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骨质疏松症者的健康教育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i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症曾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通过多种形式,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有关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能够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体检中心作为“治未病”的前沿,在这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近一年来,我们对前来体检的健康人群当中发现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不同人群的病因及症状:
  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1、身材变矮、弯腰驼背,这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一般如果出现就证明一定患有骨质疏松。2、腰背酸痛、活动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的腰背酸痛是由于骨质疏松症引起。3、体型偏瘦、营养状态差或胃肠道疾病所导致的营养状态不好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 4、 年龄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中占很大比重,在女性绝经前后,也就是45~50岁左右就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而男性一般在63~77岁之间时才会出现雄性激素分泌减少造成骨质疏松症,所以在这个年龄也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对于年轻人骨质疏松的第一危险因素是减肥。许多女性在减肥过程中将一切与脂肪有关的饮食都拒之门外。殊不知,在减去脂肪的同时,也会把骨骼减弱了。另外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例如宅男宅女,缺少阳光;好吃懒做,少运动;嗜好烟酒、咖啡、碳酸饮料;口味重,吃盐多;大鱼大肉,蛋白质摄入过多等等,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
  长期用药、某些疾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易患骨质疏松症。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多发性内分泌病、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支气管哮喘病、肺心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肿瘤引起的骨破坏等多种疾病都会继发骨质疏松。
  2 健康教育
  由于骨密度检测是立即出结果,这就方便我们及时对受检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受检者出现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不同结果,我们会及时采取口头指导、发放相关材料的方式进行教育。在做体检结论时,主检医生也会给予书面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对于单位集体体检结束后,还会安排全科医生去单位进行集体答疑、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饮食指导:通常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应以含钙量较高的食品为主,一般来说,小鱼、小虾以及干果类食物的含钙量都比较丰富。而乳制品和豆制品的含钙量也相对丰富。
  2.2 生活方式指導:在生活方式的指导中首先要强调的是日照的时间。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被人体皮肤吸收后能够将维生素D转化成为人能够利用的活性维生素D,即骨化三醇,所以一般建议每天日照的时间不低于30分钟,日照方式要选择阳光直射,不能间隔例如玻璃等对紫外线反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否则是无效的[2]。
  2.3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脑力劳动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运动量相对较少,所以脊柱的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对于嗜烟嗜酒的患者,我们就会建议节制烟酒。对于厌食偏食者我们会指导其改变饮食结构从而增加食物的营养均衡性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2.4 户外运动与运动形式的指导:户外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的运动形式。对老年人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我们提倡进行持续的低强度的运动,例如:太极拳、散步、节奏较舒缓的交谊舞等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但是要注重运动的质量与周身各个肌肉的协调性。对于年轻人我们强调对骨骼健康最为有益的运动是负重运动,如打球、跳绳等。而持之以恒的运动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效果高于治疗效果,运动开始的时间越早,年老时骨质流失的时间越晚,要长期坚持有计划、有规律的运动。
  3 结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方式、环境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改变固有观念,接受正确、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我们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很多体检者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询问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干预方法,还有很多人用药或改变生活方式一段时间后主动回来做骨密度检测。这也说明有不少人开始关注骨骼健康,我们也不断收集、整理各方面的反馈,以期更好的为体检人群服务。健康体检是一种追求健康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的医疗服务,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健康保健和防病治病的知识广泛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主编.骨矿与临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20.
  [2] 丘明才.骨质疏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2001,81:833~835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UHS疝修补装置行腹股沟疝补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UHS疝修补装置行腹股沟疝补术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随访3-9月,平均5.8月。术后无阴囊水肿、血肿,未发生腹股沟疝复发,无异物感,无慢性疼痛等。结论:应用UHS疝修补装置行腹股沟疝补术,补片能完全覆盖耻骨肌孔,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张力疝修补方法。  【关
期刊
【摘 要】Steward苏醒评分在麻醉复苏室的合理使用,能防范全麻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减少全麻患者出室危险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在麻醉复苏室的滞留时间,增加复苏床位的使用率,指导合理使用复苏药物。  【关键词】Steward评分;麻醉复苏室;全麻并发症  我院自2010年5月成立麻醉复苏室,设置床位8张,随着外系各科室的迅猛发展,我院手术量逐年增加,麻醉复苏室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加。我院麻醉复苏室在加快手
期刊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综合症,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病理改变,如栓子或血栓形成引起血管闭塞,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改变,以及血液成分和血液粘稠度改变等导致的脑部病变。卒中的分类:根据病理改变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卒中治疗的目标:减少脑损伤,使病人最大程度康复。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提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发生的相关因素、期待疗法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 例(PPROM)的临床资料,总结期待疗法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8~34+6 周、35~36+6 周两组做比较分析。结果:妊娠前有生殖道感染病史为易发因素,其次为引产、流产史和臀位。孕28~34+6 周PPROM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和病
期刊
留置胃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是一项基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胃管的固定常采用胶布固定法,由于患者躁动或皮肤分泌汗液多等原因,引起胶布固定不牢而导致胃管脱出,同时长期鼻饲患者频繁更换胃管固定胶布,极易造成患者皮肤损伤。 传统胶布固定法置管时用一条胶布交叉固定于鼻翼,另一条胶布在颊部固定。当遇到病人面部油脂分泌较多、出汗时,常使粘性差的胶布自行松脱导致胃管滑脱;病人烦躁或意识模糊时能轻
期刊
【摘 要】护患沟通是伴随在患者住院整个阶段,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护患冲突,更有助于护理人员对其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服务,促进服务对象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患沟通;沟通技巧;护患关系  护患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护士掌握合理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从而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服务,维持并促进其健康。  1
期刊
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永久性避孕方式,已成为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术之一。手术的目的是结扎和切断输卵管的一小段,阻断精子与卵子相遇已达到绝育。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切开系膜输卵管部分切除结扎法(包括近端及两端包埋法),输卵管双折结扎切除法,输卵管压挫结扎法及输卵管伞部切除法。手术途径有经腹部,阴道前、后穹窿及腹股沟部。  输卵管结扎术发展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具有长期,安全,出血少,近期并发症少,再通率低,
期刊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导致出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是产科的一少有而凶险的并发症,产妇死亡率可高达70%--80%。也可发生在早孕大月份钳刮时,但病情缓和,极少造成产妇死亡[1]。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率是提高产科质量、保证产妇安全的重要措施。  2011年2月4日,本院首遇1例足月妊娠分娩前发生的爆发型羊水栓塞的孕妇,由于病人
期刊
20世纪初,法国两位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兰,用13年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又称“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适龄儿童接种卡介苗以来,在预防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等病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接种卡介苗时由于婴幼儿突然剧烈抖动导致误入婴儿或接种医生皮下时有发生,本人共处理10例卡介苗接种事故,现将相关数据浅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期刊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人口老年化、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病人数正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近20年来,我国>18岁糖尿病患病率从不足1%增加到2.6%。专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超过60万。  糖尿病病程长、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病因和防治又与患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故适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