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三个方面阐释统编语文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路径,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分析指出任务驱动、群文阅读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中,通过分析、比较、探究、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在专题整合中实现深度学习,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三个方面阐释统编语文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路径,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分析指出任务驱动、群文阅读可以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中,通过分析、比较、探究、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在专题整合中实现深度学习,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一、突出渐进式思维纵观题目所给材料的五句话,思维大致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1.体育之于身体。材料的前两句“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直承“体育之效”,指出了体育对于人身体变化的效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之于身体强弱”还只是材料的“引子”和“切入点”,仅仅是写作的起点和基石。
摘要:控拜“鼓藏节”是控拜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它以13年为一周期举行,按照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计算,每个控拜苗族人一生大概只能过6次“鼓藏节”。因此,控拜苗族人特别重视和期待“鼓藏节”,它对于控拜苗族人来说是一项历史非常悠久的民俗节日活动。本文以控拜“鼓藏节”节日文化传承为个案,研究其文化传承的民俗记忆、文化认同及内在秩序,运用田野调查法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其与控拜苗族迁徙、精神文化信仰、民间社会组织有
一、材料明显回归理性题目所给材料是一段议论性的话,这在既往高考中并不多见。以往高考材料多以故事、名言、漫画等形式呈现。这段话,首句是观点,其后是举例和引用,再其后是对引语的解释或理解,或者说得出了结论。材料涉及多个概念,其间关系呈现一定的结构性,核心概念是“对理想的追求”,涉及的概念有青年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还有“加强修养”“端正思想”“确定的目标”“付诸行动”,而“确定的目标”就是“立义”,让自己的人生目标符合“义”的标准。概念之多和概念之间的复杂程度,都是既往高考材料少有的。
命题者希望借助毛泽东主席在百年前由“体育之效”引发的“强”“弱”之辨,反思现当代之中国在党的领导下由弱变强的百年历程,去思考当代之中国如何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何种姿态走好从当下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这几十年的路。由此观之,全国新高考Ⅰ卷中的作文题依然是一道宏大时代命题的作文题,但它并不将宏大的时代命题表达出来,而是采取“暗示性”的方式,包孕在体育对人之身体由弱转强的功效论述之中。人人对自己乃至他人身体的强弱都可以感知,也可由感知进而作理性的思考,所以面对这道题,人人都有话说。
1.命题意图。作文题目紧紧依托“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强调的核心价值中有关健全人格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对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关切,引导他们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材料选择新颖,有效避免了宿构和套作。从命题材料的形式上说,这道题属于漫画材料作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漫画的轻松幽默或讽刺批评,这幅四格漫画是将软笔书法“人”字的双钩描红运笔示意图展示给考生,画面情境引人思考,旨在让考生发挥自己的语言解码能力和联想思考能力,论及如何做人的问题。