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建构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85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但是目前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指标并未达成一致。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诸多要素是如何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造成影响,如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该文探究的主要问题。在对全国各省份共596所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研之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数据分析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绩效主要受到创新创业的保障机制、组织领导、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师资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五个维度与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多元线性相关,进一步探讨如何以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机制来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8-0048-07
   一、问题提出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指出双创活动的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国内的创新潜力和市场活力,为扩大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政府一系列创新创业激励政策的出台,创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潜在力量,其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恰逢其会,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研究的投人,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上已经产生显著效用。当前我国的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在转向新的发展阶段,但目前尚未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创新创业绩效評价方法,无法对创新创业绩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因此,寻找符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并以绩效评价为导向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作为一个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子系统,其核心问题在于将抽象的创业教育效果进行量化。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指标体系的建构,而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系统的关键环节,指标的科学性决定了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多要素的系统,其各个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关联,这种联系在系统论中称之为结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变化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结构,而结构的变化则会影响绩效的高低。系统(S)、要素(E)和结构(R)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S=(E,R)。从以上关系中,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系统由若干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要达到系统的最优结构,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最大化,需要各个要素进行优化,要素相互匹配、要素相互协同、要素运行有序。本文通过全国596所高校双创教师对高校创新创业绩效评价的问卷数据,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影响因素构成情况,以便为后续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
   在管理学领域,绩效评价是指对个人或组织工作结果和工作行为的确认过程,在对被管理者的绩效进行评定后,管理者方可得知绩效实况,并为改进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向依据凹。绩效评价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客观地提升对事物运行轨迹的认识与掌握,从而积极主动地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运作,以确保绩效的最大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能够客观地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高低,并诊断和分析双创教育中的问题,对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起源与考核标准
   国外学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估开展较早,主要有两种评价标准,一是针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客观成效进行评估,以此来判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绩效。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创新创业类期刊便开始对大学创业教育项目进行每年一次的评估,并以此对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排名。1997年维斯帕(Vesper)等在对美国多所商学院进行实地调查后将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因素归为七大类:双创课程研发、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外部学术联系、高校社会影响力、成功校友数量以及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并以效率为导向,将双创课程投人与师生成果产出进行对比评估来衡量双创教育的效率。以上的研究主要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客观成效进行绩效考核。
   另外一种绩效评价则是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水平为标准来考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水平。有些学者认为仅仅依靠客观的创新创业成效难以全面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绩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必须回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重点应该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亚利桑大学所创的“伯杰创业教育项目评价”是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实践,该评价法将学生作为重要的评价对象,由学生的表现发展来判断双创教育效果的好坏。布洛克(Block)等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选择创业和激励企业创造价值两个方面的评价对高校创新创业绩效进行等级评定。尼克拉斯(Niklas)通过对接受创业教育的创业者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及实验研究,以创业活动的开展时间和创业收入作为评价指标来探索创业教育的效果。罗宾森(Robinson)等将毕业生创新创业水平作为评价高校双创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建构起涵盖双创课程项目、课程数量、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奖学金覆盖率以及学生创业组织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随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与西方相比,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首先,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重在能力提升和意识培养方面,而这些成效往往难以设置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对象具有能动性,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才能更好地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进行过程性评价。而当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人数也较少,难以有丰富的样本进行深人研究。    在此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企图以绩效为导向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这也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不少学者从自身或者所在高校的经验出发,讨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在论证层面上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不足,不少研究以单一院校或者某一层次、某一地区的高校为抽样进行研究,难以全面反映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绩效评价的整体情况,缺乏推广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建构研究
   从国内双创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来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全方面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指标。虽然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是不可能进行简单的复制。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重新建立,需要对其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响。应该认识到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是一个多维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成果不仅表现为物质上的增收,更体现在个体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的养成;既包含学校的内部效益,也体现在学校的外部效益;既需要考核直接的创业成果,又需要对间接的创业支持进行衡量叨,所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应该兼顾多个方面。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指标的研究不在少数,许多研究通过创新创业绩效量表来考核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根据对创新创业绩效涉及的主体广度的差异,可以分为“泛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和“高校主体”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
   “泛主体”绩效评价认为创新创业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创新创业生態中的政府、高校、社会、学生。据此,徐英、白华等立足于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四个指标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进行评价,陈灿煌在此基础上尝试解释绩效评价结果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四。更多的研究者将视角集中在高校主体之上,对高校内部的各个要素进行考察,以此来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卞振平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配套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课程效果等五个要素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之中,以此为依据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此外,还有学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将关注点集中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之中。徐小洲等人通过扎根理论建立了以“价值一过程一结果”为核心的三维三级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结构模型"。葛莉提出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个要素建构的CIPP模型,期望以此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能力提升1。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应该更进一步,将精力集中在对教育对象的影响评价上,这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考察创新创业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变化(既包括认知的变化,也包括情感和行为的变化)进行绩效评价。
   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维度较多,不同研究视角之间各有千秋。“泛主体”视角的研究较为全面的考虑到各个影响因素,虽然面面俱到,但是难以深人;而关注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学生主体的变化则有窄化创新创业教育之嫌,应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主体,需选取大小适中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高校作为绩效评价的主体,综合各个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维度,采用问卷法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体系涉及的高校内部因素进行考察,并通过全国性的实证调研数据建立一套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以期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温州医科大学黄兆信教授编写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问卷(教师卷)》作为研究工具,并综合国内外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量表进行调整,同时在问卷编写过程中采用德尔菲法征求多位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意见,以增强问卷的可信度。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收集全国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
   (三)研究流程
   1.问卷试测
   第一轮试测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学者和创新创业行政人员为对象,共有20余位专家学者提出了修改建议;第二轮试测以国内98所高等院校师生为对象,根据填写反馈对问卷题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验证。最后在专家学者建议基础上,多次集中开会讨论、并逐项修改,最后形成最终问卷。
   2.正式发放
   课题组于2018年9月15日至2019年1月18日,通过问卷星面向全国各地高等院校进行问卷发放,共调研高等院校596所,涉及30个省份,最终回收问卷13120份。问卷采用匿名填写方式,调查数据仅作为学术之用。
   四、数据分析
   (一)数据处理
   1.效度检验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利用SPSS分析软件将填写时间过短,填写同质性过高的问卷进行删除,共得到有效问卷12596份,问卷有效率为96%。问卷效度检验则主要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KMO和Bartlett球型检验的结果为0.992(p=0.001《0.01)。可认为该问卷适合后续的因子分析。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看到共抽取了五个主要因子,通过课题组内讨论对旋转后各上位因子进行命名,具体命名和题项分布如表1所示。
   2.信度检验
   在严格监控问卷发放对象和回收过程的基础上,对各变量进行了信度检验。计算各测量项的修正后的项总计相关性,其值若小于0.5则删去指标;同时计算x系数。最后显示a系数均大于0.8,说明各指标可靠性较高。
   3.变量划分
   (1)自变量
   本研究中将因子分析得到的五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维度、创新创业组织领导维度、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维度、创新创业教学管理维度、创新创业机制保障维度。并进一步探究这几大要素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    (2)因变量
   在因子分析得到的五个因子作为自变量的基础上,本研究测查了问卷填写的教师对各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的总体评价,以此作为因变量。该量表包含教师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创业教育氛围、师生创业意识、学校创业教育奖项、学校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学校创新创业企业孵化等项目的评价。由此构成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变量。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来自全国30个省份,其中来自浙江的样本数量最多,占比12.8%,其次是山东省,占比12.2%。性别上,男性教师占比43.6%,略少于女性(56.4%)。学科方面来自经管类(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创新创业教师最多占比31.6%,其次是来自理工科的教师(理科、工科)占比28.3%,来自教育学的教师占比10.3%。经管类教师与创业活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占比最多,而理工科教师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亦是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前两者,教育学类的创新创业教师占比相对较少。教师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最为集中,占比39.1%。教龄方面亦是2年以内的教师最多,占比39.5%。教师学历方面,超过一半(54%)的教师为硕士学历,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少,占比14.6%,职称上,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亦占比较少,中级以下职称约占四分之三,更有未定级教师21.3%,可见创新创业教师虽有年龄优势,具有年轻活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教龄不足,职称也较低。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影响因素
   为建立创新创业绩效评价影响模型,首先需利用Pearson相关对各个要素与创业绩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机制保障等五个维度均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绩效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p《0.01),可见,五个因子与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将五个因子变量逐步进入线性模型,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首先进入模型的是创新创业机制保障,故可以认为创业机制保障维度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创新创业组织领导、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其中模型五的拟合度最高,R为0.718,由其后的显著性检验可知,p《0.01,可以认为模型五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解释程度为71.8%。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与五个因子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其线性关系的强弱,则需要进一步检验。
   由表3可知,模型五中前三个进入的因子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贡献较大,而创业教学管理和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维度的影响则较小。因此可以得到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模型为:创新创业教育绩效=2.981 0.331*创业机制保障 0.476*创业组织领导 0.191*创业课程体系 0.057*创业教学管理 0.04*创业师资建设。
   五、结论讨论
   其一,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以经管类和理工类教师为主,教育学类及其他文科类师资较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综合性较高的教育实践活动,经管类教师一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者创业基地时亦常以经管类学院为主要依托。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不少高校理工类教师也加人创新创业的队伍之中,这一举措加强了创新科研成果的创业转化,也为理工科教师博得一席之地。相较而言,以教育学为首的文科类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的潮流中则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文科类专业的成果难以进行创业转化,学生创业意愿较低;另外一个方面,创业教育研究在当前尚未成熟,创新创业过程中重实效,轻研究的倾向也导致了文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话语权较低。
   其二,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从接受调查的教师数据来看,当前高校的创业教师学历以硕士为主,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高,副高职称及以上的教师较少。创新创业的前沿性、创新性较强,要求教师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接受性。显然,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有着年龄上的先天优势。高校在组建团队时,也有意挑选年轻教师担任创业教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因而在学历和职称上,创新创业教师都相对较低。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年长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经验和资源,而且有着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助力,如何更好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创业教育师资,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其三,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可以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创新创业机制保障、创新创业组织领导、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等维度构成。其中前三个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广泛重视,高校均从制度上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随着制度的建立其带来的绩效提升也是直接而显著的。而高校领导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则有力地调动了各利益部门的积极性,能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为创新创业绩效的提升开辟道路。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对创业绩效的提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而言,创业教学管理和师资建设对于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较小,部分原因可能是创业教学管理和师资建设并不直接对创业教育绩效造成影响,而是通过其他途径对创业教育的绩效起到作用的,这一部分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六、对策建议
   (一)构建教育背景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构成上,以经管类和理工类的教师为主流,而教育学为首的文科类教师较少。应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均需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造就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并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高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创业教师作为学生创业的重要引路人,教育背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无疑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高校在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时,应该兼顾多个方面,既要有热衷于实验创造的理工类教师,也要有擅于把握市场动态的经管类教師;既要有创新创业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在教学一线奋斗的教育教学专家;既要包含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带头人,也要涵盖来自企业的行业佼佼者……只有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容纳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型教师,才能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师资队伍的构成要重点关注,后续的师资培训也不可忽视,创新创业教师如何提升,除了创业知识和创业教学知识的提升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与其他高校交流经验,访学研究,开拓眼界,更应该鼓励教师到校企合作平台,到创新型企业中挂职学习,真正积累创业一线的经验,成为创新创业型教学专家。    (二)兼顾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创新创业研究
   在前面的讨论中,可以得知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中,以年轻教师居多,学历和职称都相对较低,仅有少部分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这在一方面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年轻与活力,却也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在研究上的不足。创业教育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把握创新创业的客观规律,找出其发展趋势,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思路,有助于創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势必引起高校的重视。而就当前的趋势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投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兼顾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提高对创新创业研究方面的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鼓励教师投身创业教学实践并进行双创教育的研究。此外,增强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为创业教育领域注人研究型力量。鼓励教师放眼世界,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当前创新创业趋势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三)完善多要素的创新创业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绩效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创新创业机制保障、组织领导、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均会对高校的创业绩效造成影响,那么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改革当中,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关注:
   在机制保障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在对政府的政策落实方面仍有不到位之处,部分教师对于大学创业园或创业空间的运营机制不够满意,跨学院或跨学科的创业教育合作机制仍不够协调。因此,高校应当加快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让创新创业的师生享受到政策的应有优惠。其次,促进学校各个创新创业部门的有机整合,以创业园区为中心,整合各个学院的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创新创业保障机制的良好运行。
   在组织领导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了创新创业领导小组,但是仍有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创业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故此,各个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之时,应当做好创新创业规划,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或创业园区,实行专人专职管理,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孵化服务和专门的创业教育。
   在课程体系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当前正处于追赶期,创业课程体系与西方相比尚未完全体系化,所以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创业课程维度的评价较低,主要集中在创业课程的内容无法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的创业成绩考核上较难评定。对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应该建立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不同层级,不同水平,不同目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创业课程进行修读,同时配套灵活的学分换算机制和成绩核定机制,提高教师的评价权限,通过学生的综合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级考核。
   在教学管理上,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整个学校各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在现有的数据看来,高校在各个部门的协同育人上还差强人意。对此,高校应该从根本上厘清创新创业职权归属,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好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能。激发高校科研部门的创新潜力,辅之以教务,财务,学工等行政部门的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多个部门联动配合,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在师资维度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构成中,教师队伍的非职业性和临聘性特点突出,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也较为松散,不能较好地发挥师生共创的优势。对此,必须加快推进专业化师资引进,提高专职教师的比例和质量,对非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交流实习,提升整个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创业指导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奖励并完善其职称晋升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教师参与师生共创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Bates,Reid A.Holton Il,Elwood F.Computerized performancemonitoring: A review of human resource issues [J].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Review,1995,(4):267-288.
   [2] Vesper K.H.,Gartner W.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5):403-421.
   [3] Block Z,Stumpf S.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experienceand challenge [M].New York: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NewYork University,Leonard N.Sterm School of Business,1990.7.
   [4] Elert NAndersson F W,Wemnberg K:ThelImpactof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High School on Long-term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J]Journal ofEconomic Behavior
其他文献
【摘 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立德树人”为重要理念,提出了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要求将数学文化渗透于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它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中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文章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为例,从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公式的情景创设、公式证明的策略及公式的应用技巧等方面透析数学文化的融入气息,具体呈现了教材中处处存在数学文化,教学中处处
摘要:开放大学OERs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OERs运动发展,开放大学自身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存在着建设质量控制不到位、利用率不高、资源评价缺失、内驱力不强、系统内协作不够、外部推力不持续等不足,其可持续发展存疑。该文提出要从开放大学内涵、系统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来入手加强相关基础建设,构建良性循环的内外部生态环境才能确保OERs发展可持续。文章认为开放大学应持续研究并利用5G技术环境下移动设备普及化、
“真正的大师,不是靠炒作,是靠自身的每一天每一刻踏踏实实积累起来的,当然,也离不开先天禀赋、教育体制、时代氛围等多种因素。缺少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减少人和作品的含金量”  ——江苏读者    投诉之后    半年前的一段时间,我们行业整风办公室不断接到一些三轮摩托车主的投诉:声称市城管大队通过便衣引诱的方式,变相捞取罚款。通过调查,车主投诉的内容基本属实。一年前,市里整顿客运市场,规定城区主干道的三
关键词:学习科学;教育神经科学;教育游戏;游戏设计;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  当前市场上关于“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练习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教辅市场乱象由来已久[1],真正能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的练习十分匮乏[2]。教辅资源的乱用,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可怕的是,大量不科学的练习可能会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真正养成,让学生采用错误的方法学习数学,长此以往,
党委换届进入高峰期,各地人事布局切蕗端倪  10月26日,以辽宁省为先,各地党委相继开始换届工作。按中央部署,今年年底将有14个省市党委要完成换届工作。未来两个月,将是党委换届的高峰期。  截至11月3日,已有6省区完成省级党委换届工作。多个省市代理省长到位,等待明年各地两会召开,经人大正式任命。    年轻、高学历背景官员纷纷涌现    一批年轻、有高学历背景的官员在副省长、副书记的位置上纷纷崭
摘要:為全面提高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从区域学生发展质量视角出发,提出了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区域学生发展质量与区域义务教育发展质量的逻辑关联,并以区域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为依据,设计了面向区域教育治理的学生画像,为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工具支持,以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发展质量。最后以上海市P区为例,基于该研究所设计的学生画像进行实际画像构建,对画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那一年的冬天, 我十八岁,是插队的第二年,我和几个知青被下放到陕北的李子村。和我一起从北京来插队的一个女知青名叫李贵英。这个胖乎乎的姑娘,这个爱认死理的姑娘,这个极度天真的姑娘,最终没有和其他知青一样回到北京去,而是被埋在了这儿,埋在了这个小小的李子村。多年以后,她已化为白骨,而我却再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  那年,我们这一批北京青年来到了陕北,在黄土高原上度过了五六年,那时的我们个个年轻,怀揣着改
摘要:开放课程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知识传播、推动教育全球化、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人们对开放课程中学习者社群及其学习行为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和深入,缺乏基于实证数据的结论与发现。针对该研究需求,该文利用Google Analytics网站流量分析工具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门开放课程中长达六年的网站流量数据进行了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特征、在线学习行为和技术设备
摘要: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重要支撑,因此规划和设计好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国际空间站的设计理念,以未来教育空间站为例
摘要:“移动学习 智慧教室”生态学习空间是移动学习打破智慧教室的物理界限,实现“课上 课下”无缝衔接和相互促进的虚拟学习空间,也是移动信息技术、新型学习能力和学生社群交互的深度融合。本研究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例,对“移动学习 智慧教室”生态学习空间的增强交互理念和设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增强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学习交互数据的分析和学生学习态度及建议的调查,研究发现:(1)“移动学习 智慧教室”生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