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w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老师:
  您好。
  《语文建设》是我最喜欢的语文期刊之一。每期必看,获益匪浅。
  2011年的第1期,我重点看了《开设书法课,传承汉字文化》《语文人生:在沉思与言说之间——读〈李海林讲语文〉有感》《传统语文教学“重读轻讲”》《凭什么是鲁智深?》这几篇。“书法”一文,写得非常好。首先是问题抓得准,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第二,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切实可行。写读李海林著作感想的那篇,非常有水平。能看出作者也是个爱读书、爱研究的人。写“传统语文教学”的那篇,是这一期的亮点。作者对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认识,让人佩服。写鲁智深那篇的作者,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别开路径,用鲁智深引出了“坏孩子”这个话题,给出了现时外在规则下“好老师”“好孩子”的别样剖析。真的是让我耳目一新。
  这几篇文章,也有几处让我有点“想法”。
  说传统语文教学的那篇,有些观点还可商榷,如第68页左上,“儿童的听与说的能力主要是在家庭、社会中培养的,而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与学校教育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个观点恐怕经不起研究。
  2011年第2期中的好文章不少,比如《鲁迅作品如何教——钱理群教授访谈》,孙绍振老师的《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史绍典的《在台湾聆听国文教学》。“语言”栏目的五篇,也都是非常好的文章。
  极个别文章,质量不好。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一文,问题比较多。首先,明确提出并深刻论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上海的王荣生教授。他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集中论述了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在其他专著、论文和学术报告中,都多次就此观点进行学理探讨和案例分析。目前国内研究语文教学内容的,无一可以绕过王荣生教授的论著。(在“百度”中输入“语文教学内容”,得出的海量结果中,前五位都是王教授的著作或阅读王教授著作的感受。)可是这篇文章第一段末句是:“我认为,目前确定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给人的错觉是,这个论点是该文作者最早提出的。如果下文紧紧围绕此论点另辟蹊径,进行深入论证,此文也会有可取之处,可惜接下来的三个分论点把论题改换成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了。
  其他还有一些小问题,提出来与编辑老师商榷:
  封面的“20Ⅱ.2”,“Ⅱ”是罗马数字,相当于阿拉伯数字的“2”。把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混用,不妥。
  有些字体,如仿宋体的引号,是这个样子:" "。有些字体,如宋体、楷体的引号,则是这个样子:“ ”,让人看了很不习惯。
  我的看法不一定对。请编辑老师定夺。
  祝《语文建设》越办越好!
  读者 孟素琴
  2011年3月4日
  感谢孟素琴老师对本刊的厚爱!
  孟老师的认真阅读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孟老师给我们提出的意见都非常中肯。在稿件审核和编辑加工环节,我们将会更加严格,把工作做得更细致。
  《语文建设》编辑部
其他文献
要读懂并讲清楚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  于是,就有了两个问题: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而要弄清楚“说什么‘理”’,又先要弄清“如何‘说理”’:在某种意义上,“如何说”比“说什么”重要,更准确地说,“说什么”体现在“如何说”里,“如何说”又受制于“说什么”,两者是融为一体的。而我们阅读、理解、把握,又必须从“如何说”入手。
近年来,轮滑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特别是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推崇。随着这股声势浩大的运动群体的崛起,“平花”与“刷街”这两个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广泛流传于网络。现举例如下:  (1)腿伤一个多礼拜了还没有好,开始担心它了。中午去了医院,医生说有点发炎需要挂盐水。真希望腿快快好,好了就可以去刷街练习平花了,不过玩轮滑的人变少了,哎——人少了就没意思了……(新浪博客2008年7月8日)  (2)对刚学
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中断和“失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大都发生在代表启蒙话语的、具有现代性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与落后的、不觉悟的群众之间,据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鲁迅的这些小说旨在说明古老中国的“厚障壁”和“铁屋子”是窒息和扼杀中国人的罪恶渊薮,必须全力打破,才能使昏睡于其中的大众醒悟。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有僵化文本之嫌,忽略了鲁迅思想更复杂的层面。本文拟通过对《故乡》中“失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经解经”“以史解经”,让学生具备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经史素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够审视经典,合理质疑,小心求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素养。学校向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国学”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这是一门必修的校本选修课,面向高一学生,分上、下两个学期。此外,建设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群,如孔子的
教学设想    很多老师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往往会注意到其中的“画意”,并将整篇文章分解为各种题名的画,进而分别进行鉴赏。但是以分解图景的方式来阅读整篇文章的话,我们会发现除了典型的“微雨寒村图”之外,全文的其他部分似乎并不能够非常顺利地转换成共时性的画面。同时,这篇文章毕竟是由画面和感想穿插而成,如果以分解画面的方式来阅读全文,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作者直接的情感表达。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文最
词语意义都有时代性。对于虚词来说,每个虚词用法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正如汪维辉先生所说:“每一个词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我们可以根据某些词语的使用来确定某部作品的时代性:同理,我们在解释词语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词语的时代性,绝不能用后代才出现的词义来解释前代的词语。《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发表了《(孔雀东南飞)“却”字释义商榷》一文,文中认为:“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中的“却”不应被看成动
一、联系生活,导入“飞翔”    师:因为中考的原因,大家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动荡而又痛苦的暑假?原谅我触及你们的伤痛!尽管,你们没有考上心目中的学校,但是,你们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学校,因为我想11中可以还你们一个理想。亲爱的同学们,在高中,你们有怎样的梦想?  (出示PPT——亲爱的同学,在高中,你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想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考上好的大学……  生:我想改掉我的缺点,我记性很差,以
解读《故乡》,首先应该从鲁迅的身份特征人手。鲁迅从小镇走向城市,而且还曾留学日本,为现代文明所启蒙。当他再回过头来,打量自己生长的乡村的时候,自然会带上另外一种眼光,以现代文明的尺度来衡量还停滞在前现代状态中的故乡。鲁迅对故乡的这种书写,是一种现代性的审视。在现代文明的对比下,乡村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了前现代的落后与荒凉,《故乡》中,鲁迅通过对景物、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前现代乡村的悲凉画卷。  《
李白《蜀道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而对全诗总纲性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多数教材未加注释。通常地,我们将其理解为“入蜀之通道高险难行,比上青天还要艰难”。  如此理解,似无不妥。但细味其意,便会发现问题不小。正如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所言:“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太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可见,就交通状况而言,在古人看来最难莫过于上天了,而言比上青天还难,那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蜀
一、趣味导入,调动情绪    师:作文难吗?  生:难。  师:其实,作文一点也不难。为什么觉得难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同学没有把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才情积累下来,或者说积累的东西没有在写作中激发出来,一旦你内在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了,你就成了有米的“巧妇”,你的写作就一定能成功。问题来了:怎么积累?怎么激发?积累我们都有,问题是怎么把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猜猜看”的游戏。    二、读文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