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水谣》斥资近五千万,被称为“爱情文艺片巨制”。影片似乎取得了卖座又叫好的双赢。但在笔者看来,《云水谣》却更多体现了身处消费文化与主旋律夹缝中的两难,正是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产物。影片以宏大的历史画卷为背景,演绎了一段动荡岁月发生的爱情故事。但影片中浓烈的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意识时隐时现,古典爱情遭遇两面夹击的命运,这使得影片难免陷入自相矛盾与叙事断裂的境地,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虚妄爱情故事,主旋律曲调中的单调英雄赞歌。也因此,它能够使人落泪,但离完美尚有很远的距离。它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云水谣 爱情 消费文化
被称为“爱情文艺片巨制”的《云水谣》斥资近五千万,由高票房导演尹力执导,资深编剧刘恒改编,集结两岸三地的明星,在贺岁档期隆重推出,赚取了不少观众的眼泪,上映十天票房即突破2607万。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专家观摩会上好评如潮,影片似乎取得了卖座又叫好的双赢。但在笔者看来,《云水谣》却更多体现了身处消费文化与主旋律夹缝中的两难,正是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产物。也因此,它能够使人落泪,但离完美尚有很远的距离。它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云水谣》以宏大的历史画卷为背景,演绎了一段动荡岁月发生的爱情故事。台湾“二二八”运动、抗美援朝、支援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在片中一一展现,使影片拥有了强烈的历史感,也初具了荡气回肠的感人元素。但影片中浓烈的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意识时隐时现,古典爱情遭遇两面夹击的命运,这使得影片难免陷入自相矛盾与叙事断裂的境地。
一、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虚妄爱情故事
1999年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化浪潮以强劲的态势渗入中国的经济、金融、传媒以及其他各类文化生活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影伴随着文化转型的历史阵痛。面对从商品化到商品的转变。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冲击下,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规律,使市场法则和商业规律的支配力空前膨胀,快速的生活节奏造就了快餐式的大众消费文化。
在这种消费文化语境下出现的商业片《云水谣》带有浓郁的消费文化色彩。这本是时代话语中的时代症候,它使影片能够作为大众文化商品更便捷地推出自己。但在《云水谣》中,这种消费策略却因明显的左右观望而呈现出自相矛盾和类型杂糅的尴尬状态。
1、纯情剧与政治戏的矛盾
影片《云水谣》涉及的地点虽多,但台湾故事和大陆故事仍然是电影的主干。台湾的恋爱作为以后故事的基础,其作用无疑是奠基性的。这段爱情被处理成明显的琼瑶剧形式。故事设置和人物表演均戏剧化:一见钟情、父母阻挠、时代弄人:陈坤、徐若碹表演夸张,初见时擦肩而过回头看的动感镜头体现人物微妙心情。再加上配套的影像安排——比如秋水面试时的光脚,比如两人乡下见面时中间的柴车、夜晚空中垂下的书篮,比如薛子路的人物造型及行为举止(木讷执着、戴黑框眼镜、流鼻血)等等。这些正适合没有具体现实背景的爱情故事,纯情故事配以纯净背景,吻合观众的纯美需求。至多加入家族纷争,误会巧合,这些都不致影响影片的纯色调。但时局政治元素的添加,却使影片开始变得驳杂。虽然片中此前已有政治背景的铺垫。但男主人公左派身份对剧情的影响力度仍然让人意外。
诚然,以现实主义的观点看,个人的情感故事往往与大时代息息相关,但如果按照现实主义的要求来构建影片。剧情、表演和影像恐怕都应该两样了。纯情剧不是不能出现政治元素,而至少,政治元素的添加不应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读解。况且,陈秋水之所以和王碧云分开,因为他是左派,可以说是为了信念,牺牲了爱情。但电影对于决定一对恋人命运的这个首要因素却几乎避而不谈。这凸现了影片主创者对政治元素的需求与规避的矛盾,反应到电影中,就是纯情剧与政治戏的两难,反应到人物的塑造上,就是男主人公秋水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的摇摆。要么把秋水塑造成纯情剧中的清纯男孩,要么丰富他的爱情生活和信念传达,把这个人物真正立起来。
2、文化怀旧与电影桥段的背离
纯情的武器之外,《云水谣》也祭起了怀旧的大旗。怀旧是历史发生的重要转折在人们心理上巨大投影的曲折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四顾茫然,缺少方向,人们便会在旧日的光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怀旧适时适度地架空了现代,为人们提供了喘息的空间。反映在电影的消费策略上,便是用怀旧勾起更多个人化的历史记忆。这吻合观众面对世纪之变的心理。制造了一个可以背对现实的逃逸王国。
《云水谣》中,与历史事件密切关联的青春故事以老年王碧云的回忆出场,时尚女青年晓芮对姑母陈年往事的追寻带有明显的怀旧色彩。面对浮躁的现在,她甚至说。像姑母他们那样的人已经死绝了,也因此,她四处飘荡,难以停留。在对往事的追寻和重温中。姑母们成为完美的悲剧英雄被顶礼膜拜,不容亵渎。但在具体的电影桥段运用中,这种怀旧的完美却不时被打断甚至走向背离。
比如,碧云洗脚的镜头被处理得极具观赏意味,秋水与碧云的雨夜离别虽显老套但也颇为煽情。这些显然是电影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种商业考虑,但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影片刻意营造的怀旧氛围。悲剧英雄的五彩光环也因而变得黯淡甚至滑稽可笑。
作为一部消费时代的商业电影,《云水谣》试图调动多种商业元素使影片更具票房潜力,但却无力促成诸元素的和谐共生,而成为各自为用的拼贴,甚至各种力量互相解构消解。在这一消解格局中的故事很难经得起品味与推敲,纯情表层下千疮百孔的爱情只能变得虚妄。
二、主旋律曲调中的单调英雄赞歌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影片《云水谣》走的是商业片路线,其投资、主创的组合和强大的宣传力度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但《云水谣》又不能被简单地称为“爱情文艺片巨制”,从某个角度看。它更像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这从央视《新闻联播》对其公映的关注可见一斑。而导演尹力的执导背景也让人难舍此想。
从影片内容来看,台湾和大陆的两段故事貌合神离,其内在的叙事线索出现了断裂。如果说电影前半部是爱情主题,那么,电影后半部更像是英雄的赞歌。秋水除去变老之外,就是越来越高大,最后完全成为一个政治符号,连年轻时做作的可爱也不复存在。而他的爱情故事。因为一个鲜活形象金娣的出现大有起色。但这与前半部的爱情已无必然的联系。抗美援朝,干部援藏,巨大的场景转换,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却缺少对情节的基本推动作用。表面看来,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相佐证,其实,故事被放置在了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情景之外,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简化,这样,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本身的情理链条势必被打破。国家民族多灾多难,海峡两岸天各一方,在此背景下的爱情题材原 本很好,但影片只是把人物放在外围,并没有把爱情嵌入到背景之中。两个年轻人隔海相望。受时代无情的约束而一生不能相见,过程的力量远比结果本身更能够震撼人心。身在台湾的碧云为何无法像约定的那样报考杭州美院?秋水和碧云分离后为何始终无法联系?……这些真正关乎主人公命运的情节点被完全忽略,影片最终塑造的是三个被神化的爱情楷模。然而,舍弃了对具体过程的揭示和渲染。这样的楷模太过虚空,至多让人产生些许对纯粹爱情的幻想。
与这种虚空相反,在此前的主旋律电影《张思德》中,尹力表现出对具体过程的关注。影片《张思德》没有连贯的主线,也没有很特别的情节,甚至看不到像戏剧性事件一样的东西,仅仅依靠大量的细节叙事,就几乎支撑了电影的全部。在张思德烧炭牺牲之前,他的形象已经很丰满了。
其实,在《云水谣》中,影片也不乏对过程和细节的敏感。在电影一开始,晓芮曾经问姑母王碧云,“到底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但影片对过程和细节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最初的敏感上。直到影片结束,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对台湾海峡的俯瞰把电影引向呼唤两岸统一的主旋律定位。至此。对沉痛历史的追问置换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而缺少真正推动力的影片也只能弹奏一曲主旋律曲调中的单调英雄赞歌。
三、文化消舞与主旋律折中的两难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在视听盛宴的呼声中,数码特技已成为电影必不可少的商业元素《云水谣》也不例外。影片开场约六分钟的长镜头特技处理甚至受到了奥利弗·斯通的称赞,其在场面规模和影像的想象力等方面都已显示出中国电影和世界接轨的态势。这个镜头描绘了台北市井生活面貌。勾勒出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高频率大容量地展示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很有戏如人生或居高俯瞰的思辩味道。结尾的特技镜头也同样颇为大气。影片开头与结尾以特技营造的浓郁时代感无疑是成功的,但电影本身的时代感却只流于一种故事背景,其形式的意义要远大于内容。纵观影片,除去所谓的“首尾呼应”外,开头结尾的特技镜头与影片内容联系薄弱,有硬贴之嫌。细究其原因。恐怕仍是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两难。
作为一部商业片,《云水谣》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商业意识,另一方面,又下意识地向主旋律靠拢:在具体操作中,对主旋律中意识形态的东西又不无顾虑。这种夹缝状态使影片遮遮掩掩左顾右盼,始终处于一种两难境地。这是消费时代数码崇拜的形式误区,也是主旋律意识与影片内容的游离与矛盾。其实,数码特技的运用只有与内容相契合才能使之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筹码。影片中每一个镜头都需要精心处理,无论是否运用数码技术,只有适合的,才是必须的。
而在电影《云水谣》中,开头结尾为人称道的数码特技以外,影片颇多让人费解的处理。影片中画面的切换大量使用淡出黑场作为过渡。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适用于自然段落的转换。但影片中这种剪辑手段大量重复运用,安静的等待感的一次次积聚让观众的情绪出现弱化甚至断裂。影片中对具体镜头的处理也让人费解。比如,陈坤从磨房冲出去见秋水时心情非常急切,镜头对准了欣喜的表情和急促的脚步不停特写,可是镜头要么是换着机位静止拍摄,要么是换着机位运动拍摄。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前者生硬地让观众从几个点安静去看,显然不能很好地融入那种急促中去;后者虽是吻合情境的运动镜头,但摄影机的位置频繁变换,却让观众无所适从。再比如,秋水与碧云雨夜离别的段落中漫长的正反打,秋水与金娣流泪相吻时的旋转镜头等。相比之下,老年碧云在通过网络看到秋水儿子时的无声痛哭倒显得真切自然。说到底,影像与内容真正贴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勿庸置疑,在一窝蜂的古装武打片中,《云水谣》以现实与真情为号召,有其积极的作用。它留下的借鉴意义即在于,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对消费文化时代的消费逻辑的遵循。在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中,主旋律意识和消费文化是二元对立的。《云水谣》对二者的融合做出了自己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充满了矛盾与尴尬。但这让人们看到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和主旋律意识有不相容的一面,也有互相包容和互相补充的一面。如果能够在影片定位坐标的厘定中,构建主旋律意识和消费文化的互动平台,寻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并且做到影像与内容的贴合与统一,才能摆脱尴尬与两难,达到真正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云水谣 爱情 消费文化
被称为“爱情文艺片巨制”的《云水谣》斥资近五千万,由高票房导演尹力执导,资深编剧刘恒改编,集结两岸三地的明星,在贺岁档期隆重推出,赚取了不少观众的眼泪,上映十天票房即突破2607万。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专家观摩会上好评如潮,影片似乎取得了卖座又叫好的双赢。但在笔者看来,《云水谣》却更多体现了身处消费文化与主旋律夹缝中的两难,正是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产物。也因此,它能够使人落泪,但离完美尚有很远的距离。它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云水谣》以宏大的历史画卷为背景,演绎了一段动荡岁月发生的爱情故事。台湾“二二八”运动、抗美援朝、支援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在片中一一展现,使影片拥有了强烈的历史感,也初具了荡气回肠的感人元素。但影片中浓烈的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意识时隐时现,古典爱情遭遇两面夹击的命运,这使得影片难免陷入自相矛盾与叙事断裂的境地。
一、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虚妄爱情故事
1999年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化浪潮以强劲的态势渗入中国的经济、金融、传媒以及其他各类文化生活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影伴随着文化转型的历史阵痛。面对从商品化到商品的转变。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冲击下,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规律,使市场法则和商业规律的支配力空前膨胀,快速的生活节奏造就了快餐式的大众消费文化。
在这种消费文化语境下出现的商业片《云水谣》带有浓郁的消费文化色彩。这本是时代话语中的时代症候,它使影片能够作为大众文化商品更便捷地推出自己。但在《云水谣》中,这种消费策略却因明显的左右观望而呈现出自相矛盾和类型杂糅的尴尬状态。
1、纯情剧与政治戏的矛盾
影片《云水谣》涉及的地点虽多,但台湾故事和大陆故事仍然是电影的主干。台湾的恋爱作为以后故事的基础,其作用无疑是奠基性的。这段爱情被处理成明显的琼瑶剧形式。故事设置和人物表演均戏剧化:一见钟情、父母阻挠、时代弄人:陈坤、徐若碹表演夸张,初见时擦肩而过回头看的动感镜头体现人物微妙心情。再加上配套的影像安排——比如秋水面试时的光脚,比如两人乡下见面时中间的柴车、夜晚空中垂下的书篮,比如薛子路的人物造型及行为举止(木讷执着、戴黑框眼镜、流鼻血)等等。这些正适合没有具体现实背景的爱情故事,纯情故事配以纯净背景,吻合观众的纯美需求。至多加入家族纷争,误会巧合,这些都不致影响影片的纯色调。但时局政治元素的添加,却使影片开始变得驳杂。虽然片中此前已有政治背景的铺垫。但男主人公左派身份对剧情的影响力度仍然让人意外。
诚然,以现实主义的观点看,个人的情感故事往往与大时代息息相关,但如果按照现实主义的要求来构建影片。剧情、表演和影像恐怕都应该两样了。纯情剧不是不能出现政治元素,而至少,政治元素的添加不应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读解。况且,陈秋水之所以和王碧云分开,因为他是左派,可以说是为了信念,牺牲了爱情。但电影对于决定一对恋人命运的这个首要因素却几乎避而不谈。这凸现了影片主创者对政治元素的需求与规避的矛盾,反应到电影中,就是纯情剧与政治戏的两难,反应到人物的塑造上,就是男主人公秋水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的摇摆。要么把秋水塑造成纯情剧中的清纯男孩,要么丰富他的爱情生活和信念传达,把这个人物真正立起来。
2、文化怀旧与电影桥段的背离
纯情的武器之外,《云水谣》也祭起了怀旧的大旗。怀旧是历史发生的重要转折在人们心理上巨大投影的曲折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四顾茫然,缺少方向,人们便会在旧日的光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怀旧适时适度地架空了现代,为人们提供了喘息的空间。反映在电影的消费策略上,便是用怀旧勾起更多个人化的历史记忆。这吻合观众面对世纪之变的心理。制造了一个可以背对现实的逃逸王国。
《云水谣》中,与历史事件密切关联的青春故事以老年王碧云的回忆出场,时尚女青年晓芮对姑母陈年往事的追寻带有明显的怀旧色彩。面对浮躁的现在,她甚至说。像姑母他们那样的人已经死绝了,也因此,她四处飘荡,难以停留。在对往事的追寻和重温中。姑母们成为完美的悲剧英雄被顶礼膜拜,不容亵渎。但在具体的电影桥段运用中,这种怀旧的完美却不时被打断甚至走向背离。
比如,碧云洗脚的镜头被处理得极具观赏意味,秋水与碧云的雨夜离别虽显老套但也颇为煽情。这些显然是电影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种商业考虑,但却在无形中破坏了影片刻意营造的怀旧氛围。悲剧英雄的五彩光环也因而变得黯淡甚至滑稽可笑。
作为一部消费时代的商业电影,《云水谣》试图调动多种商业元素使影片更具票房潜力,但却无力促成诸元素的和谐共生,而成为各自为用的拼贴,甚至各种力量互相解构消解。在这一消解格局中的故事很难经得起品味与推敲,纯情表层下千疮百孔的爱情只能变得虚妄。
二、主旋律曲调中的单调英雄赞歌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影片《云水谣》走的是商业片路线,其投资、主创的组合和强大的宣传力度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但《云水谣》又不能被简单地称为“爱情文艺片巨制”,从某个角度看。它更像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这从央视《新闻联播》对其公映的关注可见一斑。而导演尹力的执导背景也让人难舍此想。
从影片内容来看,台湾和大陆的两段故事貌合神离,其内在的叙事线索出现了断裂。如果说电影前半部是爱情主题,那么,电影后半部更像是英雄的赞歌。秋水除去变老之外,就是越来越高大,最后完全成为一个政治符号,连年轻时做作的可爱也不复存在。而他的爱情故事。因为一个鲜活形象金娣的出现大有起色。但这与前半部的爱情已无必然的联系。抗美援朝,干部援藏,巨大的场景转换,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却缺少对情节的基本推动作用。表面看来,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相佐证,其实,故事被放置在了历史和现实的具体情景之外,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简化,这样,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本身的情理链条势必被打破。国家民族多灾多难,海峡两岸天各一方,在此背景下的爱情题材原 本很好,但影片只是把人物放在外围,并没有把爱情嵌入到背景之中。两个年轻人隔海相望。受时代无情的约束而一生不能相见,过程的力量远比结果本身更能够震撼人心。身在台湾的碧云为何无法像约定的那样报考杭州美院?秋水和碧云分离后为何始终无法联系?……这些真正关乎主人公命运的情节点被完全忽略,影片最终塑造的是三个被神化的爱情楷模。然而,舍弃了对具体过程的揭示和渲染。这样的楷模太过虚空,至多让人产生些许对纯粹爱情的幻想。
与这种虚空相反,在此前的主旋律电影《张思德》中,尹力表现出对具体过程的关注。影片《张思德》没有连贯的主线,也没有很特别的情节,甚至看不到像戏剧性事件一样的东西,仅仅依靠大量的细节叙事,就几乎支撑了电影的全部。在张思德烧炭牺牲之前,他的形象已经很丰满了。
其实,在《云水谣》中,影片也不乏对过程和细节的敏感。在电影一开始,晓芮曾经问姑母王碧云,“到底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开?”但影片对过程和细节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最初的敏感上。直到影片结束,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对台湾海峡的俯瞰把电影引向呼唤两岸统一的主旋律定位。至此。对沉痛历史的追问置换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而缺少真正推动力的影片也只能弹奏一曲主旋律曲调中的单调英雄赞歌。
三、文化消舞与主旋律折中的两难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在视听盛宴的呼声中,数码特技已成为电影必不可少的商业元素《云水谣》也不例外。影片开场约六分钟的长镜头特技处理甚至受到了奥利弗·斯通的称赞,其在场面规模和影像的想象力等方面都已显示出中国电影和世界接轨的态势。这个镜头描绘了台北市井生活面貌。勾勒出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高频率大容量地展示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很有戏如人生或居高俯瞰的思辩味道。结尾的特技镜头也同样颇为大气。影片开头与结尾以特技营造的浓郁时代感无疑是成功的,但电影本身的时代感却只流于一种故事背景,其形式的意义要远大于内容。纵观影片,除去所谓的“首尾呼应”外,开头结尾的特技镜头与影片内容联系薄弱,有硬贴之嫌。细究其原因。恐怕仍是文化消费与主旋律折中的两难。
作为一部商业片,《云水谣》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商业意识,另一方面,又下意识地向主旋律靠拢:在具体操作中,对主旋律中意识形态的东西又不无顾虑。这种夹缝状态使影片遮遮掩掩左顾右盼,始终处于一种两难境地。这是消费时代数码崇拜的形式误区,也是主旋律意识与影片内容的游离与矛盾。其实,数码特技的运用只有与内容相契合才能使之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筹码。影片中每一个镜头都需要精心处理,无论是否运用数码技术,只有适合的,才是必须的。
而在电影《云水谣》中,开头结尾为人称道的数码特技以外,影片颇多让人费解的处理。影片中画面的切换大量使用淡出黑场作为过渡。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适用于自然段落的转换。但影片中这种剪辑手段大量重复运用,安静的等待感的一次次积聚让观众的情绪出现弱化甚至断裂。影片中对具体镜头的处理也让人费解。比如,陈坤从磨房冲出去见秋水时心情非常急切,镜头对准了欣喜的表情和急促的脚步不停特写,可是镜头要么是换着机位静止拍摄,要么是换着机位运动拍摄。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前者生硬地让观众从几个点安静去看,显然不能很好地融入那种急促中去;后者虽是吻合情境的运动镜头,但摄影机的位置频繁变换,却让观众无所适从。再比如,秋水与碧云雨夜离别的段落中漫长的正反打,秋水与金娣流泪相吻时的旋转镜头等。相比之下,老年碧云在通过网络看到秋水儿子时的无声痛哭倒显得真切自然。说到底,影像与内容真正贴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勿庸置疑,在一窝蜂的古装武打片中,《云水谣》以现实与真情为号召,有其积极的作用。它留下的借鉴意义即在于,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对消费文化时代的消费逻辑的遵循。在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中,主旋律意识和消费文化是二元对立的。《云水谣》对二者的融合做出了自己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充满了矛盾与尴尬。但这让人们看到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和主旋律意识有不相容的一面,也有互相包容和互相补充的一面。如果能够在影片定位坐标的厘定中,构建主旋律意识和消费文化的互动平台,寻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并且做到影像与内容的贴合与统一,才能摆脱尴尬与两难,达到真正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