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笔试考卷作为其中的一元。虽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它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数学笔试命题的评价过程中,如何彰显课改的新理念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 让数学命题注入浓浓暖意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应是数学命题所追求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数学命题放在学生人格发展的高度,结合鲜活的教学材料,触动学生道德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本单一、冷漠的试题注入人文的血液,让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让学生在做题目过程中就感受到关爱。
例如:把“连线题”改成“你能把小动物送回家吗?”;把“改错题”改成“让你来当啄木鸟医生”;把“选择题”改成“猜猜我是谁?”;把辨认方向的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改为“我会认路、会坐车啦”;把“应用题”改成“解决生活问题”、“学数学用数学”、“试一试,你准行”等等。
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和试卷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答题的兴趣,同时给学生一种无声的人性呼唤,给原本抽象严谨的数学命题增添了一定的教育意义,情感教育尽在其中。
二、 让数学命题贴近生活实际
陶行之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我们的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很多的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试题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
例如:(1)你的书包约重( )克,一分钟你能跳绳( )个,你的一步约是( )厘米,你的脉搏一分钟大约跳( )下。(2)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做题,学生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无处不在的现实生活问题,常常以其强烈的现实性与我们不期而遇,所以,我们的数学命题就应把数学知识的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试题中的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由此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学生自然地把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数学中来,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让数学命题关注学生差异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命题时就要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试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例如:设置“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应用题“你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填空题“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就写几个算式”,不仅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
设置“在你喜欢吃的水果下画上〇(出示9种水果),你喜欢的水果左边有( )种水果,右边有( )种水果,从右边数第( )种水果是葡萄”这样的试题,不但让学生画出了自己的喜好,同时还检测了学生按不同的方向数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为了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不同个体的不同要求,数学命题一定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享受积极的、理性的、科学的教育过程中,为提升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命题中关注了差异性,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解答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四、让数学命题渗透情感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由水平上发展。”因此,一张好的试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它的教育功能。
例如:(1)我国的国土面积是( ),台湾省的面积是( )。(2)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这一年的二月有( )天。(3)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火箭点火升空,把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送上了太空,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等上了太空的梦想。(下面出示钟面,让学生看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填空。)
这样的命题就适时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同时也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试题也是一种信息源,解题的过程其实也应是一种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希望出现更多能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的试卷,它既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又能合理评价学生数学知识的水平,还能使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一、 让数学命题注入浓浓暖意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应是数学命题所追求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数学命题放在学生人格发展的高度,结合鲜活的教学材料,触动学生道德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本单一、冷漠的试题注入人文的血液,让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让学生在做题目过程中就感受到关爱。
例如:把“连线题”改成“你能把小动物送回家吗?”;把“改错题”改成“让你来当啄木鸟医生”;把“选择题”改成“猜猜我是谁?”;把辨认方向的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改为“我会认路、会坐车啦”;把“应用题”改成“解决生活问题”、“学数学用数学”、“试一试,你准行”等等。
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和试卷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答题的兴趣,同时给学生一种无声的人性呼唤,给原本抽象严谨的数学命题增添了一定的教育意义,情感教育尽在其中。
二、 让数学命题贴近生活实际
陶行之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我们的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很多的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试题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
例如:(1)你的书包约重( )克,一分钟你能跳绳( )个,你的一步约是( )厘米,你的脉搏一分钟大约跳( )下。(2)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做题,学生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无处不在的现实生活问题,常常以其强烈的现实性与我们不期而遇,所以,我们的数学命题就应把数学知识的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试题中的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由此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学生自然地把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数学中来,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让数学命题关注学生差异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命题时就要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试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例如:设置“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应用题“你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填空题“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就写几个算式”,不仅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
设置“在你喜欢吃的水果下画上〇(出示9种水果),你喜欢的水果左边有( )种水果,右边有( )种水果,从右边数第( )种水果是葡萄”这样的试题,不但让学生画出了自己的喜好,同时还检测了学生按不同的方向数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为了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不同个体的不同要求,数学命题一定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享受积极的、理性的、科学的教育过程中,为提升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命题中关注了差异性,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解答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四、让数学命题渗透情感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由水平上发展。”因此,一张好的试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它的教育功能。
例如:(1)我国的国土面积是( ),台湾省的面积是( )。(2)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行,这一年的二月有( )天。(3)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火箭点火升空,把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送上了太空,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等上了太空的梦想。(下面出示钟面,让学生看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填空。)
这样的命题就适时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同时也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试题也是一种信息源,解题的过程其实也应是一种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希望出现更多能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的试卷,它既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又能合理评价学生数学知识的水平,还能使学生的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愉快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