,对于地面上待命的直升机而言,平均时间则为24分钟。
而在精度方面,炮兵支持射击离己方部队的安全距离是100米,而直升机推近至50米以内的火箭攻击,老牌飞行员甚至可以缩短到5米。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可以从当时空军固定翼飞机的近距支援安全距离来做比较。空军教范规定:战斗轰炸机不得在友军阵线1000米以内投弹,即使有地面雷达引导投弹,安全距离也不得小于250米。
另外,由于越军和美军使用不同颜色的曳光弹,从而客观上方便了直升机判断目标,从而在准确发现敌军阵线的前提下实施火力压制。
凡此种种,都使AH-1在近距支援这个领域大显身手,空中炮兵营的直升机也成为前线美军士兵的最爱。连北越人也表示,与火炮和轰炸机相比,他们最害怕的是武装直升机。这一点和后来阿富汗游击队对苏军“米·24”的可怕感受完全一致。
运送火炮
除了近距支援外,美军还直接用直升机来运送火炮。例如在电影《越南战争忠魂》里的一段场景,在猎鹰降落区中提供支持火力的两个榴弹炮连便是由直升机在前一天运送过去的。这段剧情根据的史实是,第1骑兵师的直升机在28架次空运中,共运输了12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和数千枚炮弹。
靠着直升机的帮助,越南战争中美军的师属炮兵成为了一个机动的作战单位,凭借直升机空运的威力,炮兵的突袭战术也成为了可能。
总的来看,首次在越南战争中亮相的AH-1在战争中频繁出动,身手不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越南战争中共飞行1344967架次,完成了大量的作战和运输保障任务。可以说,虽然直升机最终没有为美国打赢越南战争,但它在越南战争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角色。
片段之2:
场合:阿富汗战争
主角:“米-24”
虽然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从战略上看是北极熊陷入了中亚荒漠,但苏军占优的兵器在局部往往都赢得了战术掌控权,而在其中,“米-24”的威力更是令参加过这场战争的双方人员都记忆深刻。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前,由阿富汗政府购买的“米-24”已经在对游击队的战斗中登场。事实上,“米-24”是世界上实战经验最丰富的机型,它曾参与三大洲超过30场战争和武装冲突。

“米-24”博得了它的对手——阿富汗游击队的敬畏,后者称之为“空中死神”。他们是这样讲的“我们不怕苏联人,但我们怕他们的直升机。”
作战任务
根据苏联陆军航空兵的战术教范,武直的作战目标一是包围和分散敌军部队,以便逐渐将其消灭;二是支援空袭作战,突破敌方前线或扫清地面突击部队前进过程中的重要敌军目标。具体来讲,“米-24”直升机担当的任务主要有;火力支援、一般侦察、特种部队或突击班空降、运输直升机护送、作战救护和其他任务。
在阿富汗战争的头两年以后,攻击直升机的任务被增加,“米-24”成为对战斗部队提供近距支援的唯一工具,它取代火炮成为指挥官对于现场呼叫支持的对象,甚至取代了邻近区域的计划性或现场呼叫任务时固定翼飞机的全部任务。
在阿富汗,“米-24”承担了33%的 “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75%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在阿富汗战役中,苏军负责指挥管制空军与直升机的前进空中管制官最低设置到营级单位。
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阿富汗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经常以2~4架的机群出击,执行“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15°~20°的梯队,间距一般在600~800米,高度1500~1700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直升机(可以多达60架),“米-24”在两侧伴飞,高出400~600米,作为掩护。待地面炮火压制后,由“米-24”实施近距离攻击,掩护“米-8”降落。

在保障运输方面,“米-24”的担子也很重,但收效一直都不很大。在护送苏军公路补给车队方面,尽管这种任务占到“米-24”总出击数的12%~15%,但苏军每年仍然要损失几千辆运输车辆。
在空中运输方面,护卫“伊尔-6”和“安-2”运输机的任务更是十分危险。因为通过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游击队员可以经常实施神出鬼没的打击。尽管为护航的“米-4”装备了发射红外曳光弹的装置,以干扰肩射防空导弹,但有时“米-4”甚至要以冲上前去挡导弹的自杀式方法,才能确保坐着百十名兵员的运输机的安全,这一场面可以在近年俄罗斯拍摄的影片《第九连》中看到。
多种战术
根据苏联的反游击战经验,空中巡逻机群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执行搜索和打击敌人小股部队的任务。这类武装侦察巡逻机群通常由4~6架“米-24”和1或2架“米-8”直升机组成。在与游击队进行正面交锋时,他们的任务是消灭敌人,或牵制敌人直到主力部队到达。有时会使用固定翼飞机给予火力支援。
战斗中,“米-24”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
“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
“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
“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
以上战术在2架编成一组实施攻击时,其中一架高度盘旋以躲避重机枪与防空飞弹射击,同时监视目标,另一架则对目标进行俯冲,当弹药发射完毕后,则再次爬升成为观测机,由另一架进行俯冲攻击。
而在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200~1500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猛烈火力
除机枪外,“米-24”一般携带火箭弹吊舱和炸弹,也有使用自动榴弹吊舱和火炮吊舱的。在实战中,“米-24”一般采取先发射火箭再继机枪扫射的攻击程序,这样做好处是,后座的射击员可以获得充分时间来瞄准和投弹。
“米-24”在全负载下可以携带10枚100千克炸弹,虽然无法精确轰炸目标,但对区域性目标却非常有效。“米-24”也可携带大型炸弹,包括4枚250千克炸弹或2枚500千克炸弹。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早期燃料空气炸弹,这种炸弹虽然可靠性不好,有时要发射火箭才能引爆,但却因威力巨大而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据记载,当时遭受这种炸弹攻击的游击队员,有的被震得七窍出血而死,有的甚至于五官和内脏都甩出了身体外,这是由这种炸弹爆炸后造成的极低压所造成的。
危险操控
受制于阿富汗多山高温的环境,设计之初便非常强调高速度的“米-24”非但无法表现其高速的优点,反而因其载荷较大的先天不足而在起飞降落时变得十分危险。高速的转弯,也易使“米-24”失速坠落。不仅如此,有些直升机因雾或强风而撞山,有些则在狭窄降落区或斜坡降落失败而损毁。
有鉴于此,米里设计局在1980年为“米-24”开发了升级套件,包括调整发动机自动燃油控制系统适应高地高温环境;持续提升叶片耐高温能力提高发动机功率;发动机进气口增设漩涡形防尘面网。
由于主旋翼翼载较高,“米-24”作持续高速机动时,容易掉高度。更有甚者,过于激烈的机动动作可能导致主旋翼打到尾撑,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在阿富汗的炎热高原,如果机动动作过猛,飞机就掉高度,飞行员的自然反应就是猛拉杆;但在炎热高原,发动机功率不足,猛拉杆的结果是飞机反而下沉。高过载机动时,主旋翼也可能出现失速,导致剧烈上仰然后侧滑下跌,翼尖着地。
“米-24”虽然有双套操纵系统,但射击员的备份操纵系统十分简陋和难于实际操控,因此在驾驶员失去操控力的情况下,射击员无论有多么好的飞行功底,都是很难利用备份系统操作直升机的飞行的。这也是不少“米-24”战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沉重损失
为了防范敌防空机枪,直升机采取了在夜间或在较高空域飞行的方式;但在游击队使用了肩射防空系统后,直升机又被要求尽可能飞向更高的空域,不料这个空域又正好是美制“毒刺”导弹的领地。因此,从1986年开始,直升机开始在超低空飞行以便使用地形掩护战术。
尽管采用了这些反侦察技术并变换了战术,“米-24”的损失率仍然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8%~12%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维修和大修都在阿富汗就近进行,造成战损率居高不下。而且修好的直升机也都是超负荷运转,每架平均年飞行时数在360~380小时。战争中,总共有333架各种型号的“米-24”直升机被击毁或报废。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场战争中,直升机乘员的伤亡率高居所有飞行员之冠。苏联的条例规定,一名飞行员每天最多执行4~5次飞行任务,而部署于阿富汗的直升机部队的飞机平均日飞行8次,疲劳驾驶也是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
片段之3:
场合: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主角:AH-64
AH-64“阿帕奇”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武装直升机,从设计伊始就强调大量猎杀战车的能力,拥有多目标接战能力。但是,它在伴随Uh直升机实施护航、对地支持乃至于复杂环境(如丛林、城市)地区作战这些任务上,其能力反而不如先前的AH-1。
“阿帕奇”并没有在为之设计的欧洲战场发挥其长处,但是它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中接连展现出其优点与缺点。

海湾战争
根据越南战争经验与需求设计的AH-1在设计时就将丛林作战纳入考虑,故其装有很大覆盖角的机首旋转炮塔,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对近距离的目标发动攻击,压制敌方炮火。而AH-64则降低了这种要求。
这是一个信号,表明AH-64的任务不再是近距支援,而是在实时抵达攻击位置后,对敌人战车发动攻击并加以消灭。这种战术设计上的单一性和任务的低弹性,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先进的机种为什么没能取代美国陆军所有的直升机。
AH-64先后参加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但是在这块同样的土地上,两次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海湾战争是“阿帕奇”大显身手的场合。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武直发挥突出作用的代表性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不论是在空袭行动前长途奔袭,摧毁伊地面雷达站为空中打击力量开辟安全走廊;还是在地面战过程中集团出击,对伊装甲部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武直都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令人吃惊的战例不胜枚举。
美军一个AH-64营在攻击伊军一个坦克师时,仅用50分钟就摧毁了伊军坦克和装甲车辆84辆、火炮8门、汽车38辆。
一架美军的AH-64甚至创造出一次出动单机摧毁23辆伊军坦克的骄人记录!
战争期间,美军共有274架AH-64参战,共飞行18700小时,伊军损失的3700多辆坦克中很大一部分是被“阿帕奇”摧毁的,而只有一架“阿帕奇”被伊军击落。“阿帕奇”在地面战中发射了2876枚“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宣称击毁了800辆坦克与装甲车、500辆其他车辆、以及无数的防空与炮兵阵地。
伊拉克战争
伊军经过海湾战争的经验,深知“阿帕奇”的可怕,故而不出动战车,而埋伏在城市与据点中等待,等“阿帕奇”进入这些据点时,再实施游击猎杀战术。这一改变使得AH-64暴露了自身的脆弱性,而同时期海军陆战队的AH-1W竟然是零损失。
对比海湾战争,武装直升机在2003年3月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最典型的失利发生在2003年3月24日。
这天夜里,美国陆军第11航空团的32架“阿帕奇”集团出击,对巴格达以南80千米处卡尔巴拉地区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第二装甲旅实施纵深攻击。当机群途经纳杰夫地区穆斯塔法村上空时,突遭伊方大规模伏击,伊军仅以低技术含量的各种轻武9S就当场击落1架,同时不同程度击伤其余全部31架。
这是战争期间美军唯一一场败仗。除当场击落的一架外(两名飞行员被俘),另外一架在降落时坠毁,其余受损直升机短期内无法完全修复,以至该单位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无力再实施大的行动。
而在针对零星抵抗者的扫荡行动中,“阿帕奇”的强大反战车能力也是毫无用武之地,对于敌方步兵的压制效果与掩蔽时间不如AH-1的缺点再次暴露出来。“阿帕奇”在这次战争中唯一证明的好处是,装甲防御还算坚固。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阿帕奇已经过时无用了,这只是将一种武器以不适当的战术运用在不适合的环境所导致的结果。那么,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战术迷思
始料不及的失败让美军对直升机的战术使用进行了深思。
在比较了同时期陆军“阿帕奇”的损失和陆战队AH-1W零损失的得失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者在武直的攻击战术使用上截然不同,而这导致了不同的战果。
“阿帕奇”惯用的是射距外旋翔攻击战术,这主要是为了利用“阿帕奇”装备的“海尔法”导弹的远射程特点,在敌方攻击范围之外开火。然而射程远的优势只有在可以辨识目标的情况才能够发挥。
而这一次伊拉克的情况和此前在阿富汗反恐作战时的情况十分相似,“阿帕奇”无法在伊军开火前发现目标,因此往往被动挨打。“阿帕奇”从猎杀者沦为了伊拉克战士绝佳的标靶。

而陆战队的AH-1W沿用了相对古老的越南战争式战术,即在移动中开火和进行俯冲攻击。
两者差异的根源在于AH-1W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空中近距支援,换言之,是和地面攻击部队密切合作的。而“阿帕奇”则不然,它的主要任务是独立、深入的攻击,近距支援只是非常次要的一环。这要追溯到“阿帕奇”的设计初衷了,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是一种以纵深攻击为开发目的机型。
这一纵深攻击特性虽然在海湾战尹中大放异彩,但陆军守成不变的战术思想和伊军吃一堑长一智的随机应变,必然导致“阿帕奇”因此特性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吃苦头。
地形的差异也是导致两战表现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因素。远射程的“海尔法”导弹采用的是半主动激光导引系统,要求维持对目标不间断的照射。1991年,伊拉克军队在平坦的沙漠中作战,因此“海尔法”得以大展身手。2003年,伊军学会用地形做掩护,学会进入城镇藏身,从而使得“海尔法”失去施展机会。
种种迹象都指向一点:武直还是在其传统的近距支援作战中最为称职。
现在的美军,已经把武直的运用统一到这一点上面来了。在伊拉克战争之后颁布的直升机作战新准则中,即重点强调了近距空中支援、以及陆空协调作战的重要性。
但是在武直的主要功能回归到近距支援的同时,仍有两点需要着重提出。
一是武直的支援功能常常被无限放大,而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有的不适合武直攻击的坚强目标,也招唤武直前来,结果往往导致无畏的损失。像这种情况,就应该果断交给火力更强防御更坚的固定翼攻击机来执行。需明白,虽然武直灵活而快速,但它的攻击特性永远是“精确”,永远不能替代炮兵的“规模”和攻击机的“火力”。
二是切实解决识别地面目标的问题。战争中美军常有误击事件发生,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也只是用在地面车辆上增设识别记号这种源自二次大战的古老做法。
未来,能否改进数据链互通,使武直和地面部队互相明了各自位置,将是影响武直发扬近距支援威力的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